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6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224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61.
松嫩平原地下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苑丽华 《地质与资源》2006,15(2):122-124,132
根据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调查的水质资料,通过对2000多个地下水样的水质分析结果研究,发现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松嫩平原地下水化学类型和主要化学组分含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污染严重.地下潜水硝酸根平均含量达77.03mg/L,超过Ⅳ级水质标准的样品数量占到26.9%;亚硝酸根平均含量为0.14mg/L,超过Ⅳ级水质标准的样品数量占14.53%.在主要农业区的地下潜水水化学类型中,阴离子出现硝酸型水.  相似文献   
262.
气候变暖背景下,冰雪、冻土剧烈消融引起的寒区径流成分改变对流域径流演变规律及水循环机制产生了深刻影响。对长江源区各水体水化学特征及其生态水文学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主要进展包括:长江源区的大气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受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的控制。冰雪融水的水化学特征受到消融强度、消融持续时间和新雪融水的影响,同时在冰雪融水、积雪以及冰川融水之间可能存在化学离子的交换。冻土层上水受到降水、冰雪融水、地下冰融水等的混合补给,造成水化学特征变化的随机波动。海拔在4 500 m的地区是冻土层上水水化学特征对研究区离子控制源较为敏感的区域。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降雨直接补给对河水中化学离子的稀释作用逐渐减弱,同时,海拔从4 500 m到5 000 m的降水对河水中离子浓度的稀释效果最大,而在海拔5 000 m以上河水主要受冰雪融水的补给,降水和消融期的变化对河水水化学的影响很小。研究结果为更系统地认知寒区下垫面变化所引起的水文效应提供科学依据,为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63.
张建忙  范冠宇  王琦 《江苏地质》2023,47(3):322-329
为系统掌握南通海门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现状,在采集区域地下水样本并分析水化学特征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模型以及离子比例系数法等分析手段,对南通海门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理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HCO3-和Ca2+分别是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占比最大的阴、阳离子;HCO3-Ca和HCO3-Ca·Mg型为该地区主要地下水化学类型;浅层地下水TDS和总硬度的平均质量浓度相对较低,平均值分别为598.00、374.32 mg/L。根据相关性分析,Cl-和Mg2+为影响该区域地下水TDS的特征因子。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主要受到岩石风化作用影响,地下水水质成分主要源自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等的长期风化溶解。同时,逆向阳离子交换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浅层地下水化学的组成。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64.
龙饮矿泉水水源地位于韩城涺水河一级阶地之上,含水层为第四系中下更新统砂砾石层,取水深度为69.75~162.81m,最大开采量为2 638.56m3/d,水质评定为含锶、偏硅酸的重碳酸—钠·钙型矿泉水。通过对矿泉水水源地所处的区域地层条件、岩性组合、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认为该矿泉水的形成是砂砾石层风化溶解,锶、硅离子交替吸附的结果,其主要补给源为西北部山前断裂带奥灰水侧向补给,以及上覆潜水越流补给等共同作用而造成。近30a的开采实践证实,矿泉水中锶(Sr2+)含量随着开采时间推移总体呈下降趋势,偏硅酸(H2Si O3)含量基本稳定。建议在今后的生产中,要加强水质的监测。  相似文献   
265.
银燕 《海洋地质译丛》2011,(1):37-41,52
地层水水化学性质与油气成藏具有重要关系,在东营凹陷地层水水化学数据及地质资料分析基础上,明确其古近系地层水水化学具明显的平面分区性及垂向分带性。地层水水化学变化除受原始沉积环境及气候影响外,还受到后期压实排水、外来流体及断裂活动等因素的制约,同时成岩过程中矿物转化脱水和耗水对其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6.
By applying the 'theory of synchronization' from the science of complexity to studying the regional regularity of ore formation within the Nanling region of southern China,a characteristic target-pattern regional ore zonality has been discovered.During the early and late Yanshanian epoch(corresponding respectively to the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periods),two centers of ore formation emerged successively in the Nanling region;the former is mainly for rare metals(W,Sn.Mo.Bi,Nb) and one rare-earth element(La...  相似文献   
267.
在开展曹妃甸地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过程中,利用水化学组分及离子组合方法对曹妃甸地区水化学样品进行分析,结合曹妃甸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开展了地下水水化学形成作用研究,认为该区浅层地下水以溶滤地层中的岩盐、碳酸盐矿物和硅酸盐矿物为主,方解石、石膏等贫镁矿物的影响较小,同时,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对浅层水水化学特征具有重要影响。深层...  相似文献   
268.
By applying the ‘theory of synchronization’ from the science of complexity to studying the regional regularity of ore formation within the Nanling region of southern China, a characteristic targetpattern regional ore zonality has been discovered. During the early and late Yanshanian epoch (corresponding respectively to the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periods), two centers of ore formation emerged successively in the Nanling region; the former is mainly for rare metals (W, Sn,Mo, Bi, Nb) and one rare-earth element (La) and was generated in the Jurassic period; whereas the latter is mainly for base metals (Cu, Pb, Zn, Sb, Hg), noble metals (Au, Ag), and one radioactive element (U) and was generated in the Cretaceous period. Centers of ore formation were brought about by interface dynamics respectively at the Qitianling and Jiuyishan districts in southernHunan province. The characteristic giant nonlinear target-pattern regional ore zonality was generated by spatio-temporal synchronization process of the Nanling complex metallogenic system. It induced the collective dynamics and cooperative behavior of the system and displayed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regional ore zonality. Then dynamical clustering transformed the configuration into rudimentary ordered coherent structures. Phase dynamics eventually defined the spatio-temporal structures of the target-pattern regional ore zonality and determined their localization and distribution. A new methodology for revealing regional ore zonality is developed, which will encourage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deep-seated ore resources and the onset of large-scale mineralization.  相似文献   
269.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7.4地震,震前共和水温观测资料出现显著异常变化,震中距280 km,两套仪器水温异常形态表现为2021年2月28日—3月3日出现同步上升-下降转折变化,幅度分别为0.047~0.075℃、0.007~0.240℃,截止3月21日,两套观测曲线同步转平,与以往震例类似,异常结束62天后,发生玛多地震。通过不同时段的水化组分对比分析,讨论其差异性,认为:(1)水化学类型为HCO_3-Na、HCO_3·SO_4-Na,水-岩反应程度较弱;(2)Na-K-Mg三角图显示,水样点分布在异常出现后,部分平衡水区域与正常时段及震后水样的分布域差异性大。结果表明,异常出现后由于区域应力调整,导致地层中深部热水在向地表上升的过程中流经岩石地层时受到中等矿化的部分平衡水混入,使水体矿化度及水化组分发生显著变化,带入更多深部元素补给,结合异常形态及历史震例研究分析,认为该异常是较为可信的地震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2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