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5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20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352篇
海洋学   136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61.
丹霞地貌定义、分类及丹霞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丹霞地貌以广东丹霞山最为典型而得名,是一种发育赤壁丹崖群的特殊地貌类型,近年来随着旅游开发不断升温而成为景观地貌学关注的重要对象,但其中一些基本问题长期争论不休。本文从命名地的地质、地貌特征和我国区域地质发展史角度出发,重新厘定了丹霞地貌的定义与分类,强调丹霞地貌的三大基本要素:赤壁丹崖地貌特征、燕山旋回以来陆相红层基础和以流水侵蚀为主的地质营力。西北地区也广泛发育丹霞地貌,一类是黄土覆盖下的古丹霞,另一类是干旱区片流侵蚀和泥乳贴膜的丹霞。丹霞作用是对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经流水侵蚀、重力崩塌和风化剥落等多种地质作用的统称,其产物就是丹霞地貌。岩性控制和崖壁片流垂蚀是丹霞作用的两种特殊机理。红层盆地的沉积相及其岩性差异控制着丹霞地貌的发育及其景观类型,据此在地貌发育的构造、外力和时间三个因素基础上增加了岩性因素。南方典型的红层盆地中,边缘冲积扇相粗碎屑岩地区可经历青年、中年和老年等发展阶段,盆地中央湖泊相泥岩、粉砂岩却没有经历过绝壁陡崖发展阶段。暴雨水流在丹霞崖壁上发生近垂直向下的侵蚀作用叫片流垂蚀作用。其中冲蚀作用形成竖状沟槽、竖状洞穴,涡蚀作用(借助风力吹动发展成垂直崖壁的涡旋)形成圆锥状洞穴、串珠状洞穴,后者使得洞穴沿软弱岩层分布,进一步扩大成扁平状洞穴。这些洞穴形成年代具有垂向一致性,不具有上老下新变化趋势,而在水平方向上,不同部位洞穴的形成年代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62.
商志文  李建芬  姜兴钰  李琰  王宏 《地质学报》2020,94(8):2433-2445
大凌河河口地区LZK06孔40m以浅岩心的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年代学等综合研究以及该地区LZK02- 04钻孔资料,揭示了研究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经历了两次海侵- 海退旋回,依次形成了中更新世晚期湖相/河流相 SymbolnB@ 晚更新世海相- 湖相/河流相 SymbolnB@ 全新世海相- 河流相地层。全新世早中期由于物源供给很少,研究区处于长达约10ka的饥饿滞留相沉积环境,平均沉积速率仅约0. 02~0. 05cm/a。全新世晚期约1500a cal BP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河流输砂量增加,研究区开始了快速加积过程,平均沉积速率约0. 9~1. 2cm/a,下辽河平原被快速充填,开始成陆。与全球海面变化时空分布特征的对比,推断辽东湾的第II海相层发育于MIS 5- MIS 3早期,第I海相层发育于MIS 1阶段高海面时期。晚更新世以来频繁的海面升降是辽东湾泥质海岸带地层和环境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63.
金华地区位于金衢盆地东段,对其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及更新能力研究对于整个盆地地下水资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研究区内稳定同位素氘(D)和氧(~(18)O)以及放射性同位素氚(~3H)和碳(~(14)C)的空间分布特征,建立了金华地区降水线方程为:δD=8.29δ~(18)O+15.9,讨论了地表水、潜水、红层地下水的环境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对潜水及红层地下水的更新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金华地区降水线方程斜率及截距均大于全球大气降水;潜水、红层地下水及地表水三者联系密切;潜水、红层地下水在接受降水的补给后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蒸发作用;红层地下水D和~(18)O同位素明显向下游富集;潜水~3H值介于6.6~19.0TU,~(14)C年龄显示为现代水,因此其可更新能力较强,红层地下水放射性~(14)C年龄为3020~5360BP,可更新能力较弱,红层地下水3H值介于4.4~12.3TU,表明红层地下水中有现代水的混入,δ~(18)O随着地下水的年龄的增加而偏负。  相似文献   
64.
甲壳动物的鳃中富集了大量血细胞,在循环血细胞稳态调节和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获得区分鳃细胞和血细胞的分子标记将有助于研究鳃血细胞的功能。本研究采用SDS-PAGE电泳法比较了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鳃细胞和血细胞的蛋白表达谱,获得3条组织特异性蛋白条带,并通过质谱技术鉴定了8个候选蛋白。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表明,空泡型-H+-ATP合酶C亚基(vacuolar-H+-ATPase subunit C, V-H+-ATPase)在鳃细胞中的转录水平是在血细胞中的53.3倍;而α-2-巨球蛋白(alpha-2-macroglobulin, α2M)和卵黄膜外层蛋白(vitelline membrane outer layer protein I-like protein, VMO-Ia)在血细胞中的转录水平分别是在鳃细胞中的10.3倍和10.9倍。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分析表明,V-H+-ATPase和VMO-Ia蛋白分别在鳃细胞和血...  相似文献   
65.
Recent data from exposures of terrestrial Pleistocene sediments in the Fraser Lowland of southwestern British Columbia reveal at least two ‘Bond cycles’ within Oxygen Isotope Stage 2. The maximum of the Coquitlam Stade coincides with the timing of Heinrich event H2, the Port Moody Interstade with Dansgaard–Oeschger (D–O) interstade 2, the maximum of the Vashon Stade with H1, and the Fort Langley interval with D–O interstade 1. The Sumas Stade apparently preceded H0 (Younger Dryas) but could have been in response to the same climatic signal. The timing of Sumas advances may be explained by a combination of glacio-isostatic rebound, destabilisation of the ice margin, and rapid movement over a short distance on soft muddy beds of a rising sea floor, thereby leading the timing of North Atlantic events by hundreds of years. In contrast, Coquitlam and Vashon advances were mainly over permeable glaciofluvial sediments and because of this their maxima probably did not precede the timing of H2 and H1. The Port Moody Interstade coincided with the global Last Glacial Maximum, due in part to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moist summer storms in a southward-shifted jet stream that influenced the Fraser Lowland at that time. Copyright © 199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66.
Global warming effects on seaweed beds are already perceptible. Their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s greatly depend on water temperatures. To predict futur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s of brown alga, Sargassum horneri, forming large beds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we referred to future monthly surface water temperatures at about 1.1° of longitude and 0.6° of latitude in February and August in 2050 and 2100 simulated by 12 organizations under an A2 scenario of global warming. The southern limit of S. horneri distribution is expected to keep moving northward such that it may broadly disappear from Honshu Island, the Chinese coast, and Korean Peninsula in 2100, when tropical Sargassum species such as Sargassum tenuifolium may not completely replace S. horneri. Thus, their forests in 2100 do not substitute those of S. horneri in 2000. Fishes using the beds and seaweed rafts consisting of S. horneri in East China Sea suffer these disappearances.  相似文献   
67.
振荡流作用下波状底床上流场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缅  袁志达 《地球物理学报》2005,48(6):1466-1474
本文利用U型振荡水槽和粒子图像测速仪(PIV)对三种固定波状底床上的流场进行了测量,得到一系列不同振幅条件下的瞬时速度场和涡量场.通过分析不同时段涡强度以及涡轨迹,讨论了底床形状对其附近流场的影响.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底床形状决定着整个涡量场特征及涡轨迹,从而决定着泥沙的净输移.这些结果对于探讨浅海区沙波、沙纹和沙垄等波状底床上泥沙输移的力学机制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8.
溪洛渡电站软弱夹层剪切强度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体的力学强度参数,特别是软弱夹层剪切强度参数c、f的优化选取进行分析对比,对大型和特大型水电工程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采用多种力学参数选取方法讨论了溪洛渡水电站软弱夹层剪切强度参数c、f的取值问题,使剪切强度的选取有了更大的可比性,提高了c、f值的选取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69.
三种红层岩石常规三轴压缩下的强度与变形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MTS815Teststar程控伺服岩石力学试验系统研究了川东地区一红层边坡中的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围压为03MPa的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建立了峰值强度、峰值强度前弹性模量以及峰值强度后的弹性模量和围压的关系。将低围压下红层的全应力-应变曲线概化成5个阶段,分别为压密段、弹性段、屈服段、应变软化段和塑性流动阶段。试验结果得出,红层弹性模量随围压的增加而提高且变化明显,砂岩和粉砂岩在此围压内为脆性破坏,泥岩为塑性破坏的规律。  相似文献   
70.
白垩纪中期异常地质事件与全球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胡修棉 《地学前缘》2005,12(2):222-230
白垩纪中期(125~90 Ma)是地质历史中一个极端温室时期,集中出现一系列异常事件。异常事件是地球系统内各圈层相互耦合的产物,事件相互之间不是孤立的,单个事件引起的全球变化对其他事件起着明显的正/负反馈机制作用。文中基于对白垩纪中期异常事件的深入解剖和分析,包括大规模海底火山事件、大洋缺氧事件、生物异常更替与绝灭、白垩纪超静磁带、大洋红层出现等,在探讨白垩纪中期各个事件特征基础上,重点阐述异常事件所引起的全球变化及其对海洋、气候的影响;提出异常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反馈机制。研究发现,大规模海底火山作用是引起白垩纪中期异常海洋和气候的最根本原因,直接促进大洋缺氧事件、生物绝灭与更替、沉积记录的转变等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