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1篇
  免费   1235篇
  国内免费   664篇
测绘学   225篇
大气科学   238篇
地球物理   1980篇
地质学   2624篇
海洋学   273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295篇
自然地理   83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64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249篇
  2018年   171篇
  2017年   198篇
  2016年   190篇
  2015年   242篇
  2014年   260篇
  2013年   323篇
  2012年   264篇
  2011年   230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258篇
  2008年   282篇
  2007年   304篇
  2006年   281篇
  2005年   245篇
  2004年   276篇
  2003年   219篇
  2002年   206篇
  2001年   156篇
  2000年   144篇
  1999年   154篇
  1998年   175篇
  1997年   166篇
  1996年   150篇
  1995年   129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94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频谱激电法作为地球物理勘探的有效手段,在寻找激电异常体以及探寻深部矿产方面有重大贡献,岩石频谱参数的确定是实现该方法的重要步骤。在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复电阻率、相位参数进行反演时,各频谱参数初始值选取不同对反演效果影响较大,选取不好甚至会发散。在各频谱参数所属范围内采用随机选取初始值的方法进行反演,对复电阻率幅值曲线以及相位曲线拟合效果较好,不易陷入局部极小值的特点,能克服了较为盲目选取初始值而对结果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92.
基于中国大陆中强震自动矩张量测定系统,采用虚拟中国地震台网记录的近震波形(震中距4° ~ 12°),反演了新疆于田MS7. 3 地震的矩心矩张量。结果显示,地震发震断层面参数分别为走向243° /倾角70° /滑动角- 18°,表现为1 次左旋走滑为主兼有少量正倾滑分量的事件。矩心在水平方向上位于震中(36. 123°N,82. 499°E)以东约13 km,矩心深度约10 km。总标量地震矩M0为3. 05 × 1019N·m,换算成矩震级MW6. 92,推断震源破裂时大部分能量释放的持续时间约14s。同时探讨了自动矩张量测定系统在未来地震灾情预判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3.
利用河南省区域地震台网的近震波形资料,采用近震时间域方法,反演2010年10月24日16点58分太康 MS 4.6地震的地震矩张量,结果显示,该地震为走滑型地震。结合震后灾害考察,认为太康地震发生在周口-太康断裂上。  相似文献   
994.
江西省霾天气气候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0-2011年江西83个常规站和南昌、赣州2个探空站的观测资料,对江西霾的气候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2 a来江西霾日总体呈上升趋势;霾日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明显,秋冬季多(12月最多)春夏季少(7月最少),4 a左右和8 a左右的年际变化周期显著,年代际变化主要为15 a左右的变化周期;江西霾日空间分布不均,呈现中北部多,南部及山区少的分布形势。霾与地面风速、大气逆温、海平面气压、降雨量和相对湿度密切相关,低风速、大气逆温、高气压、高湿度和少降雨有利于霾天气的发生,反之,高风速、低气压、低湿度和多降雨不利于霾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5.
频率域全波形反演中关于复频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Laplace-Fourier域全波形反演可以利用简单的初始模型,从缺失低频信息的地震数据中得到长波长速度模型.Laplace-Fourier域全波形反演等价于本文的复频率全波形反演,但二者的实现方式不同,因此研究复频率全波形反演,可以为二者的对比研究并发展更有效的方法奠定重要基础.本文首先比较用线性增加模型作为初始模型时几个包含不同高低频成分的频率组的反演效果,再比较结合复频率之后各个频率组的反演效果,从简单模型和复杂模型的测试中都可以看出这种复频率+频率反演的方式对反演效果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96.
严川  许力生 《地球物理学报》2014,57(8):2555-2572
基于数十年来已有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一种地方和区域地震震源机制反演技术——广义极性振幅技术(GPAT),并通过一系列数值实验检验了这种技术的可行性和抗干扰能力.首先,从地震波场概念出发,利用P波初动极性与广义震相振幅构建矢量,建立反演系统,并给出求解技术;然后,考虑影响反演结果的各种因素,包括台站布局、台站数目、随机噪声、震中位置误差、震源深度误差和速度模型误差,分别进行了单一因素影响测试;最后,同时考虑各种因素进行了综合测试.实验结果表明,GPAT是可行的,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在众多影响因素中,速度模型误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97.
基于声学全波形反演的油气藏地震成像方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性油气藏在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分布区域的成像是合理布设井位,提高钻井成功率的关键之一.本文首先基于地下介质的声学近似和波场回传理论,利用频率域单程声波方程延拓计算地震波场,进行全波形反演,获得地层密度和体积模量的定量成像,并依据油气藏物性特征和流体饱和多孔介质岩石物理模型,简要讨论了孔隙度和饱和度与密度及体积模量的关系,明确了地震油气藏成像新概念.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基于流体体积模量和孔隙度的成像函数,进行油气藏成像.理论模型计算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通过对西部地区某气田二维地震数据处理,实现了致密砂岩气藏成像,钻井结果证实了气藏区域成像位置的准确性和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8.
斜向探测是获取电离层状态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斜测电离图的反演可以得到电离层的相关结构参数.遗传算法是一种有效的并得到普遍应用的反演方法,该算法的求解不依赖于初值的选择,可以有效地减少反演问题解的非唯一性,但也存在“过早收敛”和局部搜索能力差等缺陷,从而导致反演精度下降,影响反演结果的可靠性.本文提出将基于模拟退火的混合遗传算法应用到斜测电离图的参数反演中,该算法不仅把握总体能力强,且具有较强的局部搜索能力,是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的优势互补.为了验证该算法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首先分别采用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和混合遗传算法对合成的电离图进行反演,反演参数包括临界频率,最大电子浓度和半厚度.通过对三种算法反演结果的对比,得出混合遗传算法的反演结果最接近真实值,需要的迭代次数也远远小于其他两种算法;通过改变种群大小和总迭代次数来判断参数值的改变对三种算法反演结果的影响,得出混合遗传算法有效地降低了参数的选取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然后用这三种反演算法对实测电离图进行反演,并将它们的反演结果与斜测链路中点的实际垂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混合遗传算法84.62%的反演结果可以控制在误差范围之内,高于遗传算法(76.93%)和模拟退火算法(65.38%).这些都表明了混合遗传算法的反演结果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在反演的寻优能力和稳定性上要明显优于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对实测电离层图的反演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9.
立体层析成像是一种新的地震反射波层析成像方法,能为叠前深度偏移提供较为精确的宏观速度模型。本文研究了立体层析成像的实现方法,包括斜率与走时数据的拾取、离散速度模型构建和初始化、射线参数的确定、斜率和走时及射线计算以及反演问题解法等,建立立体层析成像的算法流程。并通过对Marmousi模型试验,对立体层析成像运行所需的主要参数,如初始速度模型、拾取数据量、离散网格尺寸、速度平滑权重等进行测试和分析,总结这些不同参数对立体层析反演结果的影响规律,用以指导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000.
Bathymetric mapping and observations of the seafloor using a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 (ROV, Hyper‐Dolphin 3K)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slopes of the Miyako‐Sone submarine platform, east of Miyako‐jima in the Ryukyu Islands,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The bathymetric map indicates that terraces are present at water depths of approximately 140 m, 330 m, 400 m, and 680 m on the northwestern slope of the platform. A number of NW–SE trending lineaments, probably faults, extend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the Ryukyu Island Arc. Two ROV surveys were conducted at water depths ranging from 519 m (on the slope) to 121 m (shallowest part of the platform). The surveys revealed that well‐indurated carbonate rocks are exposed at terrace margins and on upper slopes, and that the lower slopes are covered with modern sediments consisting of unconsolidated, coarse‐sand‐sized bioclastic carbonates. Calcareous nannofossils from the well‐indurated carbonate rocks indicate a Middle–Late Pleistocene age,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rocks correlate with the Quaternary reef and fore‐reef deposits of the Ryukyu Group (Ryukyu Limestone) on the Ryukyu Islands. No siliciclastic deposits corresponding to the upper Miocene–lower Pleistocene Shimajiri Group (as exposed on Okinawa‐jima and Miyako‐jima islands) were recovered during the surveys. Coeval well‐indurated carbonate rocks, all of which formed in a simila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have been downthrown towards the west due to displacements on the western sides of normal faults. Subsidence of the Miyako‐Sone submarine platform was the result of large vertical displacements on such normal faults. The timing of initial subsidence cannot be tightly constrained, but the presence of the youngest limestone at progressively lower levels towards the west suggests the subsidence continued until after 0.265 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