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9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has resulted in much homogenization of the landscape consisting of large patches of farmland,so small remnant non-crop habitats especially linear corrid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ervation of species and the maintenance of ecosystem functions.However,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effects of corridors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plant species restricted to such habitats.In this study,we selected three types of corridors including ditch,hedgerow and road,and ana-lyzed their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The plant species presented in these corridors were investigated,and the species diversity,abun-dance and frequency were estimated.Moreover,spatial arrangements of corridors were classified into different types to discuss wheth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effects of corridor network on plant distribu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ree types of corridor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plant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The one-one combined corridor networks and total network associated by three corri-dors have more complex structural features than each single type of corridor.However,there is no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rri-dor networks with their plant species.We suggest that carrying out a pointed vegetation survey at corridor intersections to further tes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ructural features of corridor and plants is necessary.  相似文献   
22.
华北平原某集约化种植区地下水污染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华北平原某集约化种植区为典型研究区域,通过对采集的8个地下水样品及11个土壤样品分析,探讨集约化种植区地下水的污染程度,解析其污染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该集约化种植地区土壤中残留物主要为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及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化合物。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显著增加;重金属中以Cr含量最高,但均未超标;地下水并未受到有机氯农药的污染,但仍显示有多氯联苯的输入;半挥发性有机物检出种类较多,其中残留农膜释放的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机化合物浓度最高;地下水已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集约化种植区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和覆盖农膜,污染负荷严重,灌溉频繁且量大,污染质运移驱动力大是地下水污染的根本原因;当地包气带中黏性土厚度不均以及井孔止水不严等因素也成为了地下水受到污染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3.
为了解决土地利用的种类复杂、分界不清、分界点精度要求高等问题,研制集GPS,Mobile GIS,PDA,网络通信等先进技术为一体的,能够快速获取土地利用信息的土地集约利用信息采集终端系统,为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信息及时、准确的获取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中医序贯疗法治疗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喘息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对IgE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 例PICU喘息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疗程为14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序贯疗法,第1~7天服用小青龙汤治疗,第8~14天服用六君子汤加味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喘息消失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治疗后第8天、15天及1个月血清IgE水平,随访6个月,比较2组复发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28/30),对照组为76.7%(23/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IgE治疗后第8天、第15天、1个月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第15天、1个月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喘息消失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中医序贯疗法能有效改善PICU喘息性肺炎患儿喘息症状,降低IgE水平,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复发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5.
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分层线性模型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构建了分层线性模型以揭示不同层次因素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表明,开发区土地集约度的差异有63.96%是开发区本身的差异造成的,有36.04%是区域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开发区成立年限、开发区入驻企业数量和开发区土地政策强度在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变异,开发区区位和开发区级别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度的关系不依赖于区域环境的变化;区域工业产值和区域城市化率两个变量对开发区成立年限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度的正向关联影响不显著;区域工业产值会强化开发区入驻企业数量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度之间的正向关联,而区域城市化率则弱化了开发区入驻企业数量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度之间的正向关联;开发区土地政策强度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度之间的正向关系受区域工业产值的影响不大,而区域城市化率会强化开发区土地政策强度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度之间的正向关系;区域层次变量解释了18.18%的开发区入驻企业数量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度之间的相关,解释了11.27%的开发区土地政策强度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度之间的相关。  相似文献   
26.
不同时次地基微波辐射计反演产品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忠  何晖  张蔷 《气象科技》2012,40(3):332-339
利用北京大型活动期间探空和微波辐射计资料,采用统计方法进行评价分析,目的是了解该型微波辐射计的性能。结果表明:①总体平均:对温度,有降水时误差变化范围大,无降水时相对比较小,比较平稳;无降水时比有降水时更接近于探空观测结果。对相对湿度,误差的变化与温度比较相似,但从相对误差的变化来看,有降水时比无降水时小。无降水时反演的相对湿度与探空的比较一致。②不同时次:对温度,无降水时统计量随高度的变化规律性比较明显,趋势一致;有降水时的规律相对较差。无降水时,20:00误差比较小,比较接近探空;14:00误差比较大。有降水时,各时次误差比无降水时大,反演的20:00温度变化曲线与探空最接近。对相对湿度,无降水时统计量随高度的变化规律性比较明显,趋势较一致;有降水时的规律性相对比较差。总体来看,降水对微波辐射计影响较大,反演的20:00的资料误差小一些,5000m高度上下误差变化比较大,与云层有关。  相似文献   
27.
The coastal plain of the Río de la Plata constitutes a large wetland which develops on the right margin of the river estuary. Anthropic activities such as intensive 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carried out in the vicinity of the wetland can modify the natural hydrological regime. The aim of this work is to asses the effects of intensive aquifer exploitation in coastal wetlands using hydrogeological models. Such models allow to evaluate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wetland at regional level. The hydrogeological model exposed in this work shows how the intensive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affects the wetland area, generating important variations both in the groundwater flows and in the salinity of the groundwater. Identification of these modifications to the environment is important to generate guidelines leading to minimize these affectations.  相似文献   
28.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利用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分析我国内陆31个省会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生态利用之间的关系,为城市土地集约与生态协同利用提供依据和支撑。结果表明:综合容积率,单位土地面积职工数,路网密度,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值,地均固定资产投入等,均与土地生态利用综合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但密切程度不同;与31个省会城市相比,东中西部3个区域的城市土地集约与生态利用关联程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9.
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供需仿真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熊鹰  陈云  李静芝  阎晓静 《地理学报》2018,73(3):562-577
土地集约利用反映了土地利用的综合状态,是协调土地供需平衡的重要指标。运用系统动力学(SD)构建城市建设用地供需反馈关系回路以及指标变量函数,在此基础上,建立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供需系统模型,仿真模拟低土地集约利用度、中等土地集约利用度、高土地集约利用度三种不同状态条件下,2016-2030年区域的建设用地、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供需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用地规模仍处于扩张状态,城市建设用地数量增长速度总体较快。但三种发展状态下用地增长规模、速度存有差异;② 在低集约度模式下,建设用地规模及供地数量大,易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高集约度模式下,建设用地供给紧缩,用地规模增长缓慢,总规模偏小,不利于城镇化的良性发展;中等集约度模式则在用地规模和供给量上均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能体现现代城市发展理念;③ 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保持在15%~21%之间,其中低集约度模式下比例逐年上升,中等和高集约度模式下呈缓慢下降并趋于稳定之势;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维持在27%~35%之间,其中低集约度和中等集约度模式用地占比呈下降趋势,高集约度模式比例总体维持在较高水平。研究通过对三种发展模式的设定,确定了不同指标在三种模式下的变化趋势,可为土地供需决策优化、城市建设规划及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0.
城乡结合部是城乡用地争夺的焦点区域和城市扩张的前沿阵地,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促进其土地的集约利用对保障城市未来发展空间至关重要。但由于城乡结合部土地权属复杂、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开发建设活动频繁,城乡结合部成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难点。通过分析传统的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的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在城乡结合部应用的弊端,提出城乡结合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重点在于考虑规划目标的土地利用潜力挖掘,进而构建"规土融合"的城乡结合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结合城市规划边界、规划管理单元和规划地块确定评价范围和评价单元,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提出包括人口、经济和生态承载力在内的评价体系。通过"规土融合"思想在城乡结合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过程的融入,达到以评价促规划、以规划管控土地集约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