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2篇
  免费   508篇
  国内免费   996篇
测绘学   250篇
大气科学   241篇
地球物理   526篇
地质学   2515篇
海洋学   315篇
天文学   81篇
综合类   127篇
自然地理   17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195篇
  2007年   251篇
  2006年   263篇
  2005年   233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193篇
  2002年   151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160篇
  1999年   124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117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海底可视技术是一种可以直观地对海底地形地貌、表层沉积物类型、生物群落等进行实时观察的调查手段。本文介绍了海底摄像、电视抓斗、深拖系统和ROV四种海底可视技术,并对海底可视技术在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利用海底可视技术,在南海北部陆坡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气体“冷泉”喷溢形成的自生碳酸盐岩和活动于天然气水合物冷喷溢口或渗流口周围的菌席、双壳类、管状蠕虫等化能自养生物群,圈定出该陆坡由天然气水合物气体“冷泉”喷溢形成的巨型碳酸盐岩面积达430km^2。  相似文献   
82.
利用土壤水分平衡方程,结合河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长规律和1994~2000年冬小麦、夏玉米田实测土壤湿度资料,建立了河南省冬小麦、夏玉米土壤水分预报及优化灌溉的计算机模型。用1998~1999年郑州市麦田实测土壤湿度资料验证该模型模拟结果,未来10、20、30天土壤湿度相对误差分别为-7.3%~7.7%、-8.3%~6.8%、-7.6%~7.7%,表明利用该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报未来1个月的土壤水分变化,并可根据小麦、玉米不同发育期特点,给出以最高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灌溉建议。  相似文献   
83.
同位素地质学定年方法评述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详细分析了当前同纱年代学的常用定年方法,如K-Ar法,U-Pb法,Rb-Sr法和Sm-Nd法等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讨论了地质事件定年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准确定年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4.
羌塘盆地那底岗日地区中侏罗世沉积了一套稳定的滨浅海相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地层,通过层序地层研究划分出五个三级层序。对其中四个层序内碳酸盐岩碳、氧、锶稳定同位素测试分析得出,不同层序、层序界面及层序内不同体系域的δ13 C、δ180、N(87Sr/86Sr)值均有明显的差异,并具规律性变化,整体上反映出研究区中侏罗世发生了多次海平面升降变化和气候、构造活动的演变,为层序地层研究提供了定量的地质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85.
沉积盆地深部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成藏效应初探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和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为例,在前人深部流体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同位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及热力学定量模型,对沉积盆地深部流体的活动特征及其油气成藏效应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表明,在东营凹陷不仅存在着幔源富二氧化碳流体(H2O+CO2)的活动,而且还存在着幔源富氢流体(H2O+CH4+H2)的活动。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也发现了幔源富二氧化碳的活动。深部流体上升过程中热能传递的定量研究表明,幔源流体是良好的热能载体。东营凹陷和塔中地区的有机质异常热变现象证实了深部流体的热效应。有机质热演化生烃不仅需要热,而且是个缺氢的过程,富氢流体注入沉积盆地势必对油气的生成产生影响。加氢热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加氢可大幅度提高烃源岩的产烃率;对腐泥型干酪根而言,加氢生烃效应最显著的阶段是在生烃高峰之后,产率可增加147%以上;腐植型干酪根的加氢生烃效应在各个阶段都较显著。在东营凹陷和塔中地区分别发现了深部流体促进烃源岩生烃的现象。因此,深部流体在能量上和物质上对油气的生成均可构成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6.
It is often infeasible to carry out coupled analyses of multiply‐supported secondary systems for earthquake excitations. ‘Approximate’ decoupled analyses are then resorted to, unless the response errors due to those are significantly high. This study proposes a decoupling criterion to identify such cases where these errors are likely to be larger than an acceptable level. The proposed criterion is based on the errors in the primary system response due to decoupling and has been obtained by assuming (i) the input excitation to be an ideal white noise process, (ii) cross‐modal correlation to be negligible, and (iii) the combined system to be classically damped. It uses the modal properties of the undamped combined system, and therefore, a perturbation approach has been formulated to determine the combined system properties in case of light to moderately heavy secondary systems. A numerical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ut to illustrate the accuracy achieved with the proposed perturbation formulation. The proposed decoupling criterion has been validated with the help of two example primary‐secondary systems and four example excitation processes.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87.
EFG法在土体固结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EFGM作为一种新的数值计算方法,具有只需节点信息而无段单元的特性,故在解固结方程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在计算分析中,此法容易构造固结方程的EFGM刚度矩阵和处理不同边界条件。对单面排水等条件的计算结果表明,EFGM在解决固结变形问题上,精度较高,处理边界准确。  相似文献   
88.
柴北缘绿梁山地区辉长岩的锆石U-Pb年龄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柴达木盆地北缘绿梁山地区的辉长岩侵入到古生代滩间山群及超基性岩中 ,地球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显示出源幔特征。选自其中的锆石明显具岩浆型锆石特点 ,4个单颗粒锆石U -Pb同位素年龄均为谐和年龄 ,2 0 6 Pb 2 38U表面年龄统计权重平均值为 (496 .3± 6 .2 )Ma ,代表了该岩体的结晶年龄 ,从而间接地否定了本区滩间山群的时代为晚奥陶世 -志留纪的认识。辉长岩与滩间山群是柴北缘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岛弧的组成部分。此类岩体同位素地质年龄的确定对柴北缘榴辉岩、滩间山群时代及大地构造性质的重新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9.
介绍了CDBC技术、工作流程及数据传递方式;分析了研制数据卸出与转换程序的关键技术及实现方法;描述了程序的组织结构。通过实例说明了该程序在全国前兆台网中心卸载与转换地震前兆数字化的观测数据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0.
An instrumental validation is attempted of an innovative approach devoted to the quick individuation, from macroseismic data, of site amplification phenomena able to significantly modify seismic hazard levels expected on the basis of average propagation effects only. According to this methodology, two evaluations of hazard are performed at each investigated locality: the former, obtained by epicentral intensity data ‘reduced’ at the site through a probabilistic attenuation function and, the latter, computed by integrating such data with seismic effects actually observed at the site during past earthquakes. The comparison, for each locality, between these two hazard estimates allow to orientate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ose sites where local amplifications of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could be significant. In order to check such methodology, indications obtained in this way from macroseismic data are compared with the estimates of transfer functions performed through the HVSR technique applied to microtremors. Results concerning municipalities located in a seismic area of Northern Italy indicate a good agreement between macroseismic and instrumental estim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