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8篇
  免费   213篇
  国内免费   242篇
测绘学   245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425篇
地质学   678篇
海洋学   205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206篇
自然地理   136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114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84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Soil degradation: a global problem endange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Introduction Soil is not only the major natural resource on which human being depend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ood, feed, fiber, renewable energy and raw materials, but also plays a key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complex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climate systems of this planet. Recent rapid increase in the human population is placing a great strain on the worlds soil resources. Only about 11% of the global land surface covered by the soils are being used to raise crops and livestock, in other …  相似文献   
52.
To develop indicator–based management tools that can facilitate sustainable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by non–specialists, meaningful participation of stakeholders is essential. A participatory framework is propose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of rangeland condition indicators. This framework is applied to the assessment of rangeland degradation processes and sustainable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with pastoralists in the southern Kalahari, Botswana. Farmer knowledge focused on vegetation and livestock, with soil, wild animal and socio–economic indicators playing a lesser role. Most were indicators of current rangeland condition; however 'early warning' indicators were also identified by some key informants. This demonstrates that some local knowledge is process–based. Such knowledge could be used to improve indicator–based management tools and extension advice on the livelihood adaptations necessary to prevent or reduce ecological change, capable of threatening livelihood sustainability. There is evidence that social background influences indicator use. Communal farmers rely most heavily on vegetation and livestock indicators, whilst syndicate and land–owning pastoralists cite wild animal and soil–based indicators most frequently. These factors must be considered if indicator–based management tools ar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a diverse community.  相似文献   
53.
Two lichenometric techniques were compared in a study of lichen growth–rate in northern Sweden. The first technique, based on the maximum lichen diameter on glacier moraines, was identical to the technique used in the 1970s, whereas the other utilized the lichen diameter measured on 100 randomly selected boulder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t does not matter which technique is chosen, as long as the technique is used consistently on both the calibration surfaces and the surfaces to be dated. The use of data from both the 1970s and the 2000s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calibration surfaces available. The new calibration curve indicates that the age of Little Ice Age moraines was underestimated by up to about 30 years in the study conducted in the 1970s.  相似文献   
54.
生态交界带特征与动态变化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生态交界带是两个以上生态系统交接的过渡带,它具有特有的生态系统结构,生态交界带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物质,能是以及信息的交流与相邻生态系统有密切的联系,但又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其动态变化机理显示生态交界带内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均衡状况。  相似文献   
55.
以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上的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区域,以景观生态学的数量分析方法为基本手段,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下,以其1984、1991和1998年3个年度的土地利用图为基础。从区域和斑块类型两个尺度上,对其景观格局进行了数量分析。结果表明,在三个典型年度。天然草地为伊金霍洛旗的景观基质,景观格局指数的所有变化均是在此基础上发生和演变的。从整个景观尺度的格局指数变化情况显示,伊金霍洛旗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在增加;同时景观的异质性程度在下降,景观愈来愈有少数景观斑块类型所控制。而在斑块类型这一尺度上的格局指数变化说明,不同类型斑块的复杂性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即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增加幅度有限;同时还说明,不同类型斑块内部其大小差异的幅度在不断缩小。但从不同年度的变化情况来看,无论是区域还是不同的斑块类型,其格局指数的变化并不与总体的变化趋势同步。  相似文献   
56.
王云才  郭焕成 《山地学报》2003,21(3):265-271
北京市西部山区是因矿区开发使山地景观生态环境破坏的重点地区,在北京市生态环境整治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典型意义。不合理的煤炭资源开采导致了矿点密度大,采空塌陷区分布广,水资源急剧减少,水质污染严重,植被大规模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等灾害加重以及煤尘污染问题突出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呈现出山地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的景观生态特征。本文以史家营为例,在典型调查的基础上,规划了景观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区、种植养殖和观光生态农业示范区、果粮养殖生态农业区、林草放牧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生态旅游区的五个景观规划区域,探讨了生态型矿业、中低山特色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并初步提出了景观生态整治的措施。  相似文献   
57.
湘北红壤坡地雨水过程的水土流失及其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谢小立  王凯荣 《山地学报》2003,21(4):466-472
模拟主要利用方式构建的垫面为主导因子,采用径流场实测方法,通过4a(1998~2001年)实地观测试验,剖析不同下垫面对雨水地表径流及其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降雨(时间分布及其强度)是影响地表径流特征的主导因素;年降雨量与地表径流量和系统水土流失量呈正相关。不同垫面地表径流产量有显著性差异;雨水径流过程的土壤和养分流失有相似的表现。在假定雨水年份的基础上,应用不同雨水年份出现概率指标,推算出:湘北红壤坡地现今利用状况下,雨水产地表径流过程的年均水土流失量及其养分(有机质、N、P、K)损失量;和可最大开发利用时,可能带来的水土流失与养分损失。提出"利用坡地集雨利用优势,构建与单元生态系统水循环平衡相适应的坡地农林复合生态系统,通过水平衡生态建设来维系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观点。  相似文献   
58.
台湾西南部泥岩土地利用型态与环境劣化趋势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台湾泥岩恶地因其特殊之土壤理化性质及区域微气候的相互恶性循环,衍生生态环境等问题。在以往之35年,裸化面积从1967年的2532hm^2,至2001年11月已扩大为15539hm^2。其表土大量流失、崩塌、河川含砂量激增、植被退化与微气候变异等破坏,更显示泥岩之环境劣化问题。以SPOT卫星影像判识泥岩裸露面积,探讨不同时期之地景变异,并应用地景生态理论量化泥岩地表不同土地利用之空间结构变化,分析地景结构变迁之生态内涵与生态指标意义。因子分析结果其主要变异为多样性因子与形状破碎型因子所影响,而应用马可夫链模式计算出不同时期之土地利用变迁内涵,此结果搭配指标分析可解释泥岩裸露面积与竹林面积皆持续扩大,乃由人为土地利用之活动及植被变迁所引起。  相似文献   
59.
天然金红石光催化降解藏红T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低压汞灯为光源研究了天然金红石悬浆体系中藏红T的脱色条件及其光催化反应动力学,讨论了溶液初始pH值、催化剂投入量、光强、气流量、催化剂粒径、反应气氛等实验条件对藏红T脱色速率的影响,阐述了实验过程中无机离子的生成情况。结果表明,该反应基本上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在酸性条件下尤其是当溶液初始pH值为2.5时,藏红T的脱色速率要比在碱性和中性条件下快得多;增加光强度能较大地提高反应的降解速率;催化剂最佳投入量为1.3g/L;在氧化气氛下该反应比在非氧化气氛快得多;通入气体的流量在40L/h最合适;反应溶液中有氯离子溶出说明有机物中的含氯部分被降解。本研究为光催化作用降解有机污染物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0.
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的难降解危险性“三致”有机污染物。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的降解是去除土壤中多环芳烃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对于土壤中低分子量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微生物一般以唯一碳源方式代谢;而大多数细菌和真菌对四环或四环以上的多环芳烃的降解作用一般以共代谢方式开始。本文重点论述了高分子量多环芳烃:芘和苯并(a)芘的微生物降解及其机理。并介绍了多环芳烃污染的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机制,最后展望了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