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22篇
  免费   3683篇
  国内免费   4591篇
测绘学   1038篇
大气科学   1356篇
地球物理   3422篇
地质学   13109篇
海洋学   1509篇
天文学   88篇
综合类   1312篇
自然地理   2762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299篇
  2022年   667篇
  2021年   830篇
  2020年   786篇
  2019年   954篇
  2018年   791篇
  2017年   805篇
  2016年   863篇
  2015年   947篇
  2014年   1156篇
  2013年   1039篇
  2012年   1224篇
  2011年   1254篇
  2010年   1066篇
  2009年   1066篇
  2008年   1108篇
  2007年   1155篇
  2006年   1134篇
  2005年   940篇
  2004年   876篇
  2003年   739篇
  2002年   642篇
  2001年   578篇
  2000年   515篇
  1999年   437篇
  1998年   439篇
  1997年   412篇
  1996年   353篇
  1995年   297篇
  1994年   264篇
  1993年   208篇
  1992年   209篇
  1991年   140篇
  1990年   87篇
  1989年   71篇
  1988年   74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71.
对藏北南羌塘盆地曲瑞恰乃地区的晚三叠世-侏罗纪地层进行了研究,自下而上划分为晚三叠世日干配错群,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索布查组,早侏罗世曲色组,中侏罗世色哇组、莎巧木组、布曲组、夏里组和晚侏罗世索瓦组。其中,对中侏罗世色哇组、莎巧木组、布曲组生物地层的研究为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成果为该区中侏罗世地层层序的建立和详细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72.
对北山地区遥感影像和野外地质特征的分析表明,自阿尔金断裂带向NW方向依次出露三危山-双塔断裂、大泉断裂和红柳河断裂。这些断裂近于平行,且同为左行走滑断裂,具有相似的展布特征,空间走向均为NE40-50°,断裂系末端均发育“树枝状”分支断层.在断层夹块之间形成“多米诺”构造,构成了北山地区主要的构造样式。断层谷地沉积物分析和断层泥ESR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三危山-双塔断裂形成于上新世(N2k),大泉断裂形成于早更新世(1.2-1.5Ma).而北山地区分支断层和次级断层的活动在400ka之后。对北山地区断裂构造几何学和年代学的研究表明.阿尔金断裂系晚新生代以来向NW方向的侧向扩展.是阿尔金走滑边界重要的生长方式。北山地区特殊的走滑构造组合样式.使该地区的构造变形难于在某条断层上聚集能量,而分散在若干条次级断层上的位移量又微乎其微,该地区成为“最稳定的活动区”。  相似文献   
73.
通过对佳木斯地块南缘穆棱地区常兴村-新兴村剖面的研究,认为这里是“麻山群”和“黑龙江群”的结合部位.具有古大陆边缘的性质。穆棱地区的“麻山群”为佳木斯地块南缘的陆壳基底,其南侧的“黑龙江群”为包括洋壳残片在内的增生-碰撞杂岩。对“麻山群”混合岩的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佳木斯地块存在中-新元古代的结晶基底,并遭受到约500Ma变质作用的影响。侵入“麻山群”杂岩的花岗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些花岗岩具有S型花岗岩的特征;其SHRIMP锆石U—Pb分析表明,其形成年龄为486Ma+3Ma,略晚于前人确定的“麻山群”杂岩约500Ma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为同碰撞或碰撞后花岗岩。这些资料进一步证明,该地区可能经历了晚泛非-早加里东期的碰撞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74.
长82亚油层组是甘肃庆城地区庄19井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中储集砂岩相对富集的层位,但砂岩低渗透性的特点显著,成为影响该区石油储产量增长的主要地质因素。结合前人的相关工作,通过钻井岩心观察、测井曲线分析、储层岩石实验测试等工作,详细地分析了庄19井区长82亚油层组低渗透储层的地质特征,认为沉积微相和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控制低渗透性储集砂岩发育和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寻找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代表的有利储集相带砂岩体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75.
采用密闭容器水热模拟实验方法,考察含铀物质对有机质热解生烃过程的影响。对热模拟实验产物分析发现,在暗色泥岩和煤岩样品中加入含铀物质后,气态烃和液态烃的生烃量都有比较明显的增加。其中煤岩的气态烃产量平均增加值为34%,而泥岩样品平均增加值也达到了30%以上。液态烃产率分析表明,含铀矿物也促进了泥岩和煤岩的液态烃产率。从泥岩氯仿沥青‘A’族组成分析表明,加入催化剂后泥岩的饱和烃和芳烃在高温阶段具有规律性的明显增大的趋势,反映出非烃和沥青质,甚至不溶有机质向相对稳定的饱和烃转化以及芳烃随演化程度增加的高聚合作用。综合以上分析,认为放射性铀对油气生成具有氧化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76.
湖北徐家山锑矿床铅同位素组成与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家山锑矿床位于湖北省通山县境内,矿体赋存于上震旦统灯影组和陡山沱组地层中.对采自该矿的辉锑矿进行了系统的铅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在徐家山矿区范围内存在两组明显不同的铅同位素组成:A组206Pb/204Pb为18.874~19.288,207Pb/204Pb为 15.708~15.805, 208Pb/204Pb为38.642~39.001, 为高放射性成因铅;B组以低放射性成因铅为特征,其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为17.882~18.171,207Pb/204Pb为15.555~15.686,208Pb/204Pb为37.950~38.340.对应地,相关参数也明显不同,如单阶段模式年龄,A组为负值或极小的正值,而B组为636~392 Ma.铅同位素组成与某些相关参数(Δγ与Δβ、V1与V2)之间呈明显线性正相关关系.根据铅构造模式和矿石铅同位素的Δγ-Δβ成因分类图解等综合分析,A组辉锑矿的铅主要来源于赋矿围岩--震旦系海相碳酸盐岩,B组主要来源于赋矿围岩的下伏基底碎屑岩--中元古界冷家溪群浅变质岩系.研究结果不支持前人沉积-改造成因的观点,成矿物质是多来源的,部分成矿物质来自基底地层.  相似文献   
77.
基于二阶湍流闭合模型计算涡动粘性系数的 POM三维水动力模型 ,选用 0 .5′× 0 .5′细网格 ,采用动边界方法 ,把作为强迫力的潮汐和风力统一在一个模型中 ,并考虑径流作用 ,诊断计算广西近海的潮汐和海流。用 8个潮汐观测站和 2 6个锚碇浮标资料 ,对计算出的潮汐和潮流调和常数进行检验 ,证明了本研究结果的合理性。计算结果表明 :广西近海的潮汐性质基本属于正规全日潮 ;潮流性质绝大多数海区属于不正规全日潮或正规全日潮。 O1,K1和 M2 分潮最大流速均出现在钦州湾的龙门水道 ,表层分别为 5 0 ,6 0 ,40 cm/s。冬季表层存在较强的西偏南向沿岸流。铁山港外海存在一较强的逆时针环流。钦州湾龙门以北和以南分别存在半封闭逆时针环流和半封闭顺时针环流。廉州湾口存在西向风海流横向输运。冠头岭沿岸存在北偏西向补偿流。底层余流与表层的大致相同 ,但流速较小 ,沿岸流为西偏北向 ,具有补偿流性质。夏季余流与冬季相比 ,流向大致相反 ,但流速明显小  相似文献   
78.
根据 2 0 0 1年 2月和 7月对崎岖列岛附近海域的水质和底质表层沉积物调查结果 ,采用环境质量单项评价标准指数法 ,对该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 :(1 )该海域水质的 p H值、溶解氧和石油类等环境因子基本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浓度则超标严重 ,该海域水质已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状态 (夏季比冬季富营养化程度略低 ) ;(2 )该海域底质表层沉积物中除部分站位的重金属 Cu、 Zn含量超标外 ,有机质、石油类和重金属 Pb、 Cd、 Hg的含量均未超标 ,底质环境状况尚好  相似文献   
79.
本文根据1989年4、7、10月和1990年1月(春、夏、秋、冬)秦山核电站邻近水域零点生态调查和水质监测结果的资料整理而成。经研究证明,该海域是河-海混合水域,盐度从小于3至12之间变化,受杭州湾的涌潮、风浪的影响,水体混合比较强烈,悬浮颗粒物质的含量比长江口高。由于该测区所处的海岸、海底地形,生态系统、径流输入以及水体交换状况不同,故其海洋学特征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80.
尝试性地将南黄海灾害地质因素分为4大类。同时参考地貌沉积界线和其他因素将南黄海分成4个灾害地质区:即海岸带、苏北浅滩、海州湾和南黄海东部灾害地质区,并时各灾害地质区进行了定性评价,苏北浅滩灾害地质区是研究区内灾害地质环境最不稳定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