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53篇
  免费   4797篇
  国内免费   7994篇
测绘学   842篇
大气科学   3196篇
地球物理   3338篇
地质学   18640篇
海洋学   4160篇
天文学   5142篇
综合类   1922篇
自然地理   5104篇
  2024年   109篇
  2023年   366篇
  2022年   1095篇
  2021年   1049篇
  2020年   1138篇
  2019年   1300篇
  2018年   1070篇
  2017年   1017篇
  2016年   1116篇
  2015年   1212篇
  2014年   1855篇
  2013年   1725篇
  2012年   1906篇
  2011年   2089篇
  2010年   1830篇
  2009年   2265篇
  2008年   2184篇
  2007年   2214篇
  2006年   2192篇
  2005年   1931篇
  2004年   1801篇
  2003年   1552篇
  2002年   1355篇
  2001年   1275篇
  2000年   1134篇
  1999年   1042篇
  1998年   797篇
  1997年   652篇
  1996年   541篇
  1995年   458篇
  1994年   484篇
  1993年   384篇
  1992年   291篇
  1991年   207篇
  1990年   143篇
  1989年   137篇
  1988年   99篇
  1987年   77篇
  1986年   52篇
  1985年   46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28篇
  1954年   4篇
  18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991.
亚洲夏季风建立格局和南海季风爆发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使用1980 ̄1986年欧洲中期预报中心(ECMWF)格点资料和1980 ̄1992年日本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观测到的黑体辐射(TBB)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爆发和亚洲夏季风建立格局及其可能机制。发现亚洲夏季风建立征兆最早出现在中南半岛-南海地区,随后自该地区分别向西、向东扩展;中南半岛地区是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的天然分界线,其两侧夏季风的建立特征和形成机制迥然不同。亚洲夏季风自东向西逐渐建立的格  相似文献   
992.
集合预报及其在中期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概述了集合预报的基本概念,集合预报中期天气预报中的意义与作用,现有的主要集合预报产品以及集合预报在美国美国国家气象中心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的业务运行。简要介绍了我国国家气象中心在动力延伸预报和集合预报方面的试验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993.
李延香  徐传玉  滕俏斌 《气象》1997,23(11):22-26
华北地区区域性暴雨综合预报技术是以HLAFS数值降水预报产品为基础,以物理量诊断为主要依据,综合使用上卫星云图,常规气象资料和国内外数值预报产品等众多信息逐步订正,以人机结合方式制作华北地区区域性暴雨预报的技术。实验表明,该技术对华北暴雨有较好的判断和预报能力,其主要特点是;基本上模拟预报员的预报思维和业务流程制作暴雨预报1,系统分段执行,透明度大,便于改进,也有利于预报员了解暴发生发展的机理和规  相似文献   
994.
In this paper we document the correlationship betwee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and low level-winds such as sea level wind and 850 hPa wind in the South China Sea(SCS) based on COADS(1958-1987) and ECMWF objective analysis data(1973-1986).Further statistical analyses tell us that there is a fixed SCS basin mode for variations both of SST and low-level winds in the region on the interannual time scale due to air-sea interactions.A simplified,coupled model that is designed following the McCreary and Anderson's(1985) model and includes the feedback between the upper ocean and the circulation of East Asian monsoon demonstrates an interannual oscillation in the coupled air-sea system,which is similar to the observations in the SCS.  相似文献   
995.
地震层析成像在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基础工作。地震层析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物探方法,通过工程中孔,碉间地质条件的探测,进而评价大坝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本文介绍了乌江构皮滩水利枢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96.
第14届世界无损检测大会工业CT的层析成像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新近14届世界无损检测大会有关情况,并对工业CT的发展动态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997.
吕培苓  孙士宏 《地震》1997,17(1):67-74
通过研究华北北部中强以上地震震后地震活动,地形变、地电阻率、水化学和水位变化特征,给出了各单项方法识别震后效应与新地震异常的标志。为了综合判别震后短临异常变化是震后效应或新异常,研制了一套综合识别计算机程序系统,该系统考虑了已发生的强震序列类型,地震活动背景特征以及强震前后前兆短临异常变化形态,充分利用专家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通过运行典型事例表明该系统功能较强,使用方便。系统的实现是专家系  相似文献   
998.
阿拉善活动块体的划分及归宿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萍  王增光 《地震》1997,17(1):103-112
通过对阿拉善地区地震活动图象呈现显著的条带状、新构造变形表现为块体的隆升和向北的掀斜、周缘的内部性质各异的断裂活动状况、结晶基底与基底内推覆和滑脱构造发育等构造特征的分析,以及与相邻块体的比较,论证了阿拉善活动块体的存在,对其边界作了厘定,并将其归属到华北亚板块,强调了阿拉善块体为一活动构造,其内部存在一个NE向的阿拉善地震带,归属于华北地震区。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999.
对发生在华北地区31个M≥5地震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的时间序列进行的研究得出:(1)华北地区发生M≥5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的短期平静现象与大震发生的相关性很强。31个M≥5地震前的平静时间主要集中在20~87d,120~210d和大于210d。同时还得出大震前的短期平静时间与震级大小无关的结论;(2)区域地震活动在短时间内出现增强趋势,与发生大震的相关性很弱,相关的仅占总数的6.4%  相似文献   
1000.
An unusual liptinite coal component has been reported in the Chinese literature over the past sixty years. It has been described as a maceral in the Chinese National Standard (1991), but it has not been named internationally. In Chinese literature it is called “barkinite”, on the basis of its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because it is believed to have originated as bark tissue.“Barkinite” occurs in Late Permian, marine-influenced coals and is best represented in the Changguang, Leping and Shuicheng Basins of southern China.The material originates from plant periderm or the bark of higher plants. However, “bark” contains a variety of substances, including resin and suberin, which are recognised as the precursors of the resinite and suberinite macerals. “Barkinite” is distinguished by (i) its thickness; individual pieces can be more than ten cells thick and several centimetres long and (ii) it fluoresces strongly at 0.6% vitrinite reflectance and loses its fluorescence at about 1.1% vitrinite reflectance.The reporting of “barkinite” from only Chinese coals may be due to its origin from Lepidodendron and Psaronius flora, which was commo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during the Carboniferous, but which was isolated to China by the Late Permian.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remnant flora evolved into unique forms in China by the Late Permian. Lepidodendron and Psaronius remains, coupled with a strongly marine-influenced, peat-forming environment have given rise to “barkinite” and to its restricted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