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51篇
综合类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大洋板块地层(OPS)简介及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益民  张越 《地质通报》2018,37(4):523-531
大洋板块地层(Ocean Plate Stratigraphy)是由日本地质学家Isozaki在1990年首先提出来的,基本含义是大洋板块在从洋中脊到海沟俯冲带的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套构造-沉积地层。近年来,关于大洋板块地层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丰富了大洋板块地层的内涵。本文着重介绍大洋板块地层的基本概念、物质组成、形成环境及构造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大洋板块地层在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建议在造山带地质研究中采用"俯冲增生杂岩"取代"大洋板块地层"。因为在成因上,地层并不等同于杂岩。  相似文献   
162.
在格尔木以南小南川地区测制了一条近S—N向的剖面。通过详细的野外接触关系、露头地质体组成、变形-变质特征观察,结合室内显微结构研究,在小南川昆南构造混杂岩带识别出6种不同的构造岩片,自北往南依次为含斜长角闪岩透镜体绿片岩岩片、块状大理岩岩片、粉砂质板岩岩片、片理化火山碎屑岩岩片、板理化沉凝灰岩岩片和片岩岩片,岩片之间主要以不同性质的脆性或韧性断层接触。对构造混杂岩中的斜长角闪岩和片理化英安岩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同位素测定,获得的年龄分别为1123Ma±110Ma和499Ma±11Ma。对比分析认为,含斜长角闪岩透镜体绿片岩岩片与块状大理岩岩片应属于中元古代万保沟群,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粉砂质板岩岩片、片理化火山碎屑岩岩片、板理化沉凝灰岩岩片分别为火山弧及与弧相关的弧前-弧后盆地建造;片岩岩片为增生楔内部的物质。昆南构造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和年代学研究为细化昆南增生杂岩带的增生-就位过程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时代限定,进而为昆仑造山带乃至青藏高原北缘的构造过程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3.
研究区位于东昆仑造山带的西部,北邻阿尔金造山带,南与巴颜喀拉褶断带接壤。笔者对鸭子泉-鸭子达坂构造混杂岩的物质组成及其特征、微量元素特征及稀土元素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对其构造变形特征进行阐述和分析,并通过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与晚三叠世喀勒拉组火山岩角度不整合接触,最后将形成时代厘定为石炭纪—二叠纪。鸭子泉-鸭子达坂构造混杂岩带历经了自华力西—印支旋迴的多期、多体制、多层次的构造变形,显示强烈的多期构造混杂特征。并探讨了鸭子泉-鸭子达坂构造混杂岩带的构造属性,认为鸭子泉火山岩岩组火山岩形成于板块汇聚俯冲的岛弧环境,岩浆可能来源于俯冲消减和地幔楔形区物质的局部熔融。  相似文献   
164.
王荃  刘雪亚 《地质论评》2010,56(3):329-338
湖北省武当山—随州—枣阳一线存在一呈北西西走向的镁铁质岩浆岩带,长约390km,宽40~100km。其中超镁铁质岩14处,超镁铁质、镁铁质杂岩21处,镁铁质岩250处,出露面积689km2。自上世纪开展1∶20万区调工作迄今,已出版的成果资料一致认为,这些岩体是镁铁质岩浆沿深大断裂侵入而成。笔者等于2005年随机选择了丹江口和随州境内两条地质调查路线,在实地详细观察了35个大小不一的岩体,证实该岩浆岩带的岩体都不是镁铁质岩浆就地侵入形成,而是众多外来的镁铁质岩块与武当山群和随县群浅变质浊积岩共同构成的混杂岩带。这一论断的具体根据为:邻接岩块的围岩普遍不存在热变质;围岩的纹理、层理及韵律层理均有完好保留;岩块边部并无冷凝边及结晶变细现象;岩块内部的相带及条带状构造与岩块的外形无关,并可常见造岩矿物之结晶条带被接触界面斜截;岩块中穿插有不规则状石英脉体及斜长花岗岩脉,但二者从不侵入围岩,这表明,岩块形成时代早于围岩;一些大、中型岩体都不是单一侵入体,而是许多中、小型岩块的集合体;在岩块内部从来未见到围岩捕虏体。从岩块的岩石化学分析结果看出,调查区内的镁铁质岩均属拉斑玄武岩系列,相当于蛇绿岩套中的堆积杂岩,是古洋脊或边缘海盆扩张脊的产物。据此可以断定,此混杂岩带所在的武当山—大悟山地体,具有增生楔的属性。  相似文献   
165.
东昆仑地区是在经历晋宁、加里东、海西、印支等多期构造旋回之后形成的一个复合大陆造山带,其中包括多条重要的构造缝合带。近来,在东昆仑地区东段清水泉以西约15km的可可沙及其以南地区进行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套镁铁-超镁铁质杂岩。对该镁铁-超镁铁质杂岩中的辉长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509.4±6.8)Ma(MSWD=1.4)的同位素年龄。该年龄与东昆中断裂附近的清水泉蛇绿岩的时代可以很好地对应起来,这为清水泉蛇绿岩带向西的延伸方向及东昆仑地区东段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166.
Abstract The Cansiwang Melange underlies the Southeast Bohol Ophiolite Complex (SEBOC) and is composed mainly of sheared ophiolite-derived blocks such as harzburgites, microgabbros, basalts and cherts in a pervasive serpentinite matrix. Available field, as well as geophysical evidence show that this melange unit is not diapiric, nor does it have a sedimentary origin considering that it lacks slump and flow structures. A tectonic origin for the Cansiwang Melange is favored in view of the numerous thrust faults, which cut across the exposures, as well as the tectonic contacts that the melange has with the overlying and underlying formations. The presence of the Cansiwang Melange in between the SEBOC and the Alicia Schist provides evidence that the amphibolite of the Alicia Schist do not correspond to the metamorphic sole of SEBOC. Similar to what is recognized in the Josephine Ophiolite, this suggests a 'cold' emplacement of the ophiolite over the Alicia Schist. The Cansiwang Melange represents an accretionary prism product which marks the location of an ancient subduction zone in what is now Central Philippines.  相似文献   
167.
甘孜-理塘构造带泥盆系的深水沉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甘孜-理塘构造带由大面积为三叠系地层覆盖而难以对其下覆的地层进行研究,导致了了们对甘孜-理塘构造带的构造演化认识产生很大分歧。通过对劳改皮沉积混杂岩体的地层学、生物学,沉积学和岩石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认为甘孜-理塘构造带三叠系盖层之下可能存在大面积的泥盆系、甚至上古生界的深水沉积。进而得出甘孜-理塘洋的演化历史应该向前推移到早泥盆世,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晚二叠世,同时指出,沉积混杂岩是研究隐伏基底的重要  相似文献   
168.
THE ROCK ASSOCIATION IN JINSHAJIANG MELANGE BELT  相似文献   
169.
170.
金松 《地质学报》2020,94(8):2227-2242
杜尔基构造混杂岩是一套由"基质"和"岩块"构成的混杂堆积地质体。通过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查明其"基质"主要为一套强变形浅变质的海相碎屑岩,局部具有复理石沉积建造的特点,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岩块"岩石类型为辉石角闪岩、角闪石岩、玄武岩、辉绿岩、闪长岩,其中玄武岩、辉绿岩具有低Ti、高Mg和Al的特点,为一套富钠贫钾岩系,具有洋中脊和岛弧拉斑玄武岩的双重构造属性,形成于洋内初始俯冲背景下的弧前构造环境,属"外来岩块";闪长岩SiO_2均值53.41%, MgO均值5.57%,Mg~#均值51,FeO/MgO均值1.08,属镁闪长岩(MA),相比玄武岩、辉绿岩更加富集Ti、Ta、亏损Nb,形成于俯冲消减背景下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与基质大地构造环境基本一致,应属"原地岩块"。通过对杜尔基构造混杂岩的物质组成及其构造属性的研究,结合其各组成物质的同位素年龄信息、区域地质背景及区域构造演化史研究成果,认为杜尔基构造混杂岩可能反映了晚石炭世洋内俯冲-早二叠世洋陆俯冲-中二叠世洋盆关闭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