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138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冯梅  安美建 《地震学报》2008,30(2):114-122
对穿过中国大陆东部、中部、北部和西部4个不同地区的8条地震射线路径的波形进行拟合分析,反演得到了各路径下方的一维平均波速结构.反演得到的地壳和上地幔波速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分区特征,该特征与已知的大地构造单元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吻合较好. 表明面波波形拟合方法是一种可靠的探测地壳和上地幔波速结构的方法,且比单纯利用基阶面波频散对上地幔结构探测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2.
IntroductionStrongorlargeearthquakesoccurredalongaspecificsegmentofanactivefaultarecalledsegment-rupturingearthquakes.Suchearthquakesoccurrepeatedlyatpreviouslocations.Thecurrentrecurrencemodelsforearthquakesrepeatedatpreviouslocationswereproposedonlimiteddatafromcharacteristicearthquakesonplateboundaries,mainlyincludingthetime-predictableandslippredictablemodels(Shimazaki,Nakata,1980),thequasi-periodicmodel(Bakun,McEvilly,1984;Savage,Cockerham,1986),andthetime-andmagnitude-predictablemodel…  相似文献   
83.
本文列出了2019年中国5.0级(含)以上地震目录,对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情况和主要特点进行总结。结合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的地震灾害评估报告和相关资料,分析主要震例的经济损失结果和灾害特点,并结合1998年以来中国大陆自然灾害与地震灾害统计数据,分析对比地震灾害致灾情况占全部自然灾害的比例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4.
亚洲季风活动及其与中国大陆降水关系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1980~1992年ECMWF的850hPa和200hPa资料设计了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指数,发现南海夏季风的暴发和撤退具有较大的年际差异,南海北部和南部夏季风的暴发和撤退时间也不一致.相关试验表明,南亚季风指数与中国大陆春、夏降水的相关分布型类似于东亚季风指数与降水的相关分布型,且相关系数略高.东亚冬季风指数以南海地区区域平均的850hPa经向风速或纬向风速为好.夏季风指数以南海地区或亚洲区域平均的850hPa和200hPa的纬向风速差最佳.  相似文献   
85.
中国大陆Rayleigh面波衰减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搜集中国大陆58个数字地震台站6312个长周期波形记录,从中挑选出符合条件的442对经过中国大陆的双台路径记录,采用相匹配滤波和频率域维纳滤波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出双台之间的混合路径衰减系数。对中国大陆进行网格划分,通过网格化反演得到中国大陆每个网格单元的纯路径衰减系数。结果显示:短周期Rayleigh面波总体表现为东部(中国东北、华北、华南)Rayleigh面波衰减小,西北部(以青藏高原为中心)Rayleigh面波衰减大,反映了该深度东部地区已进入上地幔,西部仍处于下地壳;Rayleigh面波在中周期衰减特征是呈SN向展布,将中国大陆分成以鄂尔多斯—四川盆地为中部的三分图像,衰减小的中西部岩石圈稳定区、衰减大的青藏高原岩石圈汇聚增厚区和东部岩石圈拉张减薄区;在长周期Rayleigh面波衰减特征是中国大陆中西部衰减较小,为印度大陆俯冲到该深度所致,而在东部衰减较大,为西太平洋边缘弧后盆地的地幔浅部上升热流,构成上地幔中的热室而使东部面波衰减较大。Rayleigh面波衰减与地壳上地幔温度关系显示:中国大陆Rayleigh波衰减与大地热流分布有一定相关性——研究区域内热流值较高的青藏地块及邻区表现为Rayleigh波衰减大,热流值较低的中国东部表现为Rayleigh波整体衰减小;中国大陆地震波衰减特性与强震分布关系密切,在大约以107°E为界的中国大陆西部地震明显强于中国东部,与此关系密切的是,在约107°E为界大陆西部(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地震波衰减大,以东的大陆地区衰减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86.
中国大陆部分地区的地壳垂直运动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利用 195 2~ 2 0 0 2年间我国大陆部分地区 (90 .5°~ 12 7.3°E ,2 1.5°~ 4 4°N)的精密水准测量结果研究了这些地区的现今地壳垂直运动及其发展演变特点。将 5 0年的地壳运动分成两个时间段 :第一时间段的中心时刻 (资料观测时间的平均值 )为 1972 .87;第二时间段的中心时刻为 1983.17。对于这两期资料都采用了伪逆基准下的线性动态运动模型 ,求得的运动速率都归算到北京水准原点 (假定北京原点的运动速率为零 )。  相似文献   
87.
王芃  邵志刚  石富强  尹晓菲 《地震》2021,41(4):1-14
对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有助于中国大陆强震趋势的判定。 由于地震目录完整性的限制, 目前对中国大陆强震时间间隔的分析多基于1900年以来地震目录。 因为记录时长相对较短, 难以排除当前强震时序特征基于偶然的可能性, 并且可能导致过拟合而影响预测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 本文根据2021—2030年中国大陆地震重点危险区确定工作中的相关资料, 对合成地震目录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区域地震活动强弱交替是一种普遍现象, 当假设中国大陆活动断层具有准周期复发特征时, 合成地震目录时序特征与当前目录最为接近。 基于上述认识, 使用适用范围更广的单参数指数分布拟合了中国大陆强震间隔, 并结合相邻强震构造关联随时间的变化对2021年5月22日玛多7.4级地震后中国大陆的强震趋势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继玛多7.4级地震之后, 未来两年中国大陆再次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较大, 下次强震发生在2022年年底之前的概率为61.81%。 下次强震发生在2021年的概率为30.58%, 最有可能的发震区域是巴颜喀拉地块; 下次强震发生在2022年的概率为44.97%, 重点关注南北地震带中南段。  相似文献   
88.
中国大陆斑岩铜矿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斑岩铜矿床的铜金属储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是全球最具经济意义的矿床类型.中国大陆具有独特的地质演化历史,显生宙以来一系列构造-岩浆活动,促成了富水岩浆的浅成、超浅成侵位,为斑岩铜矿床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文章立足于中国大陆的成矿地质背景,对中国大陆的斑岩铜矿床的时空分布再次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在三大古板块边界控制成矿域的基本体制下,进一步强调次级“微板块”构造与斑岩铜矿床的成因联系,提出了“3大成矿域、7大成矿区”的区划方案,并以特提斯成矿域“陆缘增生-陆内深熔作用”为重点,探讨了具有中国大陆特色的板内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89.
依据1966 年以来中国大陆及边邻地区记录相对完备的6 级以上地震序列资料,统计研究了地震的破裂类型和不同破裂类型下余震序列特征等,得到了不同破裂类型下不同余震序列比例和优势分布、主震震级与最大余震震级差的经验关系。主震与最大余震的震级关系线性较好,得到的经验公式可以为中国大陆及边邻地区同类地震的最大余震震级判定提供参考;最大余震发生在主震后10 天内的比例为43. 8% ~ 81. 8% ,正断型和走滑型中的孤立型的最大余震发生在主震后10 天内的比例高达80% 。  相似文献   
90.
基于强震目录,讨论了全球、中国大陆西部及周边“大三角地区”和中国大陆地区强震活动时序特征。依据8级地震分段活动特征分析认为,20世纪60年代前后全球特大地震活动状态存在显著差异;利用最优分割统计分析认为,自1800年以来“大三角地区”经历了持续时间为100余年的8级地震活动过程;进一步分析认为全球和“大三角”地区强震活动可能具有至少百年尺度的地震“周期”,而且具有一定的准同步性。中国大陆地区MS≥7.0浅源地震活动明显受控于“大三角”地区和全球更大空间尺度的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时序上表现为十几年和近百年不同时间层次上的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