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7篇
  免费   245篇
  国内免费   307篇
测绘学   6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1131篇
海洋学   44篇
综合类   88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确定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的油气成藏规律,应用IES petromod成藏模拟软件开展了地层埋藏史、压力演化史、成熟度演化史及油气运聚史"四史"模拟工作。地层埋藏史模拟结果表明:齐家地区经历了"3降2升"的地质埋藏过程,三个沉降期分别是:泉头组沉积末期-嫩江组沉积末期、四方台组-明水组沉积末期及依安组沉积末期-现今,两次构造抬升时期是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依安组沉积末期。地层压力演化具有幕式的变化特征,青山口组二+三段地层随着埋深的增加,地层压力在嫩江组沉积末期达到峰值,后因嫩末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层压力开始减小,其后,又随着地层埋深的增加,地层压力逐渐增大,开始另一幕的形成,在明水组沉积末期,地层压力达到最大。成熟度演化史表明:嫩三段-嫩四段沉积时期,青一段烃源岩开始进入生烃门限,到明水组沉积末期,齐家-古龙凹陷一带烃源岩的镜质体反射率高达1. 0%~1. 3%,有机质成熟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油气运聚史表明,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主要有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两次油气运聚成藏过程,其中明水组沉积末期,油气运聚范围最广,油气由生烃中心齐家-古龙凹陷向其两侧进行大规模的侧向运移聚集,形成了环凹陷周边的一系列油气藏。  相似文献   
992.
中国深部岩心钻探钻井液技术应用现状及研究方向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文龙 《地质与勘探》2019,55(3):826-832
出于深部找矿与科学钻探的需要,岩心钻探由浅孔向深孔迈进,钻遇易坍塌地层、硬岩地层、高温高压地层、盐膏层等复杂地层的几率增加,从而对深部取心钻进钻井液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总结各类深部复杂地层取心钻进钻井液使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并归纳了强抑制防塌钻井液、强润滑减阻钻井液、高温钻井液、饱和盐水钻井液、高密度钻井液的研配要点及难点,提出了针对性钻井液体系的性能调控思路以及研究重点,为深部岩心钻探钻井液体系选用提供借鉴依据及参考。  相似文献   
993.
通过对云南乌蒙山区彝良地区中下三叠统6条野外地质剖面测量及500余片岩石薄片镜下观察,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将该地区中下三叠统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岩石类型主要为泥铁质粉砂岩、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含钙质泥质粉砂岩、细粒岩屑砂岩、钙质胶结细粒岩屑砂岩、含生物屑泥晶灰岩、泥灰岩、泥灰岩-含海绿石铁质生物屑亮晶砂屑灰岩、微晶灰岩-泥晶灰岩-含海绿石泥晶砂屑灰岩、亮晶鲕粒灰岩、含粉砂质泥质微晶灰岩、微晶灰岩等。结合沉积物的结构特征、组分及其组合特征,认为彝良地区中下三叠统的沉积相主要为海岸和碳酸盐岩开阔台地相。  相似文献   
994.
分层伸展叠加变形是裂陷盆地演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构造地质现象,是裂陷盆地构造地质研究和油气成藏研究的热点。目前有关分层伸展叠加变形的研究仍处于几何学描述阶段,缺乏对其动力学演化过程的解析。本文采用构造地质研究领域中新兴的模拟方法——离散元,通过构建离散元模型模拟研究分层伸展叠加变形的断裂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上下两套伸展断裂系统之间是否存在韧性滑脱层(泥岩层或膏岩层)是分层叠加变形的主控物质因素;(2)中间韧性地层隔断了下部断层向上的继承性发育,从而形成上下两套断裂系统分层伸展,垂向上叠加的变形特征;(3)受韧性地层侧向牵引作用影响,上部断裂系统的横向展布明显扩大;(4)在相同岩性条件下,降低伸展速度会显著降低两侧断层发育的差异性,但不会改变垂向上分层伸展的变形特征。研究解析了分层伸展叠加变形的动力学演化过程,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分层伸展叠加变形机制及其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5.
地理空间中不同分层抽样方式的分层效率 与优化策略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地理空间对象中分层抽样的效率受抽样总体的空间相关性特征限制,分层效率的提高源于两个方面,一是 抽样总体的空间相关性会使分散的样本布局精度得到提高,二是先验知识使层内方差变小,只有在空间相关性特 征较强时,追逐先验知识的分层方式才会比任意分层方式具有更好的分层效率,当空间相关性较弱时,知识分层并 不会比任意分层得到更高的抽样精度,地理空间相关性特征对分层抽样设计有重要影响,而这在实际应用中往往 被忽视。本文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抽样方法以山东省1985 年和1995 年细小非耕地地物面积比例的抽样调查为例分 析了空间相关性特征对不同分层方式抽样效率的影响,并提出了地理空间对象中分层方式的优化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996.
大兴安岭地区中生代地层特征及侏罗-白垩纪界线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兴安岭地区侏罗-白垩纪地层的岩石地层单位特征、接触关系、分布情况以及古生物化石和同位素年代学资料进行了介绍.根据所划分岩石地层单位的岩性组合、接触关系和古生物化石及同位素年代资料,对侏罗-白垩纪的界线进行讨论.由于获得了一批大于145 Ma的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和古生物化石Peipiaosteus组合、Nestoria-Keratestheria组合、Ferganoconcha组合等资料,认为还应将侏罗-白垩纪的界线暂置白音高老组与梅勒图组及义县组之间.  相似文献   
997.
陆相盆地地层单元在沉积过程中往往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主要显示为地层单元的沉积相(岩相)组合、沉积建造、地层叠加样式和古生物群的渐进演化,对应着煤、油页岩和蒸发盐等经济矿产的潜在沉积。利用含煤、油页岩和蒸发盐特征性地层单元区分辽宁抚顺盆地、河南桐柏盆地和美国绿河盆地充填演化过程中不同地层单元的差异和潜在经济矿产的沉积,并且这些地层单元的沉积演化受气候和构造的联合控制。气候和构造控制了进入盆地中沉积物与水体供给速率以及盆地潜在可容纳空间的变化,造成盆地充填在过补偿、平衡补偿和欠补偿状态之间演化,引起地层单元岩性组合、沉积建造和古生物群的改变,能够合理解释煤、油页岩和蒸发盐的沉积。此外,不同类型盆地中气候和构造条件的差异也可能引起煤、油页岩或者蒸发盐的缺失。  相似文献   
998.
浅层不能生成油气,浅层成藏要有沟通深层油气源的断层,油气沿断层由深层运移至浅层的过程中可能留下足迹,足迹在地震剖面上有多种表象。统计足迹的表象特征,分析油气运移足迹的成因机理,是研究浅层油气成藏的有效手段。气烟囱等油气运移足迹的识别方法,是在生产中总结出并不断得到验证的经验,对生产有很好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99.
黔北务川-正安-道真地区铝土矿位于石炭系黄龙组和二叠系梁山组之间,主要属于沉积型铝土矿。通过气相色谱(GC)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手段分析铝土矿系钻孔岩心中的生物标志物,发现了含量丰富的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萜类化合物与甾类化合物。对10个样品饱和烃组分GC分析表明,正构烷烃主要呈双峰式分布特征,碳数分布n-C14~n-C35,CPI值范围为0.90~3.45,表现出奇偶优势。姥鲛烷/植烷(Pr/Ph)值为0.38~077,表现出明显植烷优势。对3个样品饱和烃组分GC-MS分析表明,萜烷类化合物以C30藿烷占优势,相对丰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五环三萜烷、三环萜烷、四环萜烷,并检测出少量的γ-蜡烷。规则甾烷C27-C28-C29呈近L型或V型分布,并含少量4-甲基甾烷。根据生物标志物特征参数,结合岩心样品岩相学特征,确定了铝土矿系中有机质的陆上植物与低等菌藻类双重来源,铝土质沉积时为偏酸性较还原环境,明确了铝土矿系的形成过程受到来自陆上与沉积水体内两个古生态系统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在充分收集前人地质成果以及邻近矿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福建扁担洋矿区含煤地层特征、赋煤构造条件,结合以往地质工作及少量野外地质调查综合分析认为:扁担洋矿区具有一定的煤炭资源潜力,投入适量勘查工作,有望发现较好的煤矿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