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8篇
  免费   452篇
  国内免费   894篇
测绘学   103篇
大气科学   177篇
地球物理   497篇
地质学   2604篇
海洋学   398篇
天文学   87篇
综合类   147篇
自然地理   20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214篇
  2011年   197篇
  2010年   185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236篇
  2007年   236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138篇
  1999年   132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84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During the strong warm El Niño (EN) that occurred in 1997/98, Independence Bay (14°S, Peru) showed a ca. 10 °C increase in surface temperatures, higher oxygen concentrations, and clearer water due to decreased phytoplankton concentrations. Under these quasi-tropical conditions, many benthic species suffered (e.g. macroalgae, portunid crabs, and polychaetes) while others benefited (e.g. scallop, sea stars, and sea urchins). The most obvious change was the strong recruitment success and subsequent proliferation of the scallop Argopecten purpuratus, whose biomass increased fiftyfold. To understand these changes, steady-state models of the bay ecosystem trophic structure were constructed and compared for a normal upwelling year (1996) and during an EN (1998), and longer-term dynamics (1996–2003) were explored based on time series of catch and biomass using Ecopath with Ecosim (EwE) software. Model inputs were based on surveys and landings data collected by the Instituto del Mar del Perú (IMARP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hile ecosystem size (total throughput) is reduced by 18% during EN, mainly as a result of decreased total primary production, benthic biomass remains largely unchanged despite considerable shifts in the dominant benthic taxa (e.g. scallops replace polychaetes as secondary consumers). Under normal upwelling conditions, predation by snails and crabs utilize the production of their prey almost completely, resulting in more efficient energy flow to higher trophic levels than occurs during EN. However during EN, the proliferation of the scallop A. purpuratus combined with decreased phytoplankton increased the proportion of directly utilized primary production, while exports and flows to detritus are reduced. The simulations suggest that the main cause for the scallop outburst and for the reduction in crab and macroalgae biomass was a direct temperature effect, whereas other changes are partially explained by trophic interactions. The simulations suggest that bottom-up effects largely control the system.  相似文献   
992.
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段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段是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以成盆、成烃和成藏理论为指导,应用盆地分析、有效烃源岩评价、储层(裂缝)预测、盆地模拟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和方法,综合研究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段油气成藏条件,预测了油气资源潜力,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发育上二叠统、中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三套烃源岩。最主要的烃源岩层为上二叠统,是油气资源分布的主要层位;主要储集层为柴窝堡区块的上二叠统和米泉区块的中下三叠统及中下侏罗统,其物性较差,总体为较好含气储层,是主要的勘探目的层。存在自源(侧向排烃)、它源(垂向排烃)两类油气成藏模式。柴窝堡区块北部和米泉区块仍然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993.
994.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草方格沙障内蚀积形态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空间信息测量技术。本文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引入治沙工程领域,通过实验对草方格沙障内的蚀积微形态变化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应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测定草方格沙障内蚀积变化状态,认为草方格沙障内的蚀积状态,蚀积深度以及由堆积转化为侵蚀的位置等由于坡度等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从而证明了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监测微地貌形态变化过程的可行性。同时认为该技术在沙丘移动监测、机械沙障合理设计及防沙治沙效益评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其技术本身和应用方面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995.
吴烈善  韦龙明 《地球化学》2001,30(6):579-584
有机质对金属元素的迁移、沉积和富集成矿有重要的作用,有机烃是有机质最终的裂解产物,具有很强的挥发性和穿透性。研究发现,八卦庙金矿床有机烃与金矿体品位呈密切相关关系,矿床的矿化富集中心也是有机烃的浓集中心。利用有机烃的这一特点可以进行隐伏金矿床的定位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996.
深部热流体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深部热流体是一种由多元组分构成的超临界流体 ,其上升活动可使地球内部的物质与能量发生调整或再分配。对油气而言 ,深部热流体携带的高热能可使沉积盆地的古地温升高 ,加快烃源岩的热演化进程 ,增加有效烃源岩的体积 ,促进烃类的生成 ;在上升过程中 ,因其具很强的溶解和扩散能力 ,故可萃取、富集沉积物中的分散有机质 ,同时又对生烃产生显著的加氢作用 ,从而为油气的形成补充物源。此外 ,热流体与围岩储层发生化学反应 ,可改善储层的孔渗条件 ,有利于油气的聚集成藏 ,而且因其具有较高的压力和含水量 ,可抑制烃类的热裂解而有利于油气的保存。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对生排烃模拟实验产物 (残留油和排出油 )中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的测定,揭示出生排烃过程中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生烃初期,液态正构烷烃主要来自干酪根的初次裂解,它们的碳同位素组成不论是在排出油中还是在残留油中,随温度的变化都不明显,呈现较相似的分布特征;在生烃高峰期,早期形成的沥青质和非烃等组分的二次裂解以及高碳数正构烷烃可能存在的裂解,使得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明显富集13 C,尤其在高碳数部分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另外,实验结果显示排烃作用对液态正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不太显著。  相似文献   
998.
在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信道设备研制和台站勘选工作中,常常需要几十个小时甚至几天连续不间断地进行数据传输效果测试。数据质量通常用误码率来表征。智能误码测试仪能自动将整个测试过程中的误码累计显示并定时分段打印留存,便于进行误码图样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999.
根据两次地震的宏观考察结果、地震学有关参数以及最新的有关人工地震勘探资料的综合分析,讨论了两次绵竹5级地震和1994年江油4.7级地震、1993年郫县4.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认为龙门山断裂及山前隐伏断裂均属浅表出露深部错动型(即滑脱型)地震断裂,并对有关强震的发震构造与构造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00.
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百年雨型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施能  杨永胜等 《气象科学》2001,21(3):316-325
本文用1900-1950年的我国实测的与内插的降水、气温资料,结合近代先进的统计方法对立了1900-1950年我国东部夏季降水雨型序列,并将其与已有的近48年(1951-1998年)的夏季雨型序列相衔接,进而研究了近百年我国夏季雨带的演变规律及其与ENSO的关系,此外,还研究了百年夏季雨型与大气活动中心在基本态时间尺度上的关系,研究了北太平洋涛动和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