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79篇
  免费   1308篇
  国内免费   1842篇
测绘学   198篇
大气科学   773篇
地球物理   1679篇
地质学   4131篇
海洋学   512篇
天文学   90篇
综合类   437篇
自然地理   1209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325篇
  2021年   338篇
  2020年   287篇
  2019年   356篇
  2018年   316篇
  2017年   252篇
  2016年   289篇
  2015年   359篇
  2014年   363篇
  2013年   369篇
  2012年   415篇
  2011年   413篇
  2010年   374篇
  2009年   394篇
  2008年   362篇
  2007年   413篇
  2006年   404篇
  2005年   343篇
  2004年   352篇
  2003年   279篇
  2002年   263篇
  2001年   228篇
  2000年   217篇
  1999年   211篇
  1998年   172篇
  1997年   158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封闭条件下抛石路堤降温效果及机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3,他引:9  
在多年冻土地区道路工程的修筑与维护中, 如何保证多年冻土不退化所采取措施的长期可靠度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实际工程中半开放半封闭抛石路堤受到风沙或积雪填埋后,在不同温度变幅条件下的降温效果. 实验结果发现: 在满足一定厚度时, 封闭条件下的块石层仍具有良好的降温效果, 具有可变等效导热系数的特性, 在实验中充分体现了"热二极管效应". 在外界温度变幅较大的条件下, 降温速度和降温效率均大于温度变幅较小的情况. 通过对块石层顶底温差与其顶部温度变化关系, 以及块石层内温度场特征的分析, 证实了封闭块石层内自然对流的真实存在和对流的运动发展趋势. 试验结果为抛石路堤降温的长期可靠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62.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从苏锡常地区特定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出发,系统分析了地裂缝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即基岩起伏形态差异、第四纪沉积结构差异和水文地质条件差异是引发地裂缝灾害的内在条件,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是诱发地裂缝灾害的外在因素.通过对地裂缝灾害成因类型的系统划分,为今后进一步进行地裂缝灾害分区评价、防治规划等工作提供了先导性意见和理论基础,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63.
We have pointed out that, when thermal relativistic electrons with an isotropic velocity distribution move through a region of dense gas or impinge upon its surface, the Cerenkov effect will produce a particular kind of atomic or ionic emission line, which we have called the “Cerenkov line-like radiation”. This prediction for the optical wavebands has been verified by laboratory experiments. In this paper, we extend this line-like radiation theory to the X-ray waveband and give the basic formulae for calculating the intensity ratio and intrinsic redshift ratio of the Cerenkov iron Kα and Kβ lines, for different ionization orders of iron.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this calculated result may be found in the study of AGNs. The recent observations of NGC3783 show that besides the iron Kα line at ∼6.4 keV, there is also a very strong iron Kβ line at ∼7.0 keV, and that the ratio of equivalent widths between the two is anomalous: EWKα/EWKβ ≈ 3.43. It is difficult to explain this by the conventional mechanism of “photoelectric absorption-fluorescence emission”. We suggest that the mechanism of Cerenkov line-like radiation can provides a way of solving this puzzle. Besides, we expect that the calculated intrinsic redshift ratio of Cerenkov iron Kα and Kβ lines could be tested in future observations. If our suggestion is further supported by observations, then our view o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round the central massive black hole of an AGN will be greatly modified: the activity becomes more energetic and violent, and the gas, much denser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相似文献   
964.
考虑场地和震源机制的近断层地震动衰减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收集了世界范围内自由场地的近断层地震记录基础上 ,综合考虑台站场地和震源构造机制的差别 ,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近断层地震动的峰值加速度、峰值比、特征比值及特定周期处的反应谱的衰减关系进行了研究 ,并和集集地震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发现场地和震源机制的共同作用对近断层地震动的影响是很显著的 ,为抗震设计规范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65.
Continent subduction is one of the hot research problems in geoscience. New models presented here have been set up and two-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ing research on the possibility of continental subduction has been made with the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NSYS, based on documentary evidence and reasonable assumptions that the subduction of oceanic crust has occurred, the subduction of continental crust can take place and the process can be simplified to a discontinuous plane strain theory model. The modeling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completely possible for continental crust to be subducted to a depth of 120 km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and condi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simulations of continental subduction under a single dynamical factor have also been made, including the pull force of the subducted oceanic lithosphere, the drag force connected with mantle convection and the push force of the mid-ocean ridge. These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drag force connected with mantle convection is critical fo  相似文献   
966.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30,自引:10,他引:20  
李森  李凡  孙武  李保生 《地理科学》2004,24(1):61-67
额济纳绿洲是发育在黑河下游内陆河三角洲上著名的天然绿洲。20世纪50年代以来,额济纳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加剧,绿洲萎缩,生态恶化。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是由水环境恶化过程、土壤干燥化过程、植被退化与生物多样性衰减过程、土地沙漠化过程和土壤盐碱化过程构成的地表动力学过程。导致额济纳绿洲荒漠化的驱动力是区域气候暖干化、强盛的风蚀侵蚀力、上中游过度开发水土资源的人为活动和额济纳绿洲内的“三滥”活动等。荒漠化驱动力的第一主成分与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59.276%和28.083%,反映出绿洲荒漠化驱动因子的多面性和综合性,绿洲内外过度的人为活动是其主导驱动因素。内在、外在驱动力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耦合性是绿洲荒漠化的区域机制,驱动力因子团的互动-激发作用形成荒漠化的动力机制,驱动力与荒漠化土地间的响应形成正反馈机制,三种作用机制组合成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的复杂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967.
西沱变形体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阐述西沱变形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变形体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地质环境因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物质结构)、外界影响因素(降水因素、洪水因素、人为因素、新构造及地震),以及变形体近期变形特征,通过剖面递推系数法计算,对变形体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为变形体优化整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68.
胶济线东营疏解线煤矿采空区地面塌陷机理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收集胶济线东营疏解线下伏9个煤矿采空区的规模、埋深及地面塌陷资料,分析了区内地面塌陷机理,对东营疏解线建设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69.
岩石的研磨性是钻井过程中钻头的磨损预测及优化的重要因素。为了预测钻遇地层岩石的研磨性,建立了钻井过程中PDC复合片的磨损计算模型,从而得到了岩石研磨性的预测方法。首先,通过复合片与地层之间的受力分析并结合岩石的破碎条件,建立了不同钻压条件下地层对复合片的作用力计算模型。根据石英含量的概率密度分布情况,获得了岩石中参与磨损的颗粒与复合片底部的真实作用力。然后,根据PDC复合片磨损的几何原理,建立了地层对钻头复合片的磨损计算模型。通过室内实验对模型进行修正,分析了岩石各种属性对复合片磨损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各参数影响复合片磨损的主次顺序依次为:弹性模量>石英含量>内摩擦角>表面粗糙度>泊松比>内聚力。基于该磨损模型建立了岩石研磨性评价指标,对制定了岩石研磨性的分级标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70.
台湾东部海域沉积物波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震剖面对沉积物波的分布、形态和内部结构进行了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沉积物来源和成因进行了探讨。识别出的沉积物波域主要位于台东峡谷与陆坡其他峡谷的交汇区,单个波形的波长为0.8~7.2 km,波高为18~75 m左右,呈NE—SW向展布。台东峡谷弯曲段内侧向上坡迁移的沉积物波,其底界发育块体流沉积,内部可细分为下部过渡单元和上部波形单元。弯曲段外侧的沉积物波呈垂向加积的特征,底部无块体流沉积。基于沉积物波的几何形态,估算整个波域的流体厚度在196~356 m之间,流体速度在15~21 cm/s之间。沉积物波的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分布规律以及数值计算表明这些沉积物波为浊流成因。台湾东部海域沉积物波域的发育与台湾西南部的沉积物波域一样,是台湾造山运动的沉积响应。距今3.5 Ma以来花东海脊的形成以及广燠火山岛—绿岛—兰屿火山岛间闸口的抬升和封闭使得沉积物经由卑南溪及海下水道向南输送到绿岛西侧的台东海槽残留弧前盆地时受阻,转而沿台东峡谷及陆坡冲沟体系向东输送入花东海盆。浊流沉积物沿着峡谷/沟谷体系向下坡方向输送的过程中,在峡谷/冲沟的嘴部等地形限制性降低的位置卸载,或在台东峡谷的高弯曲段漫溢出来,从而形成沉积物波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