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2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228篇
地球物理   103篇
地质学   794篇
海洋学   37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詹诚  卢绍平  方鹏高 《地学前缘》2022,29(4):307-318
南海的形成演化受控于印-澳、欧亚以及太平洋板块的相互运动,为研究汇聚背景下板块碰撞及其远程效应提供重要窗口。为了揭示该汇聚背景下的多幕裂陷过程,本文选取地质信息丰富的整个珠江口盆地为典型区,利用三条高精度地震剖面,对盆地各地质单元进行断层活动速率和构造沉降速率的定量计算及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盆地裂陷期东部、中部和西部主要控凹断层的平均活动速率分别为96 m/Ma、223 m/Ma和124 m/Ma,且其平均沉降速率依次为8.5 m/Ma、34 m/Ma和12.7 m/Ma,盆地整体呈现中部裂陷作用最强,其后向西部和东部逐渐减弱的特征。本文认为这与先存断裂以及初始地壳厚度有关:盆地东部和中部存在NE向先存断裂,并且东部先存断裂更加活跃,因此在新生代拉伸应力下东部更易表现为裂陷作用最强的区域,其次为中部和西部;而受前新生代时期俯冲作用的影响,岩浆的底垫作用引起盆地东部地壳增厚,东部裂陷作用强度急剧降低,造成裂陷作用强度的东西差异。此外,盆地南段凹陷裂陷期的断层活动和沉降速率发生激增,裂陷作用存在向南迁移的现象。本文推测在深度相关的伸展模式的影响下,南段凹陷地壳温度升高,强度减弱,因而在伸展应力下发生快速的拉伸减薄,导致裂陷中心向南迁移及岩浆物质上涌。同时,侵入的岩浆物质导致高角度正断层转换成低角度正断层,进一步促进裂陷中心向南迁移。  相似文献   
102.
藏南裂谷作为青藏高原最显著的伸展构造样式之一,是研究高原生长过程的重要窗口,但目前其深部成因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利用沿错那—沃卡裂谷中部的大地电磁数据,分析裂谷区域的大地电磁测深曲线特征和相位张量,并通过三维大地电磁反演获得邛多江地堑和沃卡地堑深部电性结构。三维大地电磁反演结果显示,沃卡地堑和邛多江地堑深部存在一条连续的显著高导异常,并呈现“俯冲”形态,且上覆高阻结构体,而在邛多江地堑两侧浅部则分布低阻异常。结合早期的研究结果,本文支持错那—沃卡裂谷深部的高导异常为地壳部分熔融,可能与南向地壳流相关,并研究认为在南北向持续挤压作用下,裂谷下方的弱地壳层,通过解耦上地壳和下部地壳,促进了藏南裂谷系的发育。  相似文献   
103.
董洪凯 《地质与勘探》2022,58(4):767-777
阿民乌素地幔橄榄岩属芨芨台子-小黄山蛇绿岩带一部分,该构造带南北两侧地质体无明显差异,不具分界断裂的构造特征。本文对阿民乌素地幔橄榄岩与月牙山地幔橄榄岩进行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对比分析,为芨芨台子-小黄山蛇绿岩构造属性提供新依据,并对阿民乌素蛇绿岩成矿潜力进行分析研究。笔者所在团队在地幔橄榄岩上部的辉长岩中获得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值为462.5±3.2 Ma,属中奥陶世。其上发育奥陶纪-志留纪公婆泉组岛弧拉斑玄武岩。该期地幔橄榄岩轻重稀土之比LR/HR=1.63~3.68, (La/Sm)N=1.70~6.92,(Gd/Yb)N=0.36~0.52,表明岩石轻稀土略富集,稀土配分曲线呈不规则“U”型,估算其为原始地幔橄榄岩经过10%~20%部分熔融的残留物。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富集高场强元素U、Zr、Hf、Yb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Ti和大离子亲石元素Ba。与月牙山地幔橄榄岩标准化蛛网图对比,最大区别在于阿民乌素地幔橄榄岩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Ti。初步研究认为阿民乌素地幔橄榄岩属SSZ型、高压型蛇绿岩,是岛弧裂谷的产物。该橄榄岩具有形成大型铬铁矿的成矿构造背景,是寻找蛇绿岩型铬铁矿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04.
大同盆地形成机制的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岑敏  董树文  施炜  周涛发  陈龙  陈兴强 《地质论评》2015,61(6):1235-1247
大同盆地为位于华北地块中部的新生代断陷盆地,自中新世晚期以来经历了持续的强烈伸展作用。基于边界断裂滑动的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结合对本区新生界沉积地层与玄武岩资料的总结归纳以及对区域动力学背景的讨论,本文提出了大同盆地的形成机制:自10~8 Ma以来,鄂尔多斯地块东北缘形成NW向伸展的构造应力场,其中σ1垂直,σ2、σ3水平,σ2的方位角为60°,σ3方位角为150°,此构造应力场控制边界断裂的运动,形成NE向大同断陷盆地。盆地的形成对应岩石圈减薄深部过程,可能受到了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太平洋——欧亚板块碰撞板缘动力作用的影响。本文将岩石圈浅部构造应力场与深部地幔活动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大同盆地的形成机制,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控制大同盆地形成的正断型构造应力场不同于华北区域性走滑型构造应力场;首次测得了与地幔活动相关的大同火山群大峪口玄武岩K-Ar年龄为0.68±0.13Ma;大同盆地具有板内狭窄型裂谷的构造特征。本文为建立鄂尔多斯地块东缘山西地堑系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5.
汪晓伟 《地质与勘探》2015,51(1):108-122
博格达造山带东段克孜库都克地区七角井组玄武岩和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及少量流纹岩在时空上构成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玄武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31.0±3.0Ma,属于早石炭世晚期;Si O2含量为47.68%~48.82%,Ti O2含量(1.83%~2.17%)略高于N型大洋中脊玄武岩,高Al(Al2O3含量为15.56%~16.09%),富钠贫钾(Na2O/K2O=5.44~7.76),低Mg(Mg O含量为5.97%~7.17%,Mg#为43~47),表明其原始岩浆发生过明显的橄榄石和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玄武岩具有近于平坦的稀土配分模式,轻微负Eu异常(δEu=0.89~0.93),相对富集Rb、Ba、P,亏损Th、Nb、Ta、Sr、Ti等不相容元素。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研究区玄武岩可能是亏损尖晶石相地幔橄榄岩向石榴石相地幔橄榄岩过渡的产物,且在其上升过程中受到较弱程度的地壳物质混染,形成于陆内裂谷环境,其地球动力学体制可能与古亚洲洋壳向先存的准噶尔-吐哈陆块斜向俯冲,产生的侧向撕裂力拉张陆块有关。克孜库都克地区早石炭世玄武岩构造属性的确立进一步证实了博格达造山带在石炭纪时期处于大陆裂谷演化过程的观点,为进一步深入理解博格达地区石炭纪构造岩浆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地质与年代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6.
江陵凹陷古新统光卤石的发现及其钾盐找矿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薄片鉴定和XRD等分析,在江陵凹陷古新统发现光卤石矿物,单层厚度达23cm,经化学分析该层含光卤石石盐岩中光卤石含量为1.6%。光卤石在江陵凹陷古新统有两种产出状态:一种是被包裹在石盐岩内,呈颗粒状分布,粒度大小0.1~0.5mm;另一种是充填硬石膏孔隙中,粒度大小0.1~0.2mm。经石盐包裹体测温、碳氧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江陵凹陷古新统时期的古气候属于"暖旱"型。江陵凹陷古近纪时期属于裂谷型小盆地,构造期沉降较大,盆地封闭性良好,同时期火山活动频繁,为凹陷带来丰富的成矿物质,火山期后的温热泉水补给同样也为凹陷带来丰富的成矿物质;裂谷的某些部分与大洋沟通,接受海水补给。这样的构造条件、物质条件与古近纪时期的干旱气候相互耦合,出现光卤石沉积。江陵凹陷古新统光卤石发现,说明在该时期江陵凹陷卤水已演化到析出钾盐阶段,具有重要找钾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7.
在分析了近年来秦、祁、昆造山带研究中部分成果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商、丹主缝合线以南的杨子古陆北缘区早古生代由于一系列“三叉”裂谷系的发育而曾沿布尔汉布达山─略阳─山阳─线打开一次洋盆,致使南秦岭─柴达木-带从扬子陆块北缘分离出来,一度成为一独立微古陆块向北漂移;古生代有其独特的演化历史。而当时主洋盆北侧的华北古陆南缘区则发育有完整的沟、弧、盆体系.面貌很象今天的太平洋西海岸。  相似文献   
108.
Since the mid-1980s,Tanyaokou large Zn-Cu-Fe sulfides deposit,located at the southwest end of Langshan-Zhaertaishan-Bayan Obo Mesoproterozoic metallogenic belt in the west section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Platform[1?9](Fig.1),has been confirmed to be submarine volcanic exhalative-sedimentary metamorphosed deposit hosted in the miogeosynclinal mud-carbonaceous formation of the Langshan Group(LG)[1],or submarine volcanic exha-lative-deposition-altered deposit[2]or stratabo…  相似文献   
109.
Garnet-bearing and garnet-free pyroxenite xenoliths from Quaternary basanites of Marsabit, northern Kenya, were analysed for microstructures and mineral compositions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to constrain the thermal and compositional evolution of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in this region. Garnet-bearing rocks are amphibole-bearing websterite with ~5–10 vol% orthopyroxene. Clinopyroxene is LREE-depleted and garnet has high HREE contents, in agreement with an origin as cumulates from basaltic mantle melts. Primary orthopyroxene inclusions in garnet suggest that the parental melts were orthopyroxene-saturated. Rock fabrics vary from weakly to strongly deformed. Thermobarometry indicates extensive decompression and cooling (~970–1,100°C at ~2.3–2.6 GPa to ~700–800°C at ~0.5–1.0 GPa) during deformation, best interpreted as pyroxenite intrusion into thick Paleozoic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subsequently followed by continental rifting (i.e., formation of the Mesozoic Anza Graben). During continental rifting, garnet websterites were decompressed (garnet-to-spinel transition) and experienced the same P–T evolution as their host peridotites. Strongly deformed samples show compositional overlaps with cpx-rich, initially garnet-bearing lherzolite, best explained by partial re-equilibration of peridotite and pyroxenite during deformation and mechanical mingling. In contrast, garnet-free pyroxenites include undeformed, cumulate-like samples, indicating that they are younger than the garnet websterites.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s of clinopyroxene and calculated equilibrium melts suggest crystallisation from alkaline basaltic melt similar to the host basanite, which suggests formation in the context of alkaline magmatism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enya rift.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doi:)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uthorized users.  相似文献   
110.
新疆晚古生代裂谷中同生断裂的控矿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晚古生代裂谷中同生断裂具有明显的控矿作用,体现出"三同一体"和多组断裂构造交会的区域构造特征.以构造的不同级别、期次,对矿带、矿田、矿床予以控制,在构造交会和构造复合地段使矿田或矿床就位.由于构造的近等距性发育,从而制约矿田或矿床的近等距分布,更由于裂谷同生断裂的多次开合和地质动力性质转换,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矿种、多类型、且具有矿种分带性的综合矿产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