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7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377篇
地球物理   66篇
地质学   1126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71.
闽西南地区紫金山岩体锆石SHRIMP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通过锆石SHRIMP定年,精确厘定了紫金山岩体的成岩成矿时代.紫金山黑云母化岗岩中锆石CL图像显示锆石分为3种形态,定年结果显示这3种锆石有不同的年龄,具有不同的地质意义.第一种锆石晶形发育、具有核一边双层结构.核部的锆石呈磨网状,这类锆石为继承性锆石,年龄为1000 Ma左右;第二种锆石晶形发育良好,但是呈不完整形态,有不清晰的生长环带或者无生长环带,呈现岩浆锆石的特征,年龄为168±4 Ma(n=13,MSWD=0.97),这一年龄应代表了岩石的结晶年龄,属于中侏罗世;第三种锆石晶形发育良好,有清晰的生长环带,这种锆石受后期改造作用,年龄为(119±15)Ma,属于早白垩世.(168±4)Ma时本区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成矿事件,因此紫金山岩体主体并非含矿岩体,仅有轻微的锡矿化.紫金山花岗岩锆石SHRIMP定年的第三组年龄为(119±15)Ma是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记录,可能正是这一期的热液作用开始了本区大规模的长时期的多期次的岩浆热液作用的序幕,从而为本区铜金成矿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72.
王炳恩  秦宽 《矿物岩石》1997,17(2):22-27
本文对红旗岭矿区磁黄铁矿-镍黄铁矿矿石建造进行了研究。并通过矿石组特征,矿物形成温度,硫、锶同位素,岩体稀土元素特征等研究,进一步论述了磁黄铁矿与镍黄铁矿的物质来源于上地幔。属于深部岩浆熔离含矿熔浆冷凝而成。  相似文献   
273.
金川含铂硫化铜镍矿床成矿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中立 《甘肃地质》1991,(2):104-124
金川矿床产出于过渡区,位于中朝地块西南部阿拉善边缘隆起上,含矿岩体是多期上侵贯入形成的,时代为1508±31Ma。 导源于地幔深部富硫的铁质超基性岩浆,沿超壳深断裂上侵到达地壳岩浆房。注入岩浆房的岩浆发生熔离作用和岩浆分异作用,按重力效应在岩浆房中自下而上先后形成了矿浆、富矿岩浆、含矿岩浆和岩浆分层格局。随着温度下降,在构造应力脉动式驱动下,岩浆房中自上而下按岩浆、含矿岩浆、富矿岩浆和矿浆的顺序,先后分别沿相同通道上侵、贯入于现存空间成岩成矿、每次上侵、贯入的浆体都沿着前次浆体的下侧部和根部定位。 整个成矿过程由岩浆房中的深部熔离、岩浆分异和重力分层作用→第一期次岩浆上侵→第二期次含矿岩浆上侵→第三期次富矿岩浆贯入→晚期矿浆贯入→接触交代成矿→热液叠加成矿,构成一个完整的硫化铜、镍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时空分布系列。  相似文献   
274.
北祁连山石灰沟奥陶纪岛弧火山岩系岩浆性质的确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祁连山石灰沟地区发育一套完整的奥陶纪岛弧火山岩系。中奥陶世始岛弧形成,初期为拉斑玄武质岩浆喷发,尔后以钙碱性火山活动为主,至中奥陶世末岛弧演化成熟,产生橄榄玄武质火山作用。  相似文献   
275.
江苏宁镇花岗岩体中的辉长岩脉和方沸碱煌岩脉中的辉石、橄榄石斑晶中含有大量的原生岩浆包裹体,多数为发育良好的含有辉石、钛铁矿、黑云母和钾长石等子晶矿物的演化 型岩浆包裹体,此外,还含有一定数量的C02流体包裹体。岩浆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220—1270℃。均一化包裹体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早期结晶的辉石斑晶所捕获的岩浆的酸性程度明显高于全岩。结合其它资料,认为包裹体的这一成分特点代表了岩脉成岩过程中的液态不混溶作用,同时为解释逆向岩浆活动的层状岩浆房假说提供了微观上的证据。  相似文献   
276.
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北大巴山地区仅分布着早古生代地层,实际并非如此。滔河口组主要为一套火山-沉积组合序列,保留相对完整的地层记录。本文运用LA-ICP-MS U-Pb方法,对由灰绿色砂岩和玄武岩组成的滔河口组同一采样位置的2件砂岩碎屑锆石进行U-Pb年龄测定,获得了52组U-Pb有效年龄,重新限定了滔河口组的形成时代,且为北大巴山地区早古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详细资料。获得的11个较年轻的锆石年龄表明,滔河口组形成不早于早泥盆世。碎屑锆石的谐和年龄表明,物源主要集中在407~434Ma侵入岩、粗面岩和玄武岩等。研究区的岩浆成因碎屑锆石年龄值表明,古生代时期发育3期岩浆作用,分别对应431~439Ma侵入岩、426.9Ma斑鸠关组粗面岩和414.3Ma滔河口组玄武岩。  相似文献   
277.
冲绳海槽黑色与白色浮岩特征及其对岩浆演化的指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认识黑色与白色浮岩的岩石特征及成因,使用人工重砂、元素地球化学等分析技术,研究冲绳海槽两类浮岩中元素及矿物组成特征。研究显示,冲绳海槽黑色和白色浮岩具有相似全岩化学组成,都落入流纹岩区,稀土配分曲线明显呈右倾,具负Eu异常,富集不相容元素,岩石物理性质差别是导致其颜色差异的主要因素。两类浮岩岩石学特征的不同主要体现在:(1)白色浮岩锆石和辉石都具有两种类型,黑色浮岩仅具有其中一种;(2)黑色浮岩中发育钛铁矿、钛磁铁矿与基质构成的珠状构造,且基质玻璃中密集分布磁铁矿雏晶,而白色浮岩不具备上述岩石学特征。综合分析海槽两类浮岩岩石学特征所蕴含的岩浆演化信息,推测两类浮岩具有相同的玄武质岩浆源区,富挥发组分的玄武质母岩浆上升进入地壳,形成初级岩浆房,房内结晶分异后残留的酸性岩浆,沿海槽构造薄弱带向上运移,岩浆运移过程中有少部分进入分支断裂系统形成次级岩浆房,期间初级岩浆房接受多次基性岩浆注入;初级和次级岩浆房中的酸性岩浆分别独立喷出海底,前者形成白色浮岩,后者形成黑色浮岩。此外,演化过程中岩浆性质逐渐由氧化性向还原性转变。  相似文献   
278.
桓仁地区位于辽宁省东部,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辽东台背斜太子河浑江古坳陷的东端,北邻铁岭―靖宇古隆起,南部与营口―宽甸古隆起毗邻。区内构造异常复杂,各期构造活动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有吕梁期、加里东期、海西期、燕山期等,其中燕山期构造活动尤为突出。区内矿产主要为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类型分为矽卡岩型及热液型两类。矽卡岩矿床呈EW向分布于燕山期侵入岩体周围;热液型矿床主要分布于酸性-碱性侵入体的两侧,呈NE向分布;钼矿不仅呈NE向分布于酸-碱性岩脉两侧,还充填于节理裂隙中。  相似文献   
279.
何格  顾雪祥  王新利  周超  刘瑞萍 《岩石学报》2016,32(6):1795-1808
哈勒尕提铁铜矿床位于新疆西天山博罗科努多金属成矿带,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于晚泥盆世中酸性侵入体与上奥陶统碳酸盐岩接触带上,是一个典型的矽卡岩矿床。本文从流体包裹体和氢氧同位素研究入手,讨论了成矿流体的特征、来源和演化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岩相学观察表明,本矿床热液矿物中流体包裹体存在5种类型:富液相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Ⅰ类)、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Ⅱ类)、富气相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Ⅲ类)、纯液相水包裹体(Ⅳ类)和纯气相水包裹体(Ⅴ类)。其中,Ⅰ类包裹体数量最多,各阶段热液矿物中均有发育;Ⅱ类包裹体数量较少,只见于进化交代蚀变阶段的石榴石和早退化阶段的绿帘石中;Ⅲ、Ⅳ和Ⅴ类包裹体数量最少,主要发育于晚退化阶段的石英和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表明,从进化交代蚀变阶段→早退化阶段→晚退化阶段,成矿流体经历了从高温(404~562℃)、中-高盐度(11.1%~51.6%NaC leqv)、中-低密度(0.47~0.80g/cm~3)到中-高温(207~465℃)、中-低盐度(2.9%~44.1%NaC leqv)、中-低密度(0.64~0.89g/cm~3)再到中-低温(117~337℃)、低盐度(1.6%~4.5%NaC leqv)、中-高密度(0.90~0.97g/cm~3)的演化过程。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进化交代蚀变阶段和早退化阶段的成矿流体主要源于岩浆水,晚退化阶段则有大气降水的加入。根据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结合矿床宏观地质特征,认为流体不混溶(沸腾)是导致本矿区金属沉淀成矿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80.
董汉文  许志琴  李源  刘钊 《岩石学报》2016,32(12):3624-3634
本文系统地报道了冈底斯岩浆岩带东段墨脱地区辉长岩的LA-MC-ICP-MS锆石U-Pb年龄、LA-MC-ICP-MS锆石Hf同位素成分分析、全岩地球化学及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墨脱辉长岩形成于185.97±0.33Ma,SiO_2含量(48.19%~54.93%),MgO和Mg#变化较大(MgO=4.53%~12.76%,Mg~#=50.0~67.4)。具有高CaO(7.44%~12.11%),低碱(Na_2O=0.93%~2.36%,K_2O=0.49%~2.21%)的特征。辉长岩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与E-MORB相似;微量元素上,样品具有富集Sr、Sc等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Zr-Hf、Nb-Ta等的特征。墨脱辉长岩ε_(Nd)(t)值介于-3.06和2.84之间,~(87)Sr/~(86)Sr(t)值为0.7059~0.7103。锆石的ε_(Hf)(t)值为-4.1~0,和相对古老的Hf模式年龄(866~1036Ma)。上述特征表明墨脱辉长岩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大陆地壳的混染作用。结合对区域地质、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等资料的全面分析,笔者认为冈底斯东段在早侏罗世应处于新特提斯洋板片俯冲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