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6篇
  免费   215篇
  国内免费   437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337篇
地质学   1189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18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冀北发现具鬣刺结构的超基性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北具鬣刺结构的超基性岩呈透镜状,产于华北克拉通北缘的早元古宙红旗营子群黑云斜长片麻岩之中。富MgO,贫CaO,A12O3和FeO*=0.86,TiO2介于0.01%-0.02%之间,与SSZ型蛇绿岩中相应岩石的TiO2含量相当。原始地幔标准化的过渡元素配分型式表现为不对称的“W”型,在TiO2和Cu处形成两个明显的负异常“谷”。据此地球化学特征意味着它们可能来自于消减带之下上地幔,为上地幔高度部分熔融的残余物。岩石中鬣刺结构可能是叶蛇纹石高压分解的结果,表明研究区某些变质橄榄岩岩块曾经受过俯冲—消减作用。  相似文献   
33.
松潘-甘孜带:是弧前增生还是弧后消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多年在该区工作实践,认为松潘—甘孜造山带前身的巴颜喀拉盆地是羌塘—他念他翁晚古生代前缘弧之后的一系列多岛弧—盆系的一个大型弧后盆地。三叠纪时,围限此“三角形”盆地三条边缘的构造动力学作用方式具有不同的特征。其东侧为扬子西缘被动大陆边缘(D—T2),中三叠晚期(拉丁期)转化为与华北和羌塘陆块有关的前陆盆地(T2—T3),由于扬子陆块向西双向斜向俯冲作用,在其北侧和南侧边缘形成南昆仑和可可西里—甘孜—理塘俯冲消减杂岩。重建的地层层序和沉积地质特征显示巴颜喀拉盆地主体三叠系复理石沉积是周缘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34.
板块下的构造及地幔动力学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最新的全球地幔地震层析资料揭示了岩石圈板片可以俯冲到核幔边界,超地幔羽可以从核幔边界上升到地壳上部形成热点。在大陆板块汇聚边界,地幔地震层析图像不仅显示了岩石圈板片的超深俯冲,还保存了拆沉的岩石圈“化石”残片的重要信息。从地幔深部所获取的新资料为全地幔“单层对流“的新模式提供了依据。在介绍上述全球构造研究新动向的基础上,本文强调了研究岩石圈板块必须了解板块下的构造,探索岩石圈板块的驱动力应该从“岩石圈动力学”升华到“地幔动力学”,并提出了大陆板块汇聚边界地幔动力学研究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35.
内蒙古达茂旗北部奥陶纪花岗岩类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区奥陶纪花岗岩分布于乌兰布拉格 -哥舍深大断裂 (槽台断裂 )以北 ,岩石类型主要有闪长岩、石英闪长岩、斜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岩石中 Si O2 质量分数为 5 6.76%~ 69.2 4 % ,Al2 O3较高 (多 >1 6% ) ,富 Na2 O贫 K2 O,A/ CNK均 <1 .1 ,为准铝质的钙碱性岩石系列。稀土总量普遍较低 ,为 (63 .4 1~ 1 4 0 .61 )× 1 0 - 6 ,轻重稀土分馏强烈 ,铕异常不明显 (δEu=0 .95~1 .2 2 6)。痕量元素特征与典型的火山弧花岗岩相似。结合区域地质背景 ,认为该套花岗岩类为与洋壳消减有关的岛弧型花岗岩 ,岩浆起源于加厚陆壳的底部。从花岗岩的分布及迁移规律推测 ,华北陆块与其北缘增生带之间的早古生代洋壳可能是由南西向北东的斜向消减  相似文献   
36.
东南沿海地区古近纪大陆岩石圈地幔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南沿海地区新生代玄武岩中的橄榄岩包体来自岩石圈地幔 ,上地幔橄榄岩包体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都记录了地幔演化的历史。普宁橄榄岩包体斜方辉石含量与太古宙克拉通地幔类似 ,但在矿物学、REE、痕量元素和Sr Nd同位素上又与太古宙岩石圈地幔不同。橄榄岩包体的岩相学、矿物学、REE、痕量元素特征都提供了含H2 O富Si流体交代橄榄岩的证据 ,这种流体可能主要是洋壳物质局部熔融而成。流体交代使橄榄岩富Si,同时富Sr、Pb和强不相容元素等大洋岩石圈物质。这表明普宁大陆岩石圈地幔既保留太古宙岩石圈地幔的特征 ,又具有大洋俯冲地幔的特征 ,它是古老岩石圈地幔向大洋岩石圈地幔转换的一部分 ,这种转换可能是大洋岩石圈与大陆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7.
俯冲-增生型造山带增生楔流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俯冲-增生型造山带弧前增生楔流体的特点为:盐度低、氯化物含量异常低,并含有丰富的CO2和CH4。流体以扩散式或沿断层带渠道式活动;泥火山、张裂隙充填脉、碳酸盐壳、深海生物群是流体活动的直接体现;流体活动影响着增生楔的内部结构和构造样式;增生楔中流体活动特征的研究对研究造山带的地质演化及矿床成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8.
以超高压矿物组合的各种后成合晶及冠状体等卸载不平衡结构为参考标志,将含柯石英的超高压榴辉岩的交形序列分成两个部分。后成合晶及冠状体发育之前的变形为早期变形,是在大陆深俯冲和碰撞条件下发育的超高压变质变形组构。后成合晶及冠状体发育之后的变形为晚期变形,是在超高压岩石折返剥露过程中,主要是在角闪岩相甚至绿片岩相条件下发育的。构造上江苏省北部东海县碱场合柯石英榴辉岩体,分为块状榴辉岩和面理化榴辉岩两种类型,分别代表超高压变质岩早期变形的两个构造阶段或世代(D1、D2)。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矿物组合、中小尺度及显微尺度下的组构特征,讨论了两者的几何关系和区域构造意义,强调指出,只有含柯石英榴辉岩的早期变形组构,才能记录和反映斜向大陆深俯冲及碰撞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39.
In an attempt to determine the helium and neo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lower oceanic crust, we report new noble gas measurements on 11 million year old gabbros from Ocean Drilling Program site 735B in the Indian Ocean. The nine whole rock samples analyzed came from 20 to 500 m depth below the seafloor. Helium contents vary from 3.3×10−10 to 2.5×10−7 ccSTP/g by crushing and from 5.4×10−8 to 2.4×10−7 ccSTP/g by melting. 3He/4He ratios vary between 2.2 and 8.6 Ra by crushing and between 2.9 and 8.2 by melting. The highest R/Ra ratios are similar to the mean mid-ocean ridge basalt (MORB) ratio of 8±1. The lower values are attributed to radiogenic helium from in situ α-particle production during uranium and thorium decay. Neon isotopic ratios are similar to atmospheric ratios, reflecting a significant seawater circulation in the upper 500 m of exposed crust at this site. MORB-like neon, with elevated 20Ne/22Ne and 21Ne/22Ne ratios, was found in some high temperature steps of heating experiments, but with very small anomalies compared to air. These first results from the lower oceanic crust indicate that subducted lower oceanic crust has an atmospheric 20Ne/22Ne ratio. Most of this neon must be removed during the subduction process, if the ocean crust is to be recirculated in the upper mantle, otherwise this atmospheric neon will overwhelm the upper mantle neon budget. Similarly, the high (U+Th)/3He ratio of these crustal gabbros will generate very radiogenic 4He/3He ratios on a 100 Ma time scale, so lower oceanic crust cannot be recycled into either MORB or oceanic island basalt without some form of processing.  相似文献   
40.
苏皖地块构造演化、苏鲁造山带形成及其耦合的盆地发育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郯庐断裂带一度是古特提斯洋域中的转换断层,其东的苏皖地块和胶辽克拉通分别是曾经独立于扬子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之外的构造单元。苏皖地块原属中朝构造域,因中元古代时苏鲁洋的张开而向南漂移,震旦纪起归入华南构造域。受北东东-近东西向的江南断裂和江绍断裂右行走滑活动控制,苏皖地块及怀玉地块在石炭纪末-三叠纪时脱离华南构造域,成为古特提斯洋域中的中间地块。中国东部地区东亚燕山期山系的形成受两个地球动力学系统制约:一是苏鲁洋的消减及闭合后苏皖地块与胶辽克拉通的碰撞,二是江南断裂和江绍断裂的先剪后压,苏皖地块与拼合了的扬子-华北克拉通间发生斜向会聚和剪切造山,怀玉地块仰冲超叠在苏皖地块上。分5个阶段(印支期消减,早-中侏罗世斜向会聚,晚侏罗-早白垩世消减,早白垩世碰撞和燕山造山带坍塌)叙述了中生代造山作用的表现和特点,探讨了与各阶段造山作用耦合的盆地类型和时空分布。因燕山造山带的坍塌而燕山运动构建的“盆”“山”关系解脱,中国东部第三纪的伸展盆地直接叠加在燕山造山带的坍塌裂谷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