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4篇
  免费   353篇
  国内免费   412篇
测绘学   78篇
大气科学   358篇
地球物理   320篇
地质学   809篇
海洋学   139篇
天文学   211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15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
关于太古宙—元古宙界线的新认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500Ma作为太古宙-元古宙界线的提议被28届国际地质大会通过,但并不意味着2500Ma作为太古宙-元古宙界线是永恒的最佳选择。事实上,太古宙-元古宙界线划在何处还存在很多争论,现行的界线划分依据也期分期标准相悖。大量资料表明),2300Ma时曾发生全球地质环境的灾变,灾变前后的地质作用(尤其是表生地质作用),有明显变化,导致了太古宙与元古宙的一系列差别。该灾变与元古宙-显生宙,古生代-中生代,  相似文献   
92.
全球旋回地层学是指在对全球沉积岩进行综合系统研究之基础上,通过估算沉积盆地中源于物源区的沉积物类型和沉积环境条件变化,来预测地层学特征的一种过程一结果模型。其研究内容包括对全球地质演化时期全球海平面变化、全球气候条件、全球构造运动、全球古地理背景、全球沉积环境特征、全球古生物事件及全球矿产形成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强调古气候在地质记录中的意义,注重沉积记录的全球同时性研究;强调各种事件在沉积作用中的意  相似文献   
93.
深海钻探揭示的古新统—始新统界线上许多全球性变化引起了地质学家的普遍关注。这些变化包括:岩性上从海绿石石英砂岩变化到粘土岩、粘土矿物组合从伊利石/蒙脱石为主变化为高岭石为主、大陆植物群的绝灭和迁移、钙质超微化石物种更新速度加快、底栖有孔虫绝灭和分异度降低、碳氧同位素强烈负异常、大陆哺乳动物演化发生变化、大气环流强度减弱、海洋环流模式改变、海平面上升、海底热液活动呈1~2个数量级加强。通过对古新世—始新世的地层沉积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和古海洋学研究,确认古新统—始新统地层界线是全球构造事件的结果,表现为全球板块边界重组、扩张中心和转换断层模式改变、海底热液活动呈1~2个数量级加强。  相似文献   
94.
A 26-cm-long stalagmite (XY2) from Xinya Cave in northeastern Chongqing of China has been ICP-MS 230Th/U dated, showing a depositional hiatus at 2.3 cm depth from the top. The growth of the 2.3–26 cm interval determined by four dates was between 57 ka and 70 ka, with a linear growth rate of 0.023 mm/a. We have analyzed 190 samples for δ 18O and δ 13C, mostly in the 2.3–26 cm part. The δ 18O and δ 13C values between 57 ka and 70 ka reveal decadal-to-centennial climatic variability during the glacial interval of Marine Isotope Stage 4 (MIS4), exhibiting much higher resolution than that of the published Hulu and Dongge records during this interval. Speleothem δ 18O in eastern China, including our study area can be used as a proxy of summer monsoon strength, with lighter values pointing to stronger summer monsoon and higher precipitation, and vice versa. Two decreases in the δ 18O signature of XY2 record around 59.5 and 64.5 Ka are argued to correspond to the Dansgaard-Oeschger (D-O) events 17 and 18 respectively. The Heinrich event 6 (H6) can be identified in the record as a heavy δ 18O peak around 60 ka, indicating significant weakening of the monsoon in Chongqing during the cold period. The XY2 δ 18O record shows very rapid change toward to the interstadial condition of the D-O event, but more gradual change toward to the cold stadial condition. This phenomenon found in the Greenland ice core records is rarely observed so clearly in previously published speleothem records. According to SPECMAP δ 18O record, the glacial maximum of MIS 4 was around 64.5 ka with the boundary of MIS 3/4 around 60 ka. Unlike the marine record, the speleothem record of XY2, China, exhibits much high frequency variations without an apparent glacial maximum during MIS 4. However, the timing of MIS 3/4 boundary seems to be around 60 ka when the H6 terminated, in agreement with the marine chronology. The growth period of sample XY2 during glacial times probably reflects a local karstic routing of water, rather than having climatic significance.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s. 40672165, 90511004, 40672202) and the Academician Special Project of Chongqing Science Committee (Grant No. 2003-7835)  相似文献   
95.
96.
宁夏贺家口子地区晚新生代地层序列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宁夏贺家口子新生代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地层和磁性地层研究,并重点标定了晚第三纪和早第四纪地层的年代。结合相应的地层接触关系和沉积相研究,获得了该剖面构造事件序列信息。认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海原-同心弧形构造束地区强烈的新生代构造变形开始于10MaBP左右,并经历了多个变形阶段。贺家口子剖面所揭示出来的这种构造变形特征,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区具有区域意义。  相似文献   
97.
南海北部1987年9月~1988年10月沉积物捕获器中颗粒物质和硅藻通量的季节性变化受到季风气候的控制.颗粒物质与硅藻在东北和西南季风盛行期增加,在季风转变期减少.浅层和深层的颗粒总通量、蛋白石通量、碳酸钙通量、蛋白石/颗粒总通量比值、碳酸钙/颗粒总通量比值、有机碳/磷的比值以及浅层硅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Coscinodiscus excentricus、Coscinodiscus nodulifer、Nitzschia marina和Rhizosolenia bergonii的通量在东北季风期间明显地增加了,这些变化可能与1987年~1988年发生的EINino事件相关.  相似文献   
98.
影响事件层保存潜力的主要因素有 :纯粹的沉积速率、生物成因的混合速率以及机械改造的规模,可以从时间规模 (过渡时间和消除时间 )的角度来考虑事件层保存潜力。基底的机械改造同样对于事件层和正常天气下的沉积物的保存具有重要影响。综合分析影响事件层保存潜力的各种因素表明,在近基的临滨带中、上部及滨外带下部,事件层具有较高的保存潜力,而在近基及远基两端之间的临滨带下部及滨外带上部,事件层保存潜力较低.  相似文献   
99.
柴达木盆地东南部的达参 1井 4 6 m处 ,介形类 Ilyocyprisinermis突然大量灭绝 ,使得介形类总体丰度大大减少 ,介形类生态组合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该事件称为 Ilyocypris inermis灭绝事件 ,其年限约为 3万 a左右 ,具有十分重要的古环境意义。它是更新世晚期全球气候急剧恶化在柴达木盆地的反映 ,证明了柴达木盆地气候演化和全球气候具有同步性 ;另一方面 ,也为 3万 a左右青藏高原的隆升提供了微古生物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0.
陆相地层侧向加积作用广泛发育,导致岩性、岩相多变。如何控制陆相地层横向不稳定是盆地分析的难点。高分辨率事件沉积作用,可以有效提高陆相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