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24篇
  免费   1518篇
  国内免费   1671篇
测绘学   155篇
大气科学   727篇
地球物理   1335篇
地质学   5781篇
海洋学   488篇
天文学   100篇
综合类   395篇
自然地理   332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28篇
  2022年   205篇
  2021年   281篇
  2020年   241篇
  2019年   319篇
  2018年   301篇
  2017年   311篇
  2016年   350篇
  2015年   361篇
  2014年   411篇
  2013年   443篇
  2012年   488篇
  2011年   545篇
  2010年   446篇
  2009年   466篇
  2008年   444篇
  2007年   499篇
  2006年   408篇
  2005年   401篇
  2004年   311篇
  2003年   331篇
  2002年   277篇
  2001年   211篇
  2000年   187篇
  1999年   172篇
  1998年   156篇
  1997年   123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张良  马洪超  邬建伟 《遥感学报》2012,16(2):405-416
首先,联合机载激光雷达(LiDAR)数据提取的海岸带数字表面模型(DSM)与验潮站数据提取的高、低潮面进行相交运算,生成"水陆二值图像",然后对其以提取边缘的方式提取高、低潮潮位线;针对LiDAR光束无法穿透水体导致低潮线附近DSM为无效值的缺陷,采取移动趋势面拟合法外推概略低潮线附近DSM,在此基础上重新提取更精确的低潮潮位线。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在较少人工干预的情况下有效提取高、低潮潮位线。  相似文献   
852.
甘肃河东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利民  德庆措姆  孟丽霞 《干旱气象》2009,27(3):271-275,293
2008年7月20~22日甘肃河东出现了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对这次过程的环流形势演变、主要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环流形势下,高原低涡东移发展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系统;低空急流为此次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流场形势引起强烈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条件,保证了降水云系的发展和维持;比湿和假相当位温分布对暴雨落区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53.
陈光华  黄荣辉 《大气科学》2009,33(2):205-214
利用全球再分析资料以及美国联合台风预报中心的热带气旋(TC)数据, 从动力和能量转换方面深入分析了西北太平洋上空30~60天大气低频振荡(MJO)对西北太平洋区域TC生成的调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当西北太平洋西侧为MJO的西风位相所控制时, MJO通过纬向风的辐合作用使得在辐合区传播的波动发生波数增加, 波长减短的结构改变, 从而触发较大尺度波动向天气尺度波动的演变; 西风位相期间纬向风的纬向辐合与经向切变可以使得低频波动动能向高频波动的转换得到加强, 从而使得在此区域TC生成的数量明显偏多。相反, 当西北太平洋西侧为MJO的东风位相时, TC生成的数量得到抑制。此外, 随着西风位相中西风的加强(东风位相中东风的加强), TC的生成概率将得到增加 (减少)。但是, 在西北太平洋东侧海域, MJO对TC活动的调制作用要减弱许多。对MJO活动年际变化的研究表明, 在西太暖池处于暖状态年时, 西北太平洋西侧的MJO活动频繁, 西风位相活跃, 从而有利于此区域TC的生成, 而冷年的情况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854.
低涡过程对流云和降水结构特征及其环境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蕾  周毓荃  毕宝贵 《气象科技》2009,37(4):398-406
利用遥感及加密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2005年6月25~26日一次低涡过程对流云和降水的结构特征,并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实况风场资料分析了其形成的有利条件。分析表明:此次低涡过程中出现的中尺度对流云团(MCC)经历了十几小时的发展演变,云顶亮温低达-90℃,导致了局地暴雨出现,对流云和降水的分布有很好的对应但同时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布不均匀性。对流云内部高空存在冰晶的大值区,云水含量也比周围环境丰富,冰晶下落过程中通过碰粘其它冰晶、碰冻云水导致了云内的可降水增多,播撒-供应机制起主要作用。而对流降水的“双峰“廓线结构表明暖雨过程非常强。此次过程有形成强对流非常有利的环境:强西南低空急流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与高空偏西风急流的相互作用为对流云团和强降水的形成提供水汽和不稳定条件;低层不稳定区域上强垂直上升运动则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动力条件;中尺度辐合系统的形成是此次强对流产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855.
滁州地区不同类型特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姚晨  张雪晨  毛冬艳 《气象》2010,36(11):18-25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 1°×1°的再分析资料对安徽省滁州地区2008年8月1日减弱台风特大暴雨(简称"0808"过程)和2003年7月5日梅雨期特大暴雨(简称"0307"过程)进行了诊断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超低空急流的增强对暴雨尤其是夜间暴雨的形成有提示作用;两次过程中都有次级环流的存在,作用方式有所不同,对高低空系统都有加强作用;其中"0808"过程中减弱台风携带的大量水汽对特大暴雨产生有重要作用,不需要很强的水汽输送就能产生强降水;特大暴雨强的水汽辐合中心都位于边界层内;冷空气的侵入对特大暴雨有重要作用;长时间降水回波的停滞是"0307"过程的主要原因。由强风暴造成的对流降水是"0808"过程在多普勒雷达产品上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56.
基于多指标综合指数的灾害性天气过程预评估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月华  郭广芬 《气象》2010,36(9):87-93
通过分析给出了一种基于多指标综合指数的灾害性天气过程预评估方案,提出预估应包含对灾害性天气过程本身程度预估和灾害影响预估两个部分。通过建立综合指数来描述灾害性天气过程本身的程度,利用历史和实时气象资料对综合指数进行计算,分别对灾害性天气过程进行历史分析和实时监测;通过列表法,对收集的历史和实时灾害影响资料进行解析,综合指数中组合要素的差异,可用于分析灾害的不同特征;最后利用历史统计情景、相似指数年份类比和中短期预报等三种方案,对灾害性天气进程和影响发展程度进行预估。并以湖北省2008年初持续低温雨雪冰冻过程为例进行具体说明,此次过程综合指数值位居历史第二位,约70年一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10亿元,是1951年以来冬季损失最大的一次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857.
NCEP/CFS模式对东亚夏季延伸预报的检验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的气候预报系统(Climate Forecast System, CFS)所提供的1981—2004年历史回报试验结果,检验和评估了该系统对夏季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预报技巧和系统误差;在此基础上通过提取模式预报和观测的10~20 d及30~60 d低频振荡分量,重点对我国南方3次典型持续性暴雨过程的预报技巧进行检验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CFS系统对东亚整体大气环流逐日预报的可靠时效为5 d左右,60°N以北的对流层中高层高度场预报系统性偏低,而在40°~60°N则为系统性偏高。系统性误差随预报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10 d以上预报的系统性误差大小和空间分布逐渐趋于稳定;CFS系统对低频分量的延伸期预报技巧好于对其整体大气环流的预报技巧,并且在典型持续性暴雨过程中,CFS系统对影响强降水过程的主要环流系统低频振荡特征有一定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858.
两次西行热带气旋影响云南降水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和FY-2C卫星云图观测资料,以0608台风派比安和0809强热带风暴北冕两个西行热带气旋影响云南降水为例,通过其路径、降水量、移动速度、环境场和物理量场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台风源地、移动路径及登陆地点、影响时段、最大降水落区相同,但影响时间长度、影响范围和造成的灾害程度后者强于前者;西南季风与热带辐合带(ITCZ)较活跃,副热带高压西伸增强,并有低空急流、辐合区配合台风低压环流共同作用是热带气旋导致云南强降水的重要天气背景;云图中尺度分析发现,多种系统的共同作用,导致台风环流持久不消,进而易激发多个α-中尺度对流系统(MαCS)和β-中尺度对流系统(MβCS)云团生成并持久维持,是台风低压强降水发生的直接原因;物理量场的诊断分析表明,活跃的季风系统,使孟加拉湾和南海构成强大的水汽通道,伴随低空急流的建立和增强,致使大量不稳定能量和水汽向云南输送,在云南形成条件性对称不稳定(CSI)和深厚斜压性的正反馈机制,是导致云南强降水的重要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859.
江苏省近45a极端气候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利用江苏省35个测站1960—2004年45 a的逐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日降水量资料集,分析了近45 a江苏省极端高温、极端低温以及极端降水的基本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多年平均年极端高温的空间分布表现为西高东低,而极端低温则表现为自北向南的显著增加,极端降水的发生频次自南向北逐渐减少;(2)极端高温在江苏中部以及南部大部分地区有上升趋势,而西北地区则有弱的下降趋势;全省极端低温表现为显著的升高趋势;极端降水频次在南部地区有增加的趋势,北部减少趋势,中部则无变化趋势。(3)江苏极端高温、低温和极端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具有区域性差异,其中极端降水频次变化的区域性差异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860.
对2007年9月19日到20日一次台风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模式输出资料具体分析了本次台风登陆减弱后的低压结构特征和大暴雨落区。结果表明:流场上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特征明显,台风右侧来自海洋的低空潮湿偏南气流向中纬度槽前和台风倒槽前部输送的大量水汽在鲁东南东部和山东半岛南部辐合,形成强降水区;台风中心风速较小,和东部海上强风速中心形成明显"风速偶",降水区主要发生在中、低层"风速偶"之间的强风速梯度中。由于下垫面分为海上和陆上两部分,台风低压物理量场结构存在东西不对称性质,上升运动更加强烈,降水强度更大。降水的增幅与高空东南急流及高空正涡度中心和负散度中心的明显脉动下传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