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4篇
  免费   284篇
  国内免费   371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152篇
地质学   1257篇
海洋学   85篇
天文学   64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10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分析宁镇及宜溧地区中晚全新世典型剖面的地层划分与特征,采用R-Q型因子分析方法估算气候变化值,揭示5700a B.P.前后发生在本区的干燥降温异常气候突变事件。气候曲线与沉积相序列的对比分析表明,宝华山浅棕黄色砂土夹角砾层洪-坡积相是该突变事件背景下的产物,且该突变事件还具有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的征候,林峰桥同期淤泥质层中Fe3+/Fe2+比和粘土百分含量异常值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992.
大别山南北缘中-晚元古代火山岩的浅变质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荣兴 《矿产与地质》1999,13(6):358-362
研究认为:大别山深变质基底杂岩北缘中-晚元古双峰式火山岩系,普遍遭受过缘片岩相浅变质作用,相当于中-低压相系到中-高压相系。南缘火山岩系寻段发育蓝片岩带,属蓝闪绿岩相变质作用,属高压相系。变质作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拉张环境中的中-低压“细碧岩化”变质作用→挤压造山环境扣-高压区域变质作用→局部地区的高压蓝闪石绿片岩相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993.
尹德顺  闫伟 《世界地质》1999,18(4):47-52
舒兰第三系含煤盆地是受依-伊地堑控制形成的半地堑式线型盆地,充填有古新世-中新世地层,其地层构造格架,沉积特征均具典型的陆相断陷盆地特点。盆地沉积经历了初始断陷-裂陷扩大-萎缩等8个构造沉积演化阶段。含煤地层主要为舒兰组,具有湖前和湖后两个聚煤期。聚煤环境主要为河流洪积平原的三角洲,扇前湿地环境。  相似文献   
994.
新疆吉木乃县阔依塔斯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阔依塔斯岩体由似斑状碱性花岗岩、中细粒碱性花岗岩和中粗粒碱性花岗岩组成。具有明显的高硅、碱、高REE,低钙、镁,低δ(18O),铕负异常等特征,与国内外典型“A”型花岗岩特征一致。研究表明,该岩体为A2型花岗岩,是海西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属后造山期A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995.
晚冰期以来毛乌素沙漠环境特征的湖沼相沉积记录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16  
苏志珠  李小强 《中国沙漠》1999,19(2):104-109
毛乌素沙漠南缘靖边海则滩湖沼相沉积剖面,真实地记录了晚冰期以来东亚季风气候和沙漠演化历史。在地层沉积相划分和测年基础上,据地球化学元素和孢粉等气候指标分析表明,该区古气候变迁序列为:12kaBP前干燥寒冷;12~10kaBP气候转暖湿;10~8.5kaBP以温湿为主,在10~9.5kaBP出现YoungerDryas冷干事件;8.5~3.0kaBP温暖湿润;3.0kaBP后气候趋于半干旱与现代气候较接近。这种气候演化规律是受地球轨道因素影响,通过东亚冬夏季风的强弱变化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96.
Abstract: Geology of the largest Roseki (pyrophyllite–clay)–mineralized, Mitsuishi mining area was re–examined, and a composite caldera model (Wake caldera) was proposed. Evidence for the caldera formation is (1) Existence of huge volume of rhyolitic tuffs in the mining area, (2) A basin structure in rhyolitic tuffs surrounded by the Permo-Triassic basement rocks, (3) Arc-like distribution of the Roseki deposits along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proposed caldera, (4) Tectonic disturbance and intrusive bodies along the caldera wall, and (5) Presence of meso– and mega-breccias at the bottom of the caldera wall. The proposed caldera, sizing NNW-SSE 23 km by ENE-WSW 15 km, may have younger, Inner caldera (15 by 15 km), defined by Lower Member of the late Cretaceous rhyolitic tuffs, thus composite in character. The Roseki deposits were formed after the Inner caldera collapse by hydrothermal fluids ascended through the caldera wall, then spread into the permeable horizon. This caldera proposal bears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regional exploration strategy for the Roseki deposits.  相似文献   
997.
云南西部施甸泥盆纪疑缘类及其古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西部施甸泥盆纪疑缘类研究对重建该地区泥盆纪古地理和沉积环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次报道了云南西部保山地区施甸泥盆纪疑缘类21属35种。根据疑缘类特征及其在地层中的分布和演化规律,自下而上可以划分2个疑缘类组合带: 相当施甸何元寨剖面的西边塘组上部泥岩段的疑缘类组合带; 马鹿塘疑缘类组合带。该区的疑缘类可与国内外同时代的疑缘类比较。微古植物(疑缘类)和孢子含量的比例关系及其特征性的属种证明,西边塘组属正常浅海沉积,马鹿塘组较西边塘组略深,为陆棚浅海沉积。  相似文献   
998.
清末民初时期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均  祝功武 《地理学报》1999,54(1):69-76
在北京城市近代化过程中,城市社会结构发生变革,经济地位成为空间分化过程的主导因子,导致社会空间出现了三方面的时代特征;(1)社会中上层倾向于居住在市政进步,活动便利的中心地带,贫民在房租地价的压力下被迫迁居边缘地带。(2)家庭规模与家庭经济条件正相关,户量由中心向边缘降低,(3)满汉轸域逐步化除,满族,回族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使馆区等西方事物成为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9.
龙门山泥盆纪沉积盆地的古地理和古构造重建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位于扬子地块西缘的龙门山区,是著名的中生代冲断带,其中泥盆系发育,沉积类型多样,厚度巨大,既包括未经变质的稳定型,也包括浅变质的过渡型和活动型地层。根据推覆构造特点和不同类型泥盆系之间的关系,确认前山带、中山带和后山带,分别包含了泥盆纪沉积的边缘带、过渡带和活动带的地层纪录。泥盆纪的沉积盆地则是一个NE向不对称的裂谷盆地,它的东南边缘,早期由于同生断裂的影响造成宽阔而复杂的古地理面貌和岩相、厚度变化。晚期由于海平面上升,沉积区扩大,边缘带成为宽阔平坦的碳酸盐台地,北段仍保留平行岸线的深水槽地,盆地西侧为较深水的浊积岩分布区,而后过渡为边缘浅水区。本区泥盆系的层序地层结构特点,是由多级不对称层序组成,沉降曲线则由两个下凹的曲线组成阶梯状。这些特点说明,该盆地具有伸展成因的裂谷性质,盆地的形成可能与沿着有根的叠瓦式低角度剪切断裂系发育的地壳伸展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孟加拉湾晚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古生产力演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赤道低纬度地区孟加拉湾属于大陆边缘深海环境,该区的古生产力研究对于了解低纬度地区古气候演变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研究区4个活塞岩心δ13C值、高生产力指示种的含量变化、浮游有孔虫与底栖有孔虫丰度、U+B指数等方面的研究发现,研究区受冰川-气候旋回作用影响明显,古生产力波动强烈。冰期时,陆源营养物质供应充分导致生物生产力增大,因而末次冰期最盛期氧同位素第2期时生产力最高,间冰期氧同位素第1、5期时生产力较低。该区氧同位素第3期也出现高生产力的情况,可能与当时研究区气候不稳定有关。氧同位素第3期强烈的西南季风活动使研究区淡水输入增强,进一步增加了冷、暖期生物生产力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