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2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384篇
地球物理   175篇
地质学   989篇
海洋学   24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大别山北部变质镁铁- 超镁铁质岩带中的中酸性片麻岩主要可分为三类:①英云闪长质片麻岩、②花岗闪长质片麻岩和③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其原岩属于一套钙碱性的中酸性花岗岩系列。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分别形成于板块碰撞前消减地区( 消减的活动板块边缘) 、板块碰撞后隆起花岗石区和同碰撞花岗岩区。其中,形成于800 ~1000 Ma 左右的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经受过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并与该带中属于蛇绿岩成员的变基性熔岩有亲缘关系, 可能属于蛇绿岩中的浅色组分。  相似文献   
102.
There is general agreement that calc-alkaline volcanic rocks at convergent plate margins are genetically related to the process of subduction (Ringwood, 1974; Maaloe and Petersen, 1981; Hawkesworth et al., 1997). However, opinions on the mode and site of generation of primary magma for island arc volcanism differ substantially. The site of generation of calc-alkaline magma is thought to be either in the mantle wedge (Plank and Langmuir, 1988; McCulloch and Gamble, 1991) or in the subducting slab (White and Dupré, 1986; Defant and Drummond, 1990; Edwards et al., 1993; Ryan and Langmuir, 1993). We present seismological evidence in favour of the latter concept. A distinctive seismicity pattern around and under the Krakatau volcano was identified during systematic studies of the SE Asian convergent plate margins by means of global seismological data. A column-like cluster of events, probab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ics of the volcano, is clearly separated from the events in the Wadati-Benioff zone. The accuracy of hypocentral determinations of the events of the cluster does not differ from the accuracy of the events belonging to the subducting slab. The depths of the cluster events vary from very shallow to about 100 km without any apparent discontinuity.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is a pronounced aseismic gap in the Wadati-Benioff zone directly beneath the volcano at depths between 100-150 km. The Krakatau cluster connects this aseismic gap to the volcano at the surface. The pervasive occurrence of earthquakes in the continental wedge between the subducting slab and the Earth surface bears witness to the brittle character of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and casts doubt on the existence of large-scale melting of mantle material. The aseismic gap (Hanu and Vank, 1985), interpreted by us as a partially melted domain occurring in subducted slabs in practically all active subduction zones that reach depths greater than 100 km, is here used as evidence for the location of the primary source region of island arc volcanics in the subducting plate.  相似文献   
103.
沐尘岩体与旁侧西山头组火山岩、潜火山岩在空间上密切共生,形成时间相近;岩石类型都属中酸性岩类;具有相近的岩石化学成分,均属弱碱质岩系;各种岩石的稀土配分曲线除Eu外具有基本一致的型式,微量元素配分曲线形态也基本一致,说明它们是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其岩石类型、岩石化学和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方面具有相似性和一致性,岩浆演化均有反序现象,说明它们属同熔型火山-侵入岩组合。根据2004年国际地层委员会公布的侏罗系与白垩系的分界年龄(145.5±4.0Ma),并结合沐尘岩体与旁侧西山头组火山岩的成因关系,沐尘岩体的形成时代确定为早白垩世早期似更合理。  相似文献   
104.
赣东北地区沿江绍断裂北缘和江南造山带南侧有大量的前寒武纪火山侵入杂岩呈带状分布,主要由大面积的陆相火山岩和若干长英质镁铁质火成杂岩体组成,后者中出露面积最大的港边杂岩体在填图尺度上可划分为长英质岩、镁铁质岩和过渡性岩3大组成部分,长英质岩颗粒锆石U_Pb谐和不一致曲线上交点年龄为822±4Ma,代表杂岩体中岩浆混合作用发生的时间。港边岩体中长英质岩石的Nd模式年龄为1·49~1·68Ga,镁铁质岩中玄武质岩石为1·51~2·21Ga,辉长岩的Nd模式年龄与玄武质岩石基本相同,为1·54~2·13Ga,经计算的过渡性岩石的Nd模式年龄为1·58~1·90Ga,因此认为镁铁质岩石从源区分离的时间要远早于长英质岩石,而过渡性岩石含有前两个端员岩浆相互混合(和)的信息。长英质岩石的εNd(t=822Ma)值为-0·8~-4·4,87Sr/86Sr(822)比值为0·70368~0·70549;玄武质岩石的εNd(822)值为-2·6~+2·3,87Sr/86Sr(822)比值为0·70387~0·70527,这反映了镁铁质岩浆的源区接近总地球,长英质岩浆则来自具壳幔混合性质的EMⅠ型地幔的源区。可以推测,赣东北前寒武纪也曾发生过岩浆底侵作用。底侵作用对港边火成杂岩体岩浆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底侵于壳幔边界的玄武质岩浆使地壳熔融形成长英质岩浆并聚集于浅部岩浆房。随着长英质岩浆房降温,长英质岩浆的结晶度和粘度增加,其物理状态发生液态→(固+液)混合态→固态的变化;当玄武质岩浆穿透下地壳并不断进入物理状态变化的长英质岩浆房时,持续地发生两种岩浆的化学混合作用或两岩浆的机械混合作用或玄武质岩浆的侵入,其混合作用的时间以长英质岩锆石的U_Pb谐和不一致曲线上交点年龄822±4Ma界定。根据Nd模式年龄(tDM)和Nd富集系数(fSm/Nd)分布特征,可以确定中元古代江南造山带为太古宙扬子古陆核的横向增生体,而新元古代陆相火山侵入杂岩带则横向增生于江南造山带南缘。至此,扬子古陆横向增生作用结束,开始与华夏古陆拼贴,包括港边火成杂岩体在内的新元古代火山侵入杂岩带则成为两古陆连结的纽带。  相似文献   
105.
第三纪富金斑岩型铜矿床主要发育于板块汇聚边缘与俯冲作用相关的火山-岩浆弧以及陆缘弧中,而大多数较古老的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则主要发育于向大陆边缘增生的岛弧环境中.含矿斑岩的岩性变化范围从低钾钙碱性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到高钾钙碱性石英二长岩到碱性的二长岩及正长岩,通常侵位于地壳浅部l~2km处,与同期的火山岩密切共生,并常见热液爆破角砾岩.其围岩蚀变从早到晚依次可分为Ca-Na硅酸盐蚀变、K硅酸盐蚀变、中级泥质蚀变、绢云母化、高级泥质蚀变,而浅部的高级泥质蚀变可以与早期K硅酸盐蚀变同期形成.Cu、Au矿化主要发育在K硅酸盐蚀变带中,矿化与A型脉密切相关,贫钼而富铂族元素.控制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形成的几个关键过程包括:(1)源区有大量的Cu、Au等成矿元素;(2)能使Cu、Au等成矿物质有效进入岩浆熔体的机制;(3)合成矿元素的岩浆熔体在从地幔上升到地壳高侵位而形成斑岩体的过程中没有Cu、Au等成矿物质损失;(4)在岩浆上升演化过程中,岩浆挥发份能有效的逸出,并且逸出的时间越早,对成矿越有利;(5)Cu、Au等成矿元素能有效进入岩浆挥发份;(6)在成矿斑岩体上部发育有利的相对封闭机制,阻止岩浆挥发份的逃逸;(7)含Cu、Au成矿流体的有效沉淀机制;(8)具有一个地壳上部的岩浆房,能够不断提供成矿物质和驱动热液循环的热能.要形成大型矿床一般需要多期岩浆脉动侵位与多期矿化热液蚀变事件的叠加.现多倾向认为交代的地幔楔可能是其主要物质来源.而有利于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形成的岩浆有钾质钙碱性岩浆、埃达克质岩浆、碱性弧岩浆.俯冲板片脱水形成的流体或者熔融产生熔体提供了上覆地幔楔熔融的高氧逸度条件,这种高氧逸度特征是地幔源区Cu、Au成矿元素能否进入岩浆熔体的重要条件之一.最近研究表明流体的冷却可能是Cu、Au沉淀成矿最主要的因素.本文扼要介绍了富金斑岩型铜矿的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6.
志留纪彭公庙岩体地处湘东南,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各岩石单元从早至晚,w(S iO2)总体由低变高,变化在65.30%~73.42%之间;w(K2O)平均为4.34%,w(Na2O+K2O)为6.46%~8.32%,平均为7.09%;w(K2O)/w(Na2O)平均为1.58;岩石富铝,w(A l2O3)平均为14.13%。岩体总体属铁质、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Ba、Nb、Sr、P、Ti相对于原始地幔为负异常,Rb、(Th+U)、(La+Ce)、Nd、(Zr+H f+Sm)、(Y+Yb)等则相对富集。w(ΣREE)平均为221.85×10-6;轻稀土富集,w(La)N/w(Yb)N值平均为8.66;Eu弱亏损,δ(Eu)平均为0.53。ISr值为0.712 30~0.718 31,εSr(t)为110.7~196.1,εNd(t)为-8.0~-8.7,t2DM为1.81~1.87 Ga。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彭公庙岩体为S型花岗岩。在C/MF-A/MF图解中,样品点部分落入基性岩区,部分落入变质碎屑岩区;在岩体氧化物比值的Harker图解中,各样点构成良好的线性关系;在w(La)/w(Sm)-w(La)图解中样品点分布散乱;酸性程度最高的晚期恩垄岩石单元的轻稀土相对富集更为明显;岩石中发育镁铁质岩浆包体等,表明彭公庙岩体具岩浆混合成因。地球化学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岩体侵位地质特征以及区域构造演化背景等表明彭公庙岩体形成于后造山构造环境。岩体各岩石单元侵位的先后次序可能与岩浆的粘度密切相关,基性程度相对较高的岩浆向上运移速度更快,因而侵位更早。  相似文献   
107.
全球岛弧火山岩的铂族元素数据非常少。本研究对新疆阿尔泰山南缘中泥盆世北塔山组地层中的苦橄岩的铂族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铂族元素的含量总体变化不大,其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总体上和已经报道的大西洋Lesser Antilles岛弧的G renada苦橄岩相似,均以富集钯组铂族元素(PPGE)为特征,但总体含量比后者高,而比大火成岩省的苦橄岩低。一些铂族元素的特征比值指示了苦橄岩和富辉玄武岩起源于软流圈地幔,而高的w(Os)/w(Ir)比值则暗示了源区中有深海沉积物的加入。w(Pd)/w(Ir)-w(N i)/w(Cu)图解说明本区的苦橄岩不是原始岩浆,而是原始的高镁玄武岩中有过剩橄榄石的加入,而w(Pd)-w(Cu)图解则说明原始岩浆硫不饱和。IPGE在俯冲带流体中相对稳定,而PPGE在俯冲带流体中的活动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08.
河北西北部熔积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熔积岩是火山碎屑岩的一种特殊类型,由熔浆和未固结的湿沉积物两种组分掺杂混合而成。熔积岩的形成主要受炽热熔浆与未固结的湿沉积物接触时引起的淬碎或蒸汽爆炸作用以及寄主沉积物流体化作用控制,通常分布于熔岩流底部或前缘,也可分布于超浅成侵人体周围。据熔浆碎屑物的结构特征,冀西北熔积岩可分为流状和块状两种类型。流状熔积岩多是熔浆与细粒沉积物混合的结果,块状熔积岩大多与粗粒沉积物相关。正确鉴别熔积岩对确定沉积作用与岩浆作用的时序、研究盆地发展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9.
浙江沐尘石英二长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卢成忠 《地球化学》2007,36(5):457-466
出露于江山-绍兴断裂带西南段东南侧的沐尘岩体,以发育暗色包体和环斑长石为特征,具有显著的岩浆混合作用.寄主岩为二长岩-石英二长岩组合,包体岩石为二长闪长岩.二长岩组合.造岩矿物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普通角闪石和黑云母.岩石富碱(Na2O K2O=6.58%~10.42%,平均8.41%)、高钾(K2O/Na2O=0.72~1.45,平均1.16)、贫钛(TiO2=0.37%~1.22%,平均0.76%)、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具有钾玄质系列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该岩体侵位于后碰撞弧构造环境,是早白垩世早期该区重要的构造.岩浆热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0.
洪汉净  刘辉 《地震地质》2007,29(3):502-512
根据火山喷发实例总结了火山喷发在不同阶段的活动状态,并探讨了可能的物理机理。火山活动从岩浆补给到岩浆喷发的物理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1)岩浆补给阶段,岩浆囊压力差或过剩压力的大小决定了火山活动是否休眠或扰动,岩浆补给速率对压力差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通道形成阶段,当过剩压力超过围岩破裂强度时,围岩开始破裂,之后水热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3)岩浆运移与失稳喷发阶段,主要是岩浆运移与地壳盖层的相互作用与失稳的过程。文中还讨论了火山活动状态与火山喷发危险性等级之间的关系,7个危险性等级分别对应于火山活动的7种状态,即休眠、平静、扰动、动荡、临界、活动、灾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