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3篇
  免费   319篇
  国内免费   467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72篇
地球物理   332篇
地质学   1266篇
海洋学   99篇
天文学   503篇
综合类   89篇
自然地理   35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以宝鸡市地震小区划为依托,选取渭北典型黄土台塬场地,采集大量不同深度(1m、3m、5m)原状马兰黄土样品进行动三轴震陷试验,研究不同深度黄土震陷变化规律。建立了震陷曲线数学模型,分析表明,震陷基本参数起始动应力受含水量影响最显著,随含水量增加而减小,临界动应力与极限动应力受含水量影响不明显,但含水量大于塑限后随含水量增加而减小。震陷基本参数与孔隙比呈负相关关系,存在一特征孔隙比,当大于该特征孔隙比后,震陷临界动应力和极限动应力随孔隙比增大而迅速减小。提出一种表征震陷敏感性的指标¬—震陷敏感性系数Sc,反映震陷发生难易程度,其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随孔隙比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902.
通过在山西运城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的现场试坑浸水试验,首次将土压力数据传感器引入浸水试验当中,较为精确记录了试验过程中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压力的变化特征,并将此变化特征与试验沉降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了解了二者之间的变化方式及规律,从而阐明了湿陷性黄土遇水发生湿陷而产生沉降变形的临界条件及时间点,即沉降或突降的发生一般是在土层压力变化至最小或接近最小的时段。  相似文献   
903.
Lithium isotope geochemistry is increasingly being used to trace deep-earth processes, reflecting the observed large variation of Li isotope ratios in mantle-derived rocks, including peridotite xenoliths associated with ancient continents. We briefly review the Li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major geochemical reservoirs, the assumed mechanisms of Li isotopic fractionation, and, in particular, the origins of isotopically light Li in mantle-derived rocks based on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Li isotope geochemistry. Comparison of Li isotope data with existing Sr-Nd isotope ratios reflects the subduction-recycling of ancient oceanic crust and the reappearance of Li in volcanic rocks. This circulation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enerating the isotopically light-Li component in the mantle – perhaps the enriched mantle end member defined by the Sr-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oceanic basalts.  相似文献   
904.
在山西乡宁—吉县地区实测了7个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极限状态黄土高边坡断面,建立边坡地层结构模型;选取研究区合理的黄土物理力学参数,并分地层年代对10个典型工点的黄土强度参数内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变异性进行分析;选取6组典型的强度参数变异系数组合,基于Monte-Carlo法进行可靠度模拟,评价该区边坡稳定性;采用自然类比法进行边坡设计。结果表明:边坡失效概率随坡高的变化趋势一致,均是中等坡高(49.8m)的边坡失效概率较大,低坡和高坡的失效概率较低;当变异系数较小时,边坡失效概率对坡高和坡度的变化敏感,而当变异系数较大时,边坡失效概率对坡高和坡度的变化不敏感;当坡型一定、强度参数变异系数较小时,边坡的稳定系数基本不变,而当参数变异系数超过某一界限时,稳定系数随变异系数的增大而增大,二者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研究区黄土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其失效概率最大达69.3%,平均21.1%,介于20%~30%的比例为33.3%,大于30%的比例为14.3%,可靠度指标介于-0.5~8.5,其中小于2.7的比例为88.1%;对于坡高约为50m的黄土高边坡,若取30%作为可接受失效概率,边坡坡度需降至45°以下,如果期望可接受失效概率在10%以内,则坡度不宜超过34°。  相似文献   
905.
A detailed paleomagnetic and rock-magnetic investigation spanning loess L7 to paleosol S8 has been carried out at the Baoji and Xifeng sections. Results of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confirm that the studied loess–paleosol sediments retain primary sedimentary fabrics. Stepwise thermal demagnetization shows that two well-defined magnetization components can be isolated from both loess and paleosol specimens. A low-temperature component, isolated between 100°C and 200°C,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resent geomagnetic field direction, and a high-temperature component, isolated between 200–300°C and 620–680°C, includes clearly normal and reversed polarities. Isothermal remanent magnetization and thermomagnetic analyses indicate that characteristic remanent magnetization is mainly carried by magnetite and hematite. The Day plot, together with the stratigraphic variations of rock-magnetic parameters, shows that the uniformity of magnetic mineralogy and grain size fulfills the criteria for relative paleointensity (RPI) studies. RPI records have been constructed using natural remanent magnetization (NRM) intensity after thermal demagnetization at 300°C normalized by low-frequency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NRM300/χ).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PI record from the Baoji section, where pedogenesis is quite weak, is compatible with the stacked PISO-1500 paleointensity record, suggesting that it might reflect the paleointensity variation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The RPI record from the Xifeng section, where pedogenesis is rather strong, indicates a clear dissimilarity with the stacked PISO-1500 paleointensity record, implying that it does not reflect the paleointensity variation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Our new results show that the NRM300/χ from the strongly pedogenetic paleosols does not completely eliminate the pedogenetic (climatic) influence, so it might be unsuitable for a reliable paleointensity study.  相似文献   
906.
“巫山黄土”氧化物地球化学特征与古气候记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73个"巫山黄土"样品的氧化物测试结果,对"巫山黄土"氧化物地球化学特征和记录的古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1)"巫山黄土"主要的化学成分为SiO2、Al2O3、Fe2O3,(SiO2+A12O3+Fe2O3)的平均含量大于洛川黄土和甘孜黄土,与洛川古土壤接近,小于安徽宣城风积红土和镇江下蜀土;(2)"巫山黄土"SiO2、Al2O3、Fe2O3、TiO2含量具有随深度逐渐减少,而FeO、CaO、Na2O、P2O5含量则呈现逐渐增多的特点;(3)巫山剖面Fe3+/Fe2+比值变化曲线与全铁含量曲线显示明显的正相关,而与SiO2/(Al2O3+Fe2O3)曲线呈反相关;(4)"巫山黄土"的残积系数和风化指数由老到新其量值逐渐变小,而退碱系数的量值却是逐渐变大的;(5)"巫山黄土"堆积时该区古气候总体上较北方黄土堆积时要偏暖湿,沉积物遭受的淋溶及氧化作用强度与洛川古土壤相当,明显强于北方洛川黄土和川西的甘孜黄土,但较安徽的宣称风尘红土和镇江下蜀土要弱。剖面中沉积介质的酸度由下向上逐渐减弱,碱度加强,表生带所遭受的风化作用强度愈来愈弱,风尘堆积的沉积环境则由开始的较为偏湿润逐渐向偏干凉方向发展。(6)"巫山黄土"堆积时期古气候演变还具有阶段性特点,以剖面6~6.5 m为界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古气候总体较上段偏温湿,气候冷(干)暖(湿)波动频繁、波动幅度较大,而上段古气候相对较为干冷,气候比较稳定,波动幅度也较小。  相似文献   
907.
三峡水库蓄水后下荆江河段河床冲刷下切, 局部河段崩岸险情频繁发生。为研究下荆江二元结构河岸的土体特性及崩岸机理,结合近期该河段崩岸情况,现场查勘了6个崩岸点,并对河岸土体进行了室内土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下荆江河岸土体的垂向组成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下部非粘性土(沙土)层较厚,上部粘性土(低液限粘土)层较薄且松散。以河岸崩塌过程分析为基础,提出了二元结构河岸发生绕轴崩塌时上部土层稳定性的计算方法。结合近岸水动力条件计算及土工试验结果,定量分析了二元结构河岸的崩塌机理及其影响因素:① 下部沙土层的起动流速比近岸流速小得多,故该土层容易受水流冲刷;②上部粘性土层崩塌前抗冲强度很大,但多为低液限粘土且相对松散,崩塌后堆积在岸边容易分解并被水流带走;③ 河岸稳定安全系数在一个水文年内呈周期性变化,落水期安全系数最小,故容易引发崩岸,该计算结果与近期崩岸实际统计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08.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油层组在不同地区其勘探成果和油藏规模存在明显的差异,为了分析其原因,对长8油层组油藏的油源、成藏期古物性特征、毛细管力、浮力和过剩压力等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过剩压力远大于毛细管力、源储压差能够克服相应储层的毛细管力从而运移成藏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根据姬塬、陇东和陕北三个地区烃源岩和储层发育特征、物性及运移通道的特征,构建了三种不同的成藏模式。具体表现为,姬塬地区的双向排烃、复合成藏模式:即长7段优质烃源岩异常发育,生烃增压作用强烈,使得生成的烃类流体在过剩压力的驱动下向上覆的长6-长4+5地层和下伏的长8地层中双向排烃,在多层系富集成藏;陇东地区的上生下储、下部成藏模式:长7烃源岩发育,存在较高过剩压力,下伏的长8油层组储层物性明显的要优于上覆的长6油层组储层物性,利于烃类大规模向下运移,在长8聚集成藏;陕北地区的侧向运移、上部成藏模式:长7段烃源岩在该区不发育,且上覆长6储层物性远优于下伏长8储层物性,烃类优先在长6成藏,长8油藏规模有限。这三种成藏模式代表了以长7为主要烃源岩的油藏的主要成藏机理,三者在油气分布规律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09.
黄土震陷研究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强  孙军杰  王兰民 《中国地震》2012,28(4):351-359
回顾了30多年来关于黄土震陷的研究工作和成果.黄土震陷已为微结构特征、动三轴和现场爆破试验所证实,成为黄土地震工程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但仍缺少典型震例,且停留在饱和土理论研究阶段.应用微结构形态学方法表征土体结构性变得困难,土力学方法将是微结构应用于震陷性研究的有效途径.震陷性判定仅是在多个参变量值区间内的确定性判定,概率性震陷预测应得到开展.震陷系数估算多是基于室内试验数据的经验公式或半经验半理论公式,并未完全解决其物理过程和力学机制问题,比如参变量多、计算繁琐和实用性差等,故应从黄土震陷的物理力学机制出发,厘清影响黄土震陷的主导因素及其表征参变量,建立具有物理力学意义的数学理论估算模型.抗震陷处理技术的关键是消除土体的震陷性,并减缓震陷时土与土工结构物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10.
联动应急的工作平台建设是应急处置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包括联动应急的指挥平台和信息平台。指挥平台应坚持以应急管理流程为主线来设计,其主要内容包括各类支援平台、相关的数据库、管理指挥中心、各种保障体系等,其实现方式和途径可以设计为多维交互网络模型。联动应急信息平台的建设可从信息接入系统、信息服务系统以及信息交换平台、视讯展示平台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