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244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51.
对国内外科学钻探实践进行了简要回顾,对超万米科学钻探工程面临的技术难题进行了分类描述。在此基础上,考虑沉积岩和结晶岩2种地层条件,提出了13000 m科学超深井的钻探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352.
绳索钻具打捞器在地质勘探取心过程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取心还是深孔投放钻具都要用到打捞器,这就要求打捞器在投放过程中有极高的可靠性,保证脱卡器能够顺利脱卡。同时打捞器在被提出钻外后要求有很高的安全性,保证不会空中脱钩伤人。本文所述的一种新型绳索打捞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并且兼具重锤的功能,无需打钻过程中投放重锤,可以大大提高钻探效率。  相似文献   
353.
针对传统可用性评估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要设计地学信息可视化系统的可用性辅助评估工具。本文首先分析传统常用的可用性评估方法及其存在的主要不足,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想法。然后提出地学信息可视化系统可用性辅助评估工具的总体设计思路及系统的工作流程,并详细阐述了系统的功能模块与关键技术实现。该工具可以减少测试过程中的主观影响,节省开支,更加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样本,提高可用性评估结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354.
在实施科学钻探过程中,保证超深孔上部井眼的基本垂直,是使超深孔能够顺利钻达目标层的前提条件。许多钻探工程,均是因孔斜无法控制而被迫提前终孔,从而不能钻进到预期目标深度。自动垂直钻井工具的出现打破了传统防斜、纠斜方法的屏障,使井斜控制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当前垂直钻井工具的执行机构直径较大,所需排量高,响应速度慢,且只能结合稳定平台进行整机性能测试。因此,本文介绍了一种采用钻井液压差作为动力来源的新型小直径推力执行机构,并对其性能测试系统进行设计。通过该系统单独对新型执行机构的内部压力、推靠力、泄流量及响应速度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新型执行机构结构小巧简单,工作效率高,所需排量小,响应速度快。测试系统能够在垂钻工具整体样机测试前对新型执行机构进行可行性验证。  相似文献   
355.
356.
赵大军  吴金发 《探矿工程》2020,47(11):12-18,24
川藏铁路隧道工程勘察水平孔工作量大,钻具阻力大、施工深度大、难度大、孔内事故率高,现有技术不能满足其隧道工程勘察水平孔施工要求。在充分调研石油、煤炭、地质勘探行业现有水平孔施工技术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隧道工作勘察绳索取心钻进水平孔钻具的回转及振动的运动规律,确定了钻杆处于临界弯曲状态下极限弯矩及钻杆失稳变形的临界荷载计算公式,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初步研究了钻杆所承受的摩阻力。  相似文献   
357.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心,自然环境复杂,生业经济形式多样,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是了解欧亚大陆古代人类活动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区域.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在该区域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但对其功能的研究较少,尤其是一些中国内地不常见,而与中亚、欧亚草原类型相似的石器.本文对新疆伊犁地区青铜时代吉仁台沟口遗址(82.77°E,43.84°N;3600~3000 cal.a B.P.)出土的具有安德罗诺沃文化特征的长条形石磨盘、石杵和饼形石器的表层残留物进行了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为这些石器的功能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分析结果显示,石器表面的淀粉粒来自禾本科小麦族(the tribe Triticeae)和某些块根块茎类植物,而石器表面发现的775粒植硅体中,粟类作物稃片植硅体占9%,其他类型的植硅体以早熟禾亚科(Pooideae)型和棒型为主,另在石杵上发现栝楼属(Trichosanthes)植物果皮植硅体及植物组织.结合遗址中大植物遗存证据,研究结果表明:石磨盘曾用于研磨麦类作物种子和某些块根块茎类植物,石杵亦用于麦类作物研磨,但也对粟类作物进行脱壳以及加工栝楼属植物果实.用于分析的饼形石器有两种类型,第一类为打制饼形石器,残留物中的植物遗存显示可能与石磨盘组合用于加工植物的块根块茎;第二类为磨制饼形石器,其表面发现极少量粟类稃片植硅体,推测其可能用于粟类作物脱粒.研究结果为新疆伊犁地区考古遗址出土安德罗诺沃文化石器的功能、农作物加工过程,以及古代社会生计模式的认识提供了依据;石器残留物中块根块茎类淀粉粒以及农作物植硅体的发现,是对已有大植物遗存分析结果的进一步补充.  相似文献   
358.
基于新编《系列世界地图》的全球板块分布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新编《系列世界地图》绘制出一套四种全球板块分布图,具体分为,“东半球版”、“西半球版”、“北半球版”和“南半球版”.其中,“东半球版”和“西半球版”为“经线全球板块分布图”,适用于反映东、西半球的板块构造分布;“南半球版”和“北半球版”为“纬线全球板块分布图”,适用于反映南、北半球的板块构造分布.基于《系列世界地图》的全球板块分布图以东、西、南、北四种视角,从经度、纬度两种方向,将全球板块构造以多元化的形式地表达出来,为深入研究板块相互作用和运动机制,提供一种新的图形工具.  相似文献   
359.
The Paleolithic site of Xibaimaying (XBMY), once considered the youngest flake tool site within the Nihewan Basin, North China, is an ideal archive to study the chron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flake tool and microblade industries in the Nihewan Basin during the Upper Palaeolithic, but the previous ages obtained for the site remain controversial. From 2015 to 2019, three areas at two archaeological localities (XBMY-I and XBMY-II) of the site were excavated, and well-preserved fossils and flake tools were unearthed.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26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three areas for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dating using a single-aliquot regenerative-dose (SAR) protocol on fine-grained quartz. A shared ‘Standardized growth curve’ (SGC) for a section was constructed to reduce the time required for De estimation. The long-term weighted average water contents of the samples during their burial period were estimated based on the in-situ water contents of continuous samples from a nearby borehole. All the OSL ages were modelled via Bayesian statistics using the OxCal software, modifying the OSL ages with stratigraphic constraints in each se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ltural layer bearing flake tool assemblages falls within the period of 122–36 ka, indicating that the flake tool industry of the Xibaimaying site is comparable to that of the Youfangbei (108–86 ka), Banjingzi (∼86 ka) and Xinmiaozhuang (75–63 ka) sites, rather than the youngest one in the Nihewan basin, which explains why the Xibaimaying site is characterized as pure flake tool culture without any ‘advanced’ trait. The OSL dating results also shed new light on the study of sedimentary processes in the Xibaimaying site area. The different deposition rates (0.01–1.61 mm/a) for the sediments at the three newly excavated areas imply complex geomorphologic processes in the site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