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9篇
  免费   344篇
  国内免费   343篇
测绘学   157篇
大气科学   169篇
地球物理   279篇
地质学   718篇
海洋学   181篇
天文学   64篇
综合类   118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文涛  王伟  唐俊 《探矿工程》2016,43(7):49-51
涪陵页岩气产能示范区作为国内首个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自2012年启动以来,通过不断的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形成了完善的国产化水平井钻井技术系列。2015年随着区块的转移,地质条件更趋复杂,定向施工面临着更多新的技术难题,在已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技术优化和先进的降摩减扭工具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新区块的施工难题,推进了页岩气产能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52.
2014年春季季风间期东印度洋赤道及其邻近海域硅藻群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薛冰  孙军  丁昌玲  王东晓 《海洋学报》2016,38(2):112-120
2014年4月10日至5月13日在东印度洋赤道区及其邻近海域(10.08°N-6.00°S,80.00°~96.10°E)进行硅藻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调查。分析了45个网采样品,共鉴定出浮游硅藻34属113种(包括变种、变形及未定名种),大部分物种为热带外洋性种以及暖海外洋性种,与该海区的热带及亚热带的环境特征一致。优势种为佛氏梯形藻(Climacodium frauenfeldianum)、地中海细柱藻(Leptocylindrus mediterraneus)、密聚角毛藻(Chaetoceros coarctatus)、美丽漂流藻(Planktoniella foromsa)、大西洋角毛藻那不勒斯变种(Chaetoceros atlanticus var. neapolitanus)、距端假管藻(Pseudosolenia calcar-avis,即距端根管藻Rhizosolenia calcaravis)、圆柱几内亚藻(Guinardia cylindrus)、达蒂角毛藻(Chaetoceros dadayi)、伏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离心列海链藻(Thalassiosira excentrica)、瘤面角毛藻(Chaetoceros bacteriastroides)以及笔尖根管藻粗径变种(Rhizosolenia styliformis var. latissima)等。硅藻的平均细胞丰度为1.855×103个/m3,其平面分布不均匀,赤道断面细胞丰度较低,高值区出现在海区北部。聚类分析发现有7种生态类群,这些硅藻的种类和丰度平面分布与上层水体(200 m以浅)温度、盐度及营养盐的水柱平均值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3.
中国“四纵四横”高铁网络可达性综合评估与对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传统测算可达性的方法较为单一,缺乏多层面、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和对比分析。基于时间、经济与重心视角利用可达性模型并结合ArcGIS 空间分析手段探究高铁通车前后沿线城市可达性的动态变化;利用综合变异系数、层级分析法和改进的哈夫模型分析高铁可达性空间演变特征及规律,构建高铁可达性评价体系并结合熵权法定量评估各高铁可达综合实力。研究表明:京广、京沪可达综合实力最强,沪昆、杭福深次之,沪汉蓉、哈大、青太再次之,郑西、兰新可达实力最弱;全国高铁可达性强弱变化呈明显地带性规律,东、中部高铁可达性强于东北,东北强于西部,纵向高铁强于横向;经济潜力的增加率明显高于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的减少率,可达性重心偏移驱使不同等时圈蔓延交叠;高铁以“核心—核心”逐步向“核心—网络”空间链接模式过渡,产生上海、北京、广州、深圳4 个高铁“国家服务中心”,天津、武汉、重庆等6 个“大区域服务中心”,形成“多中心”高铁服务格局以及日益庞大而复杂的高铁特质空间集群;高铁网络影响下的中国区域空间格局的渐变与重塑日趋复杂,“T”型轴带呈现出由空间极化向空间均衡转变,跨城流动性特征突显,加速空间对接与同城化进程。  相似文献   
54.
陈超  张庆河 《海洋工程》2016,(5):718-732
A depth-integrated model for simulating wave-induced longshore current was developed with unstructured grids. Effects of surface roller and horizontal mixing under combined waves and currents were incorporated in the numerical model. Recommended values of model coefficients were also proposed based on sensitivity analysis. Field observations and three series of laboratory measurements including two cases conducted on the plane beach and one implemented on the ideal inlet were employed to examine the predictive capability of this model. For the field case and laboratory cases conducted on the plane beach, numerical results were compared favorably with the measured data. For the case with an ideal inlet, simulated circulation pattern is supposed to be reasonable although some deviations between numerical results and measured data still can be detected.  相似文献   
55.
In the last 20 years, the bucket foundation has been developed as a new type of offshore platform structure. Because of its short period of application to engineering practices, the theoretical decision on the rotation center and horizontal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bucket foundation has yet to be agreed. A limit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updated rotation center position and horizontal bearing capacity to evaluate the failure mechanisms of the bucket foundations.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s, and also with other theoretical methods.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satisfactorily consider the engineering conditions and the result is accurate in determining the rotation center and horizontal bearing capacity.  相似文献   
56.
在分析苏里格气田辫状河体系及储层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剖面储量集中度的概念,建立了厚层块状型、垂向叠置泛连通型、分散局部连通型、分散孤立型4种砂体分布模式,探讨了不同储层结构下的水平井采出程度,提出了水平井提高采收率技术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辫状河沉积体系复合有效砂体由于“阻流带”的存在,直井动用不完善,水平井能克服“阻流带”的影响,提高层内储量动用程度;但由于砂体多层状分散分布,水平井开发会导致纵向含气层系储量动用不充分,影响层间采出程度。对于剖面储量集中度高的厚层块状型、垂向叠置泛连通型储层,采用水平井整体开发,Ⅰ+Ⅱ类井比例达70%以上,可显著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对于剖面储量集中度低的分散局部连通型储层,采用直井井网开发后进行甜点式优选水平井井位加密部署,可提高采收率10%以上。  相似文献   
57.
闫吉曾 《探矿工程》2018,45(5):40-45
为提高红河油田水平井固井质量,满足后期分段压裂需求,对红河油田水平井固井技术进行了研究。针对红河油田水平段固井技术难点,通过室内和现场试验,优选出了GSJ水泥浆体系,基于实测地层压力与地层破裂压力,进行平衡压力固井设计确定了环空浆体结构,为提高顶替效率,优化了扶正器类型与加放位置,专业软件模拟表明套管居中度>73%,良好的井眼准备和套管漂浮措施确保了管柱的顺利下入;加长胶塞、树脂滚轮刚性旋流扶正器和关井阀等附件的使用,保证了固井质量。现场应用53口水平井,水泥浆全部返至地面,CBL测井结果表明,固井优良率达81.13%。该固井技术成功应用于红河油田水平井中,保证了固井质量,满足了后期分段压裂的需要。  相似文献   
58.
考虑方位漂移的水平井井眼轨道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深层页岩气水平井在钻井过程中经常出现方位漂移的问题,方位漂移严重影响了水平井的井眼轨迹控制,进而影响水平井的准确中靶。在现场施工中,通常根据施工区以前的钻井经验,在进行定向造斜时,先估计出一个“方位超前角”,这种现场的做法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可能出现较大误差。本文提出了考虑方位漂移的水平井井眼轨道优化设计的方法,解决了仅凭现场经验给出的“超前角”不准确的问题。考虑方位漂移的水平井井眼轨道优化设计按照井段划分,将地层因素与井身剖面结合起来求取井段的平均方位漂移率。根据该方法研制开发了考虑方位漂移的水平井井眼轨道优化设计软件,并通过举例进行了验证,证明了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9.
通过分析山西L型煤层气水平井的技术难点,着重建立造斜着陆与水平段导向两大导向模型,形成了以标志层划分与对比、地层倾角推算、地质建模和实时轨迹控制四个方面为主的L型煤层气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流程,该技术在T-P05井的成功应用,不仅丰富了煤层气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的内容与方法,更进一步验证了该技术在现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60.
隆页2HF页岩气水平井钻井技术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盆地周缘蕴藏有大面积常压低丰度海相页岩气,依目前的开发成本,储量难以动用,亟需开展低成本钻井工程工艺技术攻关,盘活该类页岩气资源。中石化华东油气分公司在渝东南武隆地区从钻、测、录、固等方面开展了低成本钻井技术研究。通过分析导致钻井成本高的原因,重点从井身结构优化、井眼轨迹控制优化、钻井工具优选、防漏堵漏措施以及测井、录井、固井工艺优化等方面进行了技术研究与现场实践,试验井隆页2HF井由导眼井与侧钻水平井两部分构成,钻井成本较邻井降低了30%,为武隆地区常压页岩气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