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2篇
海洋学   3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青藏高原北部不冻泉移动冰丘及灾害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冻泉移动冰丘发育于青藏高原北部常年冻土区断裂破碎带,2001年仅在青藏公路东南侧形成1个小型冰丘,2002年在青藏公路西北侧形成低矮冰丘群,2004-2005年发展成为大型冰丘群,2006年移动冰丘的发育高度和分布范围进一步增大。不冻泉移动冰丘不仅穿刺青藏公路路基,破坏青藏公路桥涵结构,蚕食青藏公路路堤,影响青藏公路的交通安全;而且导致输油管道拱曲变形,诱发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产生显著的灾害效应。采用适当的工程措施,通过地下疏导或地表排放沿断裂破碎带上涌的地下泉水,能够有效减轻或防治不冻泉移动冰丘的灾害效应。  相似文献   
12.
阿尔金断裂带西端地震近纬向迁移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8年11月6日云南澜沧—耿马发生7.6级地震以来,我国大陆地区已有3年半未发生Ms≥7.0级地震。另外,自1991年2月25日新疆柯坪发生6.5地震以来,上述地区已有15个月未发生Ms≥6.0级地震。多数学者认为,6级地震长时间的缺失,意味着我国大陆地区7级地震的迫近。在这一活跃期内。下一个7级强震究竟发生在何处?  相似文献   
13.
西湖凹陷西次凹黄岩地区渐新统花港组油气资源丰富,是东海陆架盆地勘探开发重要领域,但油气成藏机理复杂。为厘清西次凹花港组油气成藏过程,笔者等通过薄片观察、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等实验分析,结合构造演化、埋藏史等,开展了生储盖、成藏期次及成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花港组砂岩储层具有良好的储集条件,始新统平湖组发育有效的烃源岩,还具有良好的圈闭条件和保存条件。早期发育的断裂,延深至下部平湖组烃源岩层内,可以作为良好的运移通道,深部超压的发育为油气运移也提供一定的动力。因此建立了“垂向叠置”成藏模式,说明西湖凹陷深层低渗—特低渗致密岩性—构造复合油气藏和深部地层存在异常压力系统内的油气藏的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4.
黔西南微细浸染型金矿床金,砷共生分异机制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黔西南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成矿热液中金可能主要以Au(HS)-2及AuS-等迁移形式,砷则主要以H3AsO03形式迁移。随着成矿热液系统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从成矿前阶段、热液主成矿阶段至晚成矿阶段,金、砷络合物在热液中的沉淀经历了共生、初始分离至分离的富集演化阶段。物理化学条件改变是导致金、砷共生分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地考察和对收藏标本的细致研究,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式,文章客观地评价了中国古人类学研究者的工作业绩和历史局限,认为在中国发现的东亚早期人类的新证据为探讨人类起源的单极和多极理论提供了新的可能;东亚人的古老性是目前科研工作的关键问题,必须利用各种手段,对此予以尽可能准确的界定。与中国学者合作研究人字洞遗址、龙骨坡遗址和东谷坨遗址的结果说明中国的考古遗址具有多样性,各遗址的石器相互间差异性很大,与同一时期非洲的模式不同,在这里可以找到更加有趣的材料来认识早期人类的方方面面,因此,应以最严谨的态度和最高的注意力对待中国的考古发现。此外,结合中国古人类、旧石器遗址和古气候学的研究资料,文章从宏观地理学的角度阐述了旧石器时代阿舍利和勒瓦娄哇两个典型的文化现象及其发展脉络,探讨了旧石器时代东亚和西亚之间的关系,对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发展模式及其与西亚乃至全球的关系提出了个人的独到见解;着眼于研究早期工业技术的发现地、创新地及其传播地点等问题认为,中国同西欧一样,在地理环境和人类生存方面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其技术的发展亲历了在本土发明、从境外引进和向外输出等不同阶段,它们不愧是穿越时空来追随技术变革的两大实验场。文章  相似文献   
16.
石油二次运移物理模拟及运移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油二次运移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本文通过利用饱和地层水的低孔低渗储层砂岩来进行石油二次运移模拟实验,初步研究了此过程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 :在静水条件下,石油水平运移带的平均含油饱和度达 15 %~2 5 %。运移过程中饱和烃、芳烃及非烃与含油饱和度呈正相关性。在运载层物性相差较小的情况下,运移驱动力是运移效率的主导因素。在孔渗性好的运载层,含油饱和度容易达到稳定。  相似文献   
17.
碳酸盐岩既可作为烃源岩,也可作为储集岩存在。因此,除直接发现液态石油和气苗外,在野外和室内碳酸盐岩含油的识别都较困难。确定碳酸盐岩中含有的烃类是原生的,还是它处运移充填而来的,这在勘探实践中具有不同的指导意义,本文阐述了用岩石热解分析技术判别碳酸盐岩中烃源的方法。提出了碳酸盐岩含油判别指数P、岩石热解烃最高温度Tmax和岩石中游离烃S1含量等判别碳酸盐岩是否含运移烃的指标。用此方法研究了西藏措勤盆地碳酸盐岩含油显示,发现强龙松纳背斜在1805剖面下白垩统郎山组1段(K1l^1)碳酸盐岩曾有油气运移过程存在。同时用其它方法证明了岩石热解技术对碳酸盐岩含运移烃的识别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In the late 1980s more than 1 million Brazilians left Brazil without returning. Today an estimated 2 million Brazilians live abroad, 1.2 million of them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is article I show that Brazilians migrate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including the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 Why are so many Brazilians leaving for the United States? What are their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s, and how are they described in their migration process?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data and multiple methods, I address these questions by providing insights into Brazilian migrants' place perceptions, experiences, and reasons for migrating, focusing on the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 Those migrants who end up returning to Brazil are more likely to cite financial and curiosity reasons for having migrated. A web of transnational religious and social networks sustains those immigrants who re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Reasons for migrating are not economic alone; rather, they are based on interrelated and complex factors that range from adventure to curiosity, the cultural influ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family members, education, and escape.  相似文献   
19.
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梅山组单向迁移水道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俞锋 《海洋学报》2019,41(1):72-86
深水区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的过程、响应及动力学机制是海洋沉积学研究的前沿和薄弱环节。本文通过三维地震资料,在深水区北礁凹陷南西部梅山组发现多条相间分布的长条形顺直强振幅水道,垂直于西沙隆起(南部隆起)北斜坡走向,向南西方向单向迁移,水道具有南西陡(凹岸或陡岸)北东缓(凸岸或缓岸)的特征,该类水道分为侵蚀界面和水道砂-堤岸泥过渡复合体系两个单元,侵蚀界面在凹岸的削截反射明显多于凸岸,水道砂-堤岸泥过渡复合体振幅强度由凹岸强振幅逐渐过渡为凸岸弱振幅。分析认为,该类水道发育于中中新世半深海环境,不同于向底流下游方向单向迁移的峡谷,它们向底流上游方向发生单向迁移,并提出其成因模式:前期来自南部的浊流下切形成负向地貌单元(水道),底流对这一地貌单元进行改造,形成迎流面缓(凸岸)背流面陡(凹岸)的地貌,同时驱使浊流上部顺底流方向偏移,形成溢岸浊流沉积,致凹岸沉积速率低,凸岸沉积速率高,这样就迫使水道逆底流方向偏移。沉积物源、中层水相关底流、古气候和海平面的变化、北礁凸起古地形控制是该区单向迁移强振幅水道发育的因素。本研究在南海首次发现这种向底流上游方向单向迁移的水道,是底流与重力流交互作用的新型类型,对古海洋、古气候研究,深水油气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希望引起地质学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Petersen, Leif og Madsen, Henrik Breuning: Possible Effects of Ground Water Lowering on Some Peat Soils in Sjælland. Geografisk Tidsskrift 77:25–35 København, June 1, 1978.

In four peatlands in the central part of Zealand nine profil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o estimate the effect of a lowering of the groundwater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