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5篇
  免费   428篇
  国内免费   436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440篇
地球物理   614篇
地质学   1134篇
海洋学   262篇
天文学   77篇
综合类   158篇
自然地理   28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71.
2003年异常气候对清徐葡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候对葡萄生长发育的影响十分关键,以光照、温度和降水三要素为主。利用清徐地面气象资料,根据葡萄各生育阶段对气候资源的需求特点,比照该时期年内的实际气候状况,着重分析年度内气候异常与葡萄产量下降、品质降低之间的关系,并就如何减缓气候对葡萄生产的不利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2.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侏罗纪盆地中发育有断层相关褶皱,有十分清晰的断层传播褶皱,断层转折褶皱等构造样式。断层相关褶皱轴向呈东西向展布,形成褶皱的地层是早侏罗世右拐群煤系地层,表明该褶皱至少在煤层形成后,受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形成。研究这一构造样式,对这一地区的推覆构造、盆山耦合研究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73.
泰斯模型的统计分析求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统计分析来求解水文地质参数,原理简单,解是唯一的。其基本思想是利用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获得的s-t系列资料,以泰斯公式为参考模型,建立试验系列的非线性统计模型,求解导水系数T和贮水系数μ 。统计模型既可利用目前先进的软件辅助求解,亦可利用一台可编程计算器完成计算。本文借助一个实例,应用MATLAB语言的统计分析工具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块进行求解,获得了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74.
蕲春花岗质杂岩体包括斑状二长花岗岩和花岗岩两部分,它们之间在化学性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前者表现为高Al_2O_3(15.73%)、相对高CaO(2.46%)、Na_2O含量明显高于K_2O(Na_2O/K_2O=1.27),尤以强烈亏损重稀土元素和极强的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La/Yb)_N=46.8]为特征而类似于太古宙高Al_2O_3的TTG岩石。而后者则以较低的Al_2O_3含量(14.05%)、贫CaO(0.82%)、K_2O含量明显高于Na_2O(Na_2O/K_2O=0.81)为特征,轻、重稀土元素的分馏程度[(La/Yb)_N=10.89]也较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中弱得多。两类岩石中锆石的U-PbSHRIMP年龄分别为824.6±17.6 Ma和784±20 Ma,该时代与大别山造山带内花岗片麻岩的原岩形成年龄类似。大别山造山带内弱变质-未变质晋宁期花岗岩的出现表明扬子板块印支期向北俯冲时,该花岗质杂岩处于俯冲板片的后缘,可代表造山带内扬子基底的原地露头。而岩体周围的高压变质杂岩应是折返上来的无根构造岩片,大别山造山带内高压-超高压变质杂岩的出露不是整体性抬升剥蚀的结果。  相似文献   
75.
黄河流域天然径流量突变性与周期性特征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杨志峰  李春晖 《山地学报》2004,22(2):140-146
突变性和周期性是水文时间序列的两个重要特征。黄河流域面积广阔,各区域水文水资源系统演变规律各不相同,它们的突变和周期变化及其形成的物理机制遍异,因此系统分析各区域水资源突变性和周期性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把黄河流域划分为15个区域,计算出各区域1951—1998年的年天然径流量系列。利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检测黄河流域各区域年天然径流量的突变年份,结果表明各区域的突变年份不完全一致,主要在1953—1955年、1979—1983年、1991—1993年等发生了突变,这些突变与北半球气候突变具有一致性,且由于下垫面改变、人类活动等影响而复杂化。利用Morlet小波分析各区域年天然径流量的变化周期,发现主要存在3~4a、7~9a、11a的周期,形成这些周期的物理因子有太阳黑子、海—气相互作用和下垫面因素等。通过分析黄河流域主要产流区不同时段小波系数变化,发现20世纪80年代之后年径流量主要以短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76.
1IntroductionTherisingatmosphericgreenhousegaseswerebelievedtobetheprimarycauseofglobalclimatechange(Tettetal.,1999;Crowley,2000).Amongthegreenhousegases,theconcentrationofatmosphericcarbondioxidehasincreasedfrom280ppmsincepre-industrialtimestocurrent355ppm,whichaccountedfor50%ofthetotalgreenhouseeffect(Nefteletal.,1985;Friedlietal.,1986;Rodhe,1990;Fanetal.,1998).ElevatedCO2hasamarkedeffectonterrestrialecosystemprocesses(Melilloetal.,1996).TheQinghai-TibetPlateau,thelargestgeomorphologica…  相似文献   
77.
During the 2000 activity of Miyake-jima volcano, Japan, we detected long period seismic signals with initial pulse widths of 1-2 s, accompanied by infrasonic pulses with almost the same pulse widths. The seismic signals were observed from 13 July 2000, a day before the second summit eruption. The occurrences of the seismic signals were intermittent with a gradual increase in their magnitudes and numbers building toward a significant explosive eruption on 18 August. After the eruption, the seismic and infrasonic events ceased. The results of a waveform inversion show that the initial motions were excited by an isotropic inflation source beneath the south edge of the caldera at a depth of 1.4 km. On the other hand, the sources of the infrasonic pulses were located in the summit caldera area. The times at which the infrasonic pulses were emitted at the surface were delayed by about 3 s from the origin times of the seismic events. It is suggested that small isotropic inflations excited seismic waves in the crust and simultaneously caused acoustic waves that traveled in the conduit and produced infrasonic pulses at the crater bottom. Considering the observed time differences and gas temperatures emitted from the vent, the conduit should have been filled with vapor mixed with SO2 gas and volcanic ash. The change of the ti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ismic and infrasonic signals suggests that the seismic source became shallower within half a day before the August 18 explosive eruption. We interpret the source process as a fragmentation process of magma in which gas bubbles burst and quickly released part of the pressure that had been sustained by the tensional strength of magma.  相似文献   
78.
INTRODUCTIONFromTJ1 1 74 ,theseismicdesignforbuildingshasbeenbasedontheaccelerationresponsespectruminChina (HuYuxian ,1 988) .ThevalueofTgoftheresponsespectrumvariesbecauseofdifferentsiteclassesanddifferentearthquakeenvironments .Designresponsespectrainc…  相似文献   
79.
新疆东天山地区土屋和延东铜矿床斑岩叠加改造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屋和延东铜矿床位于东天山大南湖-头苏泉岛弧带南部,是中亚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根据脉次穿插关系、蚀变矿物组合及矿物共生关系,将土屋和延东铜矿床均划分为斑岩成矿期、叠加改造期和表生期3个期次。土屋铜矿床的铜矿化形成于斑岩成矿期和叠加改造期,而延东铜矿床的铜矿化主要形成于叠加改造期;土屋和延东铜矿床伴生的钼矿化主要形成于叠加改造期。因此,笔者认为前人获得的辉钼矿Re-Os年龄(326.2~322.7 Ma)代表叠加改造期的成矿年龄,该期矿化与石英钠长斑岩((323.6±2.5)Ma)的侵入相关,而斑岩成矿期的矿化与斜长花岗斑岩(339~332 Ma)相关,成矿年龄为341.2~333.9 Ma。叠加改造期的存在,使得斑岩成矿期的蚀变分带可能受到了叠加和破坏。  相似文献   
80.
作为郯庐断裂带北段主干的依兰-伊通断裂, 其新构造活动性与活动规律仍然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次工作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 发现该断裂内活断层广泛存在, 由东、西两支北东走向的主干活断层构成, 沿着古近纪地堑边界断层发育.这些活断层主要呈破碎型结构, 多为逆右行平移活动.通过对这些活断层一系列实测擦痕反演应力场, 显示它们多是在东西向挤压中活动的, 而现今应力场转变为北东东-南西西向区域性挤压.依据本次野外观察与14 C定年, 并结合前人定年结果与近代地震分布, 表明依兰-伊通西支活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与晚更新世相间, 而东支活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主要为早-中更新世.依兰-伊通断裂内活断层显示了明显的差异性活动, 表现为西支的活动强度明显大于东支, 西支的最新活动时代皆晚于东支, 沿走向上活动性强、弱相间与最新活动时代不断变化, 以及近代地震活动不均一分布.它们沿走向上的分段性、差异性活动主要是因为被一系列北西向断层切断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