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69篇
地质学   310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传统的化探异常提取方法对埋深较大的隐伏矿床的弱异常难以突现,文章选择云南巧家茂租铅锌矿区作为研究试验区,将遥感影像信息与勘查地球化学方法相结合,通过对渗滤异常特征进行研究,选择有利的指示元素,运用地球化学多元分析,实现对渗滤异常的弱异常信息进行增强。该方法对主攻矿床类型明确,探测深度及找矿难度较大的地区的找矿工作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2.
沈阳市供水系统抗震功能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供水管网的抗震研究能够服务于供水管网的规划、设计和改造。以沈阳市供水管网系统为背景,介绍了一类求解大型供水网络节点及系统功能可靠度的方法。对沈阳市主干供水网络进行了抗震功能可靠性分析。研究结果证明,建议方法是合理评价供水管网地震后工作性能的工具,可以为大型供水管网的抗震可靠度分析及抗震设计服务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3.
断层构造对北票矿区煤层气地表泄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北票矿区台吉井田断层地质分布状况和关井后煤层气由地表泄漏的实际情况,从数值分析角度,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了不考虑断层构造和考虑断层构造情况下,不同断层组合在开采前后的地应力场和位移场变化规律,得到了开采前后断层剖面应力场和特定水平剖面垂向位移等值线图等模拟结果,及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断层构造对开采前后应力场和位移场均有影响,应力场数值模拟得到采空区为原生气源集聚区;断层与采空区交界处的上、下端头位置所受应力最大,导致富集于采空区的煤层气向此处扩散运移,并通过断层中贯通裂隙向地表逸散,断层即是煤层气向地表逸散的重要通道;采空区上方的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带是次生气源集聚区。该数值模拟为搞清断层构造对北票矿区煤层气泄漏规律的影响和原生、次生气源集聚位置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有效进行煤层气开发利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4.
探地雷达应用于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长斌  徐国元 《岩土力学》2005,26(10):1689-1691
介绍了探地雷达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在某些领域的应用效果,提出了应用探地雷达技术进行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选址、渗漏检测以及封场后覆盖层厚度测定等研究的构想,并探讨了探地雷达技术的可行性和技术优势。在总结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调查认为,应用探地雷达技术进行填埋场选址、渗漏检测以及封场后覆盖层厚度测定等研究工作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5.
郑德文  王非  张培震 《地震地质》2000,22(4):427-435
回顾了U Th/He测年方法的发展过程 ,简要介绍了该方法测年的原理、分析流程和长α -粒子停止距离校正。然后介绍了近年来在磷灰石He扩散性研究及数值模拟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果和磷灰石U Th/He热年代计在研究古地貌、岩体构造抬升、盆地热历史演化方面的应用。最后分析了U Th/He测年方法的优、缺点 ,说明这一方法既存在广阔的应用前景 ,又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提高。  相似文献   
106.
板岩隔水是相对的。随着水库规模不同,其透水性亦不同。总结和掌握板岩水广地质特征,结合所建工规模大小,作出技术可行,经济的防渗处理,对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板岩风化、渗漏规模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提出了板岩区水土建筑物防渗处理设计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107.
通过调研分析国内外漏磁无损检测技术在钻井中的应用现状,结合科学钻探钻柱结构及损伤特点,探讨漏磁无损检测技术在科学钻探钻柱损伤检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8.
岩溶地区水库渗漏是碳酸盐岩地区兴建水利枢纽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之一,尤其是在可溶岩广布、岩溶发育强烈、地形复杂地区。拟建兴文县新坝水库地处岩溶地区,存在岩溶渗漏的可能性。通过对该水库库区地质概况、岩溶水系统进行分析研究,论证了水库潜在的三条岩溶渗漏途径均不会发生渗漏;并利用库区降雨量与泉流量进行水均衡计算,计算结果进一步论证了该水库不存在岩溶渗漏问题。  相似文献   
109.
区际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富佳 《地理科学进展》2018,37(10):1303-1313
区际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是导致区际碳泄漏、碳减排权责失衡等问题的重要原因,对全球碳排放格局及碳减排效果影响重大。研究区际碳转移时空格局演化规律和内在驱动机理,研制针对性碳转移优化调控方案,对提升区域整体碳减排效率和经济生态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近年来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逐渐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国内外区际碳转移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重点总结了对中国省际隐含碳转移问题研究的进展和成果应用情况,展望了区际贸易碳转移问题未来研究的方向:进一步重视国际、省际碳排放转移间的协同研究,揭示区际碳排放转移的动态驱动力及驱动机理,探索创新基于共同责任的省际碳转移减排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0.
Concern over potential impact of shale gas development on shallow groundwater systems requires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crustal scale fluid movement. We examined natural deeply circulating groundwater systems in northeastern British Columbia adjacent to a region of shale gas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elucidate origin of waters, depths of circulation, and controls on fluid flow. These systems are expressed as thermal springs that occur in the deformed sedimentary rocks of the Liard Basin. Stable isotope data from these springs show that they originate as meteoric water. Although there are no thermal anomalies in the region, outlet temperatures range from 30 to 56 °C, reflecting depth of circulation. Based on aqueous geothermometry and geothermal gradients, circulation depths up to 3.8 km are estimated, demonstrating connection of deep groundwater systems to the surface. Springs are also characterised by leakage of thermogenic gas from deep strata that is partly attenuated by methanotrophic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he spring waters. Springs are restricted to anomalous structural features, cross cutting faults, and crests of fault-cored anticlines. On a regional scale they are aligned with the major tectonic features of the Liard Line and Larsen Fault. This suggests that while connection of surface to deep reservoirs is possible, it is rare and restricted to highly deformed geologic units that produce permeable pathways from depth through otherwise thick intervening shale units. Results allow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potential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deep shale gas units and shallow aquifer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