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8篇
  免费   508篇
  国内免费   996篇
测绘学   254篇
大气科学   241篇
地球物理   526篇
地质学   2515篇
海洋学   316篇
天文学   82篇
综合类   127篇
自然地理   17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195篇
  2007年   251篇
  2006年   263篇
  2005年   233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193篇
  2002年   151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160篇
  1999年   124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117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本文简单介绍了光干涉与综合孔径技术发展的历史、国际上用于天文观测的一些著名光干涉仪的技术特点和进展、以及近年来我国开展的与光干涉 ,综合孔径技术有关的工作 ,最后简要介绍了在光学综合孔径技术领域所发展的光纤与集成光学等新技术  相似文献   
12.
讨论运用PCI 9054(美国PLX公司生产的接口芯片)作为接口芯片的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板卡的软硬件设计,以实现天线跟踪的两个时间同步中断。利用标准秒信号中断作为系统时钟同步信号,并同步产生时间间隔为20ms(或40、50ms,可选)的中断信号,来处理天线跟踪指令输出。中断信号通过PCI中断口INTA#接入计算机,在驱动中识别不同的中断信号,并在应用程序响应中断处理后,命令ACU(Antenna Control Unit)机,实现射电天文望远镜的同步跟踪。其控制过程分3部分阐述:硬件设计、驱动程序设计、安装及应用;着重讨论了前两者的设计方法及思路。  相似文献   
13.
区域GPS网实时计算可降水量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地基GPS气象学测得的可降水量 (PWV )精度好于 2mm ,但在利用区域GPS网实时计算每个测站上空的PWV时 ,要涉及到很多常规GPS资料处理时所忽略的问题 ,如需考虑数据处理软件和计算方式的选择、站坐标的确定和约束、轨道的使用方法、网外辅助站最佳数量的确定、海潮对实时计算PWV的影响以及实时应用于气象服务时的端部效应等问题。利用上海GPS综合应用网获取的 2 0 0 2年 6、7月份长江三角洲地区入梅前后的数据 ,分析了利用区域性的GPS网实时计算高精度的PWV时要解决的各种问题 ,探讨了其数据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4.
利用高光谱数据进行植被生化成分反演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光谱数据包含着丰富光谱信息,能够定量地分析物质成分[1]。由高光谱数据,可以运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方法反演植被生化组分含量,从而达到监测植被生长状况的目的[2]。本文具体介绍了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方法,及其在氮、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估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Beard  James S. 《Journal of Petrology》2008,49(5):1027-1041
If a magma is a hybrid of two (or more) isotopically distinctend-member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partially crystalline,separation of melt and crystals after hybridization will leadto the development of isotopic heterogeneities in the magmaas long as some of the pre-existing crystalline material (antecrysts)retains any of its original isotopic composition. This holdstrue whether the hybridization event is magma mixing as traditionallyconstrued, bulk assimilation, or melt assimilation. Once a magma-scaleisotopic heterogeneity is formed by crystal–melt separation,it is essentially permanent, persisting regardless of subsequentcrystallization, mixing, or equilibration events. The magnitudeof the isotopic variability resulting from crystal–meltseparation can be as large as that resulting from differentialcontamination, multiple isotopically distinct sources, or insitu isotopic evolution. In one model, a redistribution of one-thirdof the antecryst cargo yielded a crystal-enriched sample with87Sr/86Sr of 0·7058, whereas the complementary crystal-poorsample has 87Sr/86Sr of 0·7068. In other models, crystal-richsamples are enriched in radiogenic Sr. Isotopic heterogeneitiescan be either continuous (controlled by the modal distributionof crystals and melt) or discontinuous (when there is completeseparation of crystals and liquid). The first case may be exemplifiedby some isotopically zoned large-volume rhyolites, formed bythe eruptive inversion of a modally zoned magma chamber. Inthe latter case,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any (for example)interstitial liquid will be distinct from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of the bulk crystal fraction. The separation of such an interstitialliquid may explain the presence of isotopically distinct late-stageaplites in plutons. Crystal–melt separation provides anadditional option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isotopically zonedor heterogeneous magmas. This option is particularly attractivefor systems whose chemical variation is otherwise explicableby fractionation-dominated processes. Non-isotopic chemicalheterogeneities can also develop in this fashion. KEY WORDS: isotopic heterogeneity; zoning; hybrid magma; crystal separation; Sr isotopes; aplite; rhyolite  相似文献   
16.
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勇  葛云锦 《地质论评》2008,54(6):807-813
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不仅可以作为分析仪器校正的标样,还可以增进人们对烃类包裹体形成机制和水—岩作用机理的认识。人工合成包裹体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人工晶体生长法、焊封石英管法和金刚石压腔法,其中利用愈合人工石英(水晶)单晶裂隙合成流体包裹体技术已成为标准的合成技术。目前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主要利用晶体生长法合成,包括高温高压利用石英(或方解石)晶体生长愈合裂缝形成流体包裹体和低温下采用过饱和溶液重结晶形成流体包裹体。由于高温高压条件下烃类可能发生裂解,母液保真是成功实现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的重要前提条件。国外在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认识,但远不及人工合成无机体系流体包裹体研究那样系统和完善。国内关于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7.
仝长亮  高抒 《沉积学报》2008,26(1):46-53
激光粒度仪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与历史数据的对比问题,因此需要建立激光粒度仪与早期分析结果之间的关系。根据江苏海岸潮滩沉积物样品的激光粒度仪和移液管-筛析法分析,对粒度参数、粒度组分等进行了对比,对两种方法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江苏潮滩沉积物粒度参数中平均粒径的激光粒度仪与移液管-筛析分析结果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筛分法测得的粗颗粒物质较激光法偏少,而移液管法法测得的细颗粒物质较激光法偏多;将样品分类之后再进行两种方法所获粒度参数的回归分析,相关性得以提高,说明不同粒度组成的沉积物对分析结果的对比有不同的影响。两种方法之间的换算关系不仅与研究区域有关,而且与沉积物本身的粒度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18.
张学强  鄢泰宁 《探矿工程》2008,35(11):34-36
旋流除砂技术是利用离心力从泥浆中分离固相成分的技术,可广泛应用在地质钻探、有色、冶金工业及石油天然气工业领域。研制开发的自动旋流除砂器弥补了传统除砂器固相成分分离效果不佳、排砂口易堵的缺陷,显著提高泥浆或矿浆的净化质量与除砂效率,且能自动排堵,降低了除砂工作的时间消耗和成本。  相似文献   
19.
永平铜矿床是位于华南钱塘江-信江断裂坳陷带中的一个大型铜矿床.矿区内出露的岩浆岩主要有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体和少量石英斑岩脉,黑云母花岗岩岩体内及接触带发育斑岩型和矽卡岩型铜钼钨多金属矿化.对岩体中黑云母的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表明,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黑云母具有富镁贫铁高钛的特点,Fe/(Fe Mg)为0.21~0.33,TiO2含量为2.12%~4.28%;而石英斑岩脉中黑云母更加富镁贫铁,Fe/(Fe MS)为0.10~0.15,TiO2含量为2.43%~3.86%.黑云母的化学组成表明花岗质岩浆形成时的氧逸度很高,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他含铜花岗质岩体相吻合.永平花岗岩体遭受了较强的热液蚀变作用,部分黑云母蚀变为绿泥石.石英斑岩中绿泥石具有富铁贫镁低钛的特征(Fe/(Fe Mg)=0.72~0.76;TiO2=0.02%~0.06%),其形成温度为139~224℃.而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绿泥石相对贫铁富镁高钛(Fe/(Fe Mg)=0.36~0.44;TiO2=0.05%~0.36%),形成温度稍高,为229~346℃,与该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获得的成矿温度(220~400℃)基本吻合.Sr-Nd-Hf同位素综合研究表明,永平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具有变化较大且相对较高的εHf(t)值(-0.1~-10.3)和εNd(t)值(-5.83~-7.95),反映岩石具有明显的壳幔混合成因特征.而石英斑岩的εHf(t)值(-8.4~-12.5)和εNd(t)值(-9.93~-10.2)均稍低于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反映其形成过程中幔源物质贡献相对较小.永平岩体的地壳端元很可能就是该区中元古代基底地层重熔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张宏福 《岩石学报》2008,24(11):2457-2467
橄榄岩的Re-Os同位素体系作为探讨岩石圈地幔形成年龄的重要手段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Re-Os体系是否会受到橄榄岩的低温蚀变如蛇纹石化和地幔交代作用或橄榄岩—熔体相互作用的影响并不十分清楚。本文在总结国际上典型造山带橄榄岩剖面研究和地幔橄榄岩捕虏体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橄榄岩的Re-Os同位素体系基本不受蛇纹石化等低温蚀变作用的影响; 但橄榄岩—熔体相互作用会造成橄榄岩的Re-Os体系的变化即Re或Os的带入。当熔体/岩石比例较小时(≤1),橄榄岩—熔体相互作用会造成橄榄岩的Re含量显著增加,而放射成因的Os同位素即187Os增量有限。但当熔体/岩石比例很大时(≥1),会造成187Os同位素显著增加。同时,橄榄岩的Re含量与中等程度不相容主、微量元素如Al、Ti、Yb的正相关关系可以通过橄榄岩的两阶段演化模式来解释,即早期的部分熔融残留和后期的橄榄岩—熔体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橄榄岩的Re含量与Cr含量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说明了这一问题。上述结果对华北东部岩石圈地幔的演化过程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因为华北东部古生代时期的确存在太古宙岩石圈地幔,然而新生代时期地幔橄榄岩捕虏体普遍具有元古宙而非太古宙的事实证明橄榄岩—熔体的相互作用的确广泛存在,从而造成岩石圈地幔橄榄岩变年轻。因此,新生代地幔捕虏体的Re-Os同位素年龄并不是岩石圈地幔的形成年龄,而是混合作用的结果。汉诺坝地幔橄榄岩的Re含量和Sr、Nd同位素组成符合橄榄岩—多元熔体相互作用的混合趋势,其橄榄岩的全岩Al2O3含量和橄榄石Fo的反相关性能够通过橄榄岩—熔体相互作用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