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4篇
  免费   915篇
  国内免费   1657篇
测绘学   237篇
大气科学   2477篇
地球物理   670篇
地质学   1016篇
海洋学   817篇
天文学   46篇
综合类   254篇
自然地理   559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73篇
  2019年   210篇
  2018年   180篇
  2017年   210篇
  2016年   183篇
  2015年   221篇
  2014年   262篇
  2013年   343篇
  2012年   266篇
  2011年   240篇
  2010年   205篇
  2009年   294篇
  2008年   268篇
  2007年   289篇
  2006年   280篇
  2005年   266篇
  2004年   249篇
  2003年   179篇
  2002年   197篇
  2001年   174篇
  2000年   159篇
  1999年   116篇
  1998年   123篇
  1997年   116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5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作者使用 NCEP/ NCAR再分析资料 ,在热带 30°S~ 30°N纬带用谐波分析方法分离出超长波之后 ,再采用环流诊断方法 ,发现南海季风区存在地域性环流系统。文中给出冬、夏季风期该系统的三维空间结构和相应的热源分布 ,讨论了该地域性环流系统对南海季风气候及其异常的作用 ,并探讨夏季风爆发北部先于南部的一种可能的气候原因。  相似文献   
82.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以及GDAS资料,对2021年10月2-7日山西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稳定的乌拉尔山低槽后部冷空气扩散,中纬度短波槽东移,与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持续交汇,同时高低空急流耦合形成强烈上升运动,低层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稳定维持,及低层水汽不断输送并形成辐合,为持续性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动力和水汽条件。此次强降水过程分为对流性降水和稳定性降水2个阶段,2阶段水汽输送通道的源地、路径、高度均有明显差异,但水汽输送贡献率均以对流层中低层山西南侧的水汽输送占主导地位。降水开始前,对流层中上层存在对称不稳定,大气可降水量明显跃增;对流性降水阶段,干空气不断入侵,对流不稳定快速建立与释放,对流层中低层水汽辐合区与强上升气流配合,导致山西出现强对流天气。地形的阻挡、抬升及地形收缩作用,对局地极端强降水具有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83.
应用ANSYS结构分析软件,模拟了思林水电站通航建筑物高边坡的地形、地质条件以及开挖的过程,建立边坡开挖的有限元计算分析模型,分析边坡在自然状态、分级开挖以及锚杆支护加固等工况下的应力、变形及其整体稳定性.定义单元的局部安全系数,得到了边坡开挖加固后稳定安全系数的分布.根据计算成果,指出现设计加固措施可以保证边坡稳定,无需增加其他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84.
BP神经网络在局部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程拟合中的模型误差问题,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进行拟合,可以减小模型误差,提高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化精度。在焦作市局部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算例中,BP神经网络高程拟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5.
根据GALILEO系统局域完备性概念和网络RTK的基本理论,建立导航系统局域网络完备性监测理论和算法。算法主要包括网络系统完备性算法和用户完备性算法,内容包括网络误差模型的建立、插值算法的选择、误差改正数完备性指标的计算、完备性指标的验证和用户保护水平的计算等。仿真结果表明,采用网络RTK技术和完备性监测算法,飞机的平面保护水平和垂直保护水平均小于完备性告警门限值,可以满足飞机Ⅱ类和Ⅲ类精密进近的完备性要求,为卫星导航系统在民航中的应用提供完备性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6.
赵振宏  王冬  陶正平  李瑛 《地质通报》2008,27(8):1131-1137
地下水流系统和循环模式分析是研究地下水形成机理的基础,对正确认识和评价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鄂尔多斯高原在含水系统和众多地下水排泄区的控制下,形成了多个不同规模、不同循环深度、相互独立的地下水流系统。PACKER系统分层试验测定的不同深度水头的数据证明,鄂尔多斯高原地下水流系统存在托斯多层水流模式,区域性水流系统一般包含浅循环、中间循环和深循环3个循环系统。浅循环系统的发育深度在200m以内,深循环系统的发育深度大于400m。  相似文献   
87.
The main shock of the West-Bohemian earthquake swarm, Czechoslovakia, (magnitudem=4.5, depthh=10 km) exhibits an irregular areal distribution of macroseismic intensities 6° to 7° MSK-64. Four lobes of the 6° isoseismal are found and the maximum observed intensity is located at a distance of 8 km from the instrumentally determined epicentre. This distribution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energy flux of the directS wave generated by a circular source, the hypocentral location and focal mechanism of which are taken from independent instrumental studies. The theoretical intensity, which is assumed to be logarithmically proportional to the integrated squared ground-motion velocity (i.e.,I=const+log v 2 (t)dt), fits the observed intensity with an overall root-mean-square error less than 0.5°. It is important that the present intensity data can also be equally well explained by the isotropic source. The fit was attained by means of a horizontally layered model though large fault zones and an extended sedimentary basin suggest a significant lateral heterogeneity of the epicentral region. The results encourage a broader application of the simple modelling technique used.  相似文献   
88.
大理州2005年初夏出现了严重干旱气象事件.从500pHa高空环流特征、500pHa距平场特征、西太平洋副高特征量及北太平洋中低纬海温距平场、OLR距平场对这次干旱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初夏(4月1日~6月10日)降水异常偏少气温明显偏高是发生干旱的主要原因,高空大气环流异常、西太平洋副高持续偏强偏西、冷空气活动偏北是导致干旱的直接原因;孟加拉湾南部4月OLR场呈明显正距平,抑制低值系统的发展和东北移影响云南,是影响2005年大理初夏干旱重要原因;北太平洋中低纬海温特征与大理州初夏干旱有一定的遥相关性.  相似文献   
89.
从系统物质循环角度分析了人类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不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是由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线性生产和消费模式耗用了大量资源,产生太多的废弃物,破坏了复合系统正常的物质代谢。提出系统调节,实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包括控制人口增长,适度消费;调整复合系统生产链的数量结构和比例关系;建立协调的结构网络关系,构建循环型社会。  相似文献   
90.
It has been found that stream waters were severely contaminated with wastes from a long-time smelting factory in Hezhang, Guizhou, China. The main sources of contamination are the smelting wastes stored in the open air and abandoned in the vicinity of stream. A method of lead isotope was adopted in order to identify relations between tailings and water contamination. Representative samples of tailings and stream sediments were collected. Mineralogical characterizations were conducted using XRD and TEM/SEM, while acid digestion was carried out for determining metal contents. BCR sequential leaching tests were performed in order to assess metal mobility. The tremendous ‘actual' and ‘potential' mobility of heavy metals indicates that the smelting waste and stream sediments present a considerable threat to the environment. Besides the chemical remobilization of heavy metals from the sediments and the reworking of riverbed sediments act as a secondary source of pollution. Also groundwater and stream water were sampled in specific locations and were measu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