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5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307篇
测绘学   63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734篇
海洋学   93篇
天文学   35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The source of sulfur in giant Norilsk-type sulfide deposits is discussed. A review of the state of the problem and a critical analysis of existing hypotheses are made. The distribution of δ34S in sulfides of ore occurrences and small and large deposits and in normal sedimentary, metamorphogenic, and hypogene sulfates is considered. A large number of new δ34S data for sulfides and sulfates in various deposits, volcanic and terrigenous rocks, coals, graphites, and metasomatites are presented. The main attention is focused on the objects of the Norilsk and Kureika ore districts. The δ34S value varies from -14 to + 22.5‰ in sulfides of rocks and ores and from 15.3 to 33‰ in anhydrites. In sulfide-sulfate intergrowths and assemblages, δ34S is within 4.2-14.6‰ in sulfides and within 15.3-21.3‰ in anhydrites. The most isotopically heavy sulfur was found in pyrrhotite veins in basalts (δ34S = 21.6‰), in sulfate veins cutting dolomites (δ34S = 33‰), and in subsidence caldera sulfates in basalts (δ34S = 23.2-25.2‰). Sulfide ores of the Tsentral’naya Shilki intrusion have a heavy sulfur isotope composition (δ34S = + 17.7‰ (n = 15)). Thermobarogeochemical studies of anhydrites have revealed inclusions of different types with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ranging from 685 °C to 80 °C. Metamorphogenic and hypogene anhydrites are associated with a carbonaceous substance, and hypogene anhydrites have inclusions of chloride-containing salt melts. We assume that sulfur in the trap sulfide deposits was introduced with sulfates of sedimentary rocks (δ34S = 22-24‰). No assimilation of sulfates by basaltic melt took place. The sedimentary anhydrites were “steamed” by hydrocarbons, which led to sulfate reduction and δ34S fractionation. As a result, isotopically light sulfur accumulated in sulfides and hydrogen sulfide, isotopically heavy sulfur was removed by aqueous calcium sulfate solution, and “residual” metamorphogenic anhydrite acquired a lighter sulfur isotope composition as compared with the sedimentary one. The wide variations in δ34S in sulfides and sulfates are due to changes in the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of the ore-forming system (first of all, temperature and Pch4) during the sulfate reduction. The regional hydrocarbon resources were sufficient for large-scale ore formation.  相似文献   
42.
曹四夭斑岩钼矿床位于内蒙古兴和县,是华北克拉通北缘最大的钼矿床。该矿床中部发育斑岩型钼矿体,外围和上部产出热液脉型铅锌金矿体。文章选取1件与斑岩钼矿化共生的绢云母样品进行了40Ar-39Ar定年,获得40Ar-39Ar坪年龄为(144.4±1.2)Ma,相应的39Ar/36Ar-40Ar/39Ar等时线年龄为(146.4±2.2)Ma(MSWD=0.31),将等时线年龄认作绢云母的Ar封闭年龄,表明曹四夭斑岩钼矿化发生在约146 Ma前。选取14件脉型铅锌矿石中的闪锌矿、黄铁矿和磁黄铁矿样品开展了Rb-Sr定年,获得4件闪锌矿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145.1±3.0)Ma(MSWD=0.63);5件黄铁矿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145.2±1.3)Ma(MSWD=0.53);4件闪锌矿、5件黄铁矿和1件磁黄铁矿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145.3±1.0)Ma(MSWD=0.43)。硫化物Rb-Sr定年结果表明曹四夭矿床脉型铅锌矿化形成于约145 Ma前。本次绢云母40Ar-39Ar和硫化物Rb-Sr定年结果表明,曹四夭矿床斑岩型钼矿化和脉型铅锌金矿化为同期产物,两者均形成于晚侏罗世末期,属于同一个斑岩成矿系统。曹四夭矿床硫化物的w(Rb)和w(Sr)分别为0.1867×10~(-6)~1.305×10~(-6)和0.3175×10~(-6)~6.935×10~(-6),Sr同位素初始比值(87Sr/86Sr)i介于0.709 919~0.711 951之间,平均值0.710 952,结合前人获得的辉钼矿Re含量,认为曹四夭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相似文献   
43.
张柏松 《地质与勘探》2018,54(4):723-734
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良好的开发前景。但是由于勘探难度和技术手段的限制,在全球已经发现的600多个海底热液喷口和硫化物矿床中,不到5%的矿床进行了详细的勘探,进行资源量计算的矿床更是屈指可数。选择适当的方法估算储量对于深海资源开发意义重大。本文系统总结了前人估算海底硫化物储量的方法,并以勘探程度相对较高、数据资料相对丰富的Atlantis-II-Deep矿床和Solwara 1矿床为例,评析了前人采用不同储量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和各种方法计算的准确性;针对有一定钻孔数据的TAG硫化物堆丘,采用距离反比法重新计算了储量,并和块段法估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得到以下结论:(1)海底硫化物矿体形态是制约储量估算方法适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2)传统几何法可以在极低勘探条件下估算海底硫化物储量量级;(3)对于海底硫化物储量估算,地质统计学的精度高于传统几何法;(4)较高勘探条件下距离反比法可以与地质统计学相互对照、验证;(5)在一定钻孔数量的条件下,可以应用距离反比法进行海底硫化物储量估算。  相似文献   
44.
董宇  魏博  王焰 《岩石学报》2021,37(9):2875-2888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是我国最主要的铂族元素(PGE)资源产地,其矿石受热液蚀变作用影响明显,并产出多种铂族矿物(PGM)。岩浆演化和热液蚀变过程中PGE的迁移富集机制和PGM的成因,一直是研究PGE地球化学行为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对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中PGM的研究发现,其主要类型包括含PGE的硫砷化物(硫砷铱矿)和砷化物(砷铂矿),Pd的铋化物、碲化物和硒化物,以及少量其他铂族矿物。其中,硫砷铱矿可包裹于各种贱金属硫化物(镍黄铁矿、磁黄铁矿和黄铜矿)中,表明硫砷铱矿可能结晶于早期的含As硫化物熔体,随后被包裹于硫化物熔体冷凝分异产生的单硫化物固溶体(MSS)和中间硫化物固溶体(ISS)中。硫化物熔体中的As可能主要通过地壳混染作用加入幔源岩浆。大量铋钯矿(PdBi)呈微细乳滴状包裹于黄铜矿中,为晚期ISS冷凝形成黄铜矿过程中出溶的产物。少量铋钯矿(PdBi_2)呈不规则状充填于矿物裂隙,与次生磁铁矿脉紧密共生,并随矿石的蚀变程度增加,铋钯矿的化学成分由PdBi逐渐向PdBi_2转变,表明这部分铋钯矿为后期热液蚀变产物。铋碲钯矿和钯的硒化物则主要产出于镍黄铁矿裂隙且与次生磁铁矿紧密共生,指示明显的热液成因。钯的硒化物的出现表明,岩浆期后酸性、高盐度、高氧逸度的富Cl~-流体对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中Pd的迁移和富集起到了关键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5.
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区海拔高、覆盖层厚、地质条件复杂,岩层破碎、裂隙发育,局部岩层水溶、水蚀、水敏,存在地层漏失、缩径等钻探难题。本文总结了该区28个中深钻孔施工经验,包括:钻孔结构、钻进工艺、冲洗液、护壁堵漏技术、复杂情况采取的技术措施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岩(矿)心采取率达到90%以上,台月效率555 m,各项质量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6.
结合9个野外剖面和17口井,对塔里木盆地玉尔吐斯组沉积演化及其对烃源岩的制约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在精细对比后发现,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可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SQ2)、5个四级层序(sq1—sq5),其中三级层序SQ1可分为3个四级层序,SQ2可分为2个四级层序。SQ1发生在寒武纪初期,海进速度较慢,影响范围相对局限,而SQ2的海进则相对迅速,影响范围较大。四级层序sq1发生在第一次海侵初期,水体浅,主要沉积紫红色白云岩、灰黑色砂屑白云岩,起填平补齐的作用;sq2、sq4发生在海侵—海退的转换时期,是两套深水的沉积,岩性以黑色泥岩、硅质泥岩和硅质岩为主,局部发育泥岩与条带状白云岩互层;sq3、sq5是海退过程中的浅水沉积,主要发育灰色白云岩和藻白云岩,局部有泥质夹层。利用Mn、Fe、Ti、Rb、K、Sr、Ba、Cu、U、V、Mo等元素及其比值进行沉积环境分析表明,sq2时期,水体深度大、盐度低、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生物发育,并且其硫化缺氧的环境极其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sq4时期,水体深度较大,盐度相对较小,气候相对温暖湿润,较为适合生物生存,并且其硫化缺氧夹次氧化的环境,较为适合有机质保存。高频海平面变化与沉积环境演化影响着玉尔吐斯组的烃源岩分布与品质,sq2时沉积的烃源岩品质优于sq4,但是其分布范围小于sq4。  相似文献   
47.
攀西红格钒钛磁铁矿矿田白草矿区发育富钴硫化物矿物,关于其成因和形成环境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采用矿物学、矿物化学、地球化学等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矿石中主要富钴硫化物为磁黄铁矿(Po)、黄铁矿(Py)、镍黄铁矿(Pn)、硫钴镍矿(Se)。磁黄铁矿Co、Ni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21%、0.42%,Co/Ni平均值为1.10;黄铁矿Co、Ni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18%、0.29%,Co/Ni平均值为0.77;镍黄铁矿Co、Ni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67%、34.30%,Ni/Fe平均值为1.08、S/Fe平均值为1.91、M/S#平均值为1.13;硫钴镍矿Co、Ni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4.30%、22.90%,Co/Ni平均值为1.06。根据Po-Py矿物温度计,白草矿区富钴硫化物结晶温度在267~490℃之间,表明其形成于中高温的条件。通过与地幔包体镍黄铁矿S/Fe、M/S#特征值的对比,结合磁黄铁矿具有陨硫铁(Tr)同质多象晶体的特征,认为白草矿区硫化物具有地幔源的特征,说明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幔。白草矿区钴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在硫化物熔体分离过程中,钴迁移至单硫化物固溶体形成Po-Py固溶体,再由Po-Py固溶体中迁移至Pn、Se,形成了Se、Pn、Po-Py、Ccp(黄铜矿)中Co质量分数依次递减的现象。  相似文献   
48.
中国岩浆硫化物矿床新分类与小岩体成矿作用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0  
中国镍(铜、钴)、铂族等许多重要金属矿产都产出于岩浆硫化物矿床,该类矿床是矿床地质研究的热点之一。笔者综合构造背景、侵入方式、岩体规模、矿床模式、主成矿元素等因素,对中国岩浆硫化物矿床提出了新的分类:①古大陆内的小侵入体矿床;②与大陆溢流玄武岩有关的侵入体矿床;③造山带内小侵入体矿床;④蛇绿岩型矿床。认为小侵入体(小岩体)岩浆矿床是中国主要的矿床类型,并在此基础上,从小岩体矿床的相关概念、3种地质背景、3种火山岩_岩体_矿床组合形式以及成矿的主要因素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小岩体成矿作用。结合国内外勘查实践指出,小岩体岩浆矿床仍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是中国应继续重点研究的主要矿床类型。最后,还讨论了小岩体矿床不仅在基性_超基性岩体中广泛发育,而且在中酸性岩体中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49.
郑志强  林东燕 《福建地质》2007,26(4):222-228
通过对闽西南地区石炭纪—早二叠世主要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区域成矿背景、贮矿层位特征以及矿石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温度等分析研究,指出该地区石炭纪—早二叠世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多与海底火山活动有关,贮矿层中伴有典型的喷流沉积岩—硅质岩,并提出闽西南地区块状硫化物矿床存在海底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50.
大型海底热液硫化物矿体的形成机制是涉及多种控制因素的复杂地质过程,其中热液流体同海水的混合扮演着重要角色。大洋钻探计划(ODP)资料表明在大西洋TAG区热液硫化物矿体内部,热液流体同经过改造的海水之间发生着广泛的混合作用,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海底热液硫化物矿体的内部结构和化学组成。以TAG热液硫化物矿体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热液流体与经过不同程度改造的海水的混合过程,试图探讨海水与热液流体混合在热液硫化物矿体形成中的作用。模拟计算结果表明:(1)来自矿体深部的热液流体与经围岩加热的下渗海水的混合是造成TAG热液活动区硬石膏大量沉淀的重要原因;(2)在热液流体与海水的混合过程中,混合流体的化学性质和矿物沉淀情况在330~310℃上下发生了较大变化,330~310℃是一个特殊的温度区域;(3)利用数值计算结果探讨了TAG热液活动区不同区块(TAG-1,TAG-2和TAG-5等)的流体混合作用和热液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