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2篇
  免费   707篇
  国内免费   814篇
测绘学   183篇
大气科学   690篇
地球物理   794篇
地质学   2375篇
海洋学   261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215篇
自然地理   34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46篇
  2018年   135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90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248篇
  2013年   216篇
  2012年   270篇
  2011年   265篇
  2010年   223篇
  2009年   267篇
  2008年   249篇
  2007年   329篇
  2006年   254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大吉山钨矿床成矿的新认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综合分析大吉山花岗岩型和石英脉型钨矿床的矿体形态、矿石成分及蚀变、结构构造特征以及硫、氢氧同位素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主要依据花岗岩型钨矿体上部出现似伟晶岩带、石英带,矿体呈似层状,发育钨巢,围岩蚀变微弱的特点;石英脉型钨矿普遍出现“砂包”,矿化最强的中部围岩蚀变弱,甚至不发育,脉石矿物与钨巢中造岩矿物相似等特点。提出大吉山钨矿床是由岩浆液态分离成矿作用形成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02.
伍岳  林玉飞 《铀矿地质》1996,12(1):41-47
本文从X射线的性质,以及X射线与物质作用的机理出发,对井液效应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影响过程进行模拟。在理想井液模型上,推导出X射线活度与钻孔参数的数理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得到了能适应野外多变情况的井液效应校正公式(CBWE)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3.
碳酸盐岩的反射光谱特征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碧宏 《岩矿测试》1996,15(3):207-209
在室内对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地区碳酸盐岩的反射光谱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碳酸盐岩的特征吸收谱带位于2300~2350nm,随着碳酸盐岩中Mg2+含量的增加,其特征吸收谱带的中心波长位置具有向短波长方向移动的特点;同时,随着碳酸盐岩中碳酸盐矿物含量的增加,其特征吸收谱带的深度(D)也有增大的趋势,并且岩石的平均反射率(R)也随着增高。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判定碳酸盐岩的岩石类型及碳酸盐矿物的相对含量  相似文献   
104.
中国含金矽卡岩矿床的分布和主要地质特征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夕卡岩金矿床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常和夕卡岩铜(铁或多金属)矿床共生。它们产生的有利构造环境为地台边缘的拗陷和褶皱带以及地台内部的深大断裂附近地区,主要控矿地导炭-二叠纪和三叠纪碳酸盐岩,有关侵入岩为钙-碱性闪长岩,石英阀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及共浅成相,大多属燕山期,含金夕卡岩以钙夕卡岩为主,镁夕卡岩次之,在夕卡岩及其邻近的围岩中叠加有较强的退化热液  相似文献   
105.
用土的分形结构确定土的水份特征曲线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运用筛析法和比重计法,分析了宁夏膨胀土的颗粒分布,发现粒径介于0.002~0.1mm的粒度分布是分形的,分维介于2.46~2.67;运用上孔隙分布的分维确定水份特征曲线,得到了很好的结果。此外,还探讨了粒度分形分布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6.
In situ seismic attenuationQ−1logs are derived from borehole velocity profiles and reveal sharp boundaries between morphologies of the extrusive volcanic layers in intermediate- and slow-spreading oceanic crust.Q−1logs are calculated from the scattering attenuation associated with vertical velocity heterogeneity in Ocean Drilling Program Holes 504B and 896A and in Hole 395A, located in 5.9–7.3 Ma crust on the Pacific and Atlantic plates, respectively. Our results strongly tie crustal properties to seismic measurables and observed geological structures: we find that the scattering attenuation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the extrusive volcanic sequence because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changes in the degree of vertical heterogeneity. We interpret a distinct decrease in the Q−1log at the transition below the extrusive volcanic layer to correspond with the seismic layer 2A/2B boundary. The boundary is located at 465 m depth below the sea floor in both Hole 395A and 504B, although this is likely to be a coincidence of the sediment thickness at these sites. Layer 2A is estimated to be approximately 150 m thick in Hole 504B and > 300 m thick in Hole 395A. Cyclic sequences of high-porosity pillows and low-porosity massive units in the uppermost 100 m of volcanics in Hole 395A result in large velocity heterogeneities which cause > 5 times more attenuation in this layer than in Hole 504B. In Hole 896A, by contrast, fewer pillows, more massive flows, and a greater volume of carbonate veins decrease the velocity heterogeneity and attenuation significantly over only 1 km distance from Hole 504B. We conclude that the attenuation in the extrusive volcanics of the ocean crust is largely controlled by variation in local heterogeneity and morphology as well as by subsequent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The observed differences inQ−1profiles and layer 2A thickness at these sites may be attributed to variations in the volume and duration of volcanic activity at mid-ocean spreading centers for these Pacific and Atlantic ridge segments.  相似文献   
107.
苏州地区I-A型花岗岩特征与成因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及岩浆物理学等的理论和方法,对苏州地区I型和A型花岗岩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I型花岗岩为晚侏罗世火山弧压性环境产物,侵位较深;而A型者为A2型花岗岩,为早白垩世造山后张性环境产物,侵位较浅,具晶洞构造.A型比I型花岗岩以酸度、碱度、Al,F含量高而H2O+含量低,以REE及不相容元素丰度高,负Eu异常强,而w(LREE)/w(HREE)低为特色.A型者矿物结晶顺序先浅色后暗色,暗色矿物以富铁贫镁、REE分配系数高及负Eu异常明显及长石富碱贫钙,而与I型花岗岩不同.A型者副矿物40余种,属锆石-褐帘石-萤石型,锆石结晶温度高,(110),(111)晶面发育;而I型者仅10余种,属榍石-锆石-磷灰石型,锆石结晶温度低,(100),(311)晶面发育.I型花岗岩为幔源岩浆与下地壳部分熔融岩浆混合及AFC作用产物,而A型花岗岩为残余下地壳(麻粒岩相)熔融后分离结晶产物,二者并非同源岩浆演化关系.A型比I型岩浆来源浅,酸度大,含水少;故岩浆密度小,粘度大,上升慢,冷凝长.受密度筛影响,A型花岗岩岩浆房及侵位深度小于I型  相似文献   
108.
综合利用岩心分析、测井及动态开发资料研究了扶余油田西一、二区北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所研制的油田中、高含水期确定小层剩余油分布图,解决了油田开发中的动态预测小层剩余油分布的难题,并且对1982年和1992年底的剩余油分布规律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9.
黑龙江省砂金指纹(化学成分)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黑龙江省84个砂金,7个岩金样品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通过R型聚类分析、探讨了不同元素之间相关性及其地质意义。通过Q型聚类分析将所有样品进行分类,探讨了砂金样品与已知岩金样品之间的成因联系,并对砂金的可能原生金源的剥蚀程度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110.
陈有顺 《高原地震》2004,16(1):35-39
论述了场地地震效应的表现形式,影响砂土液化的主要因素和砂土液化危害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