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0篇
  免费   723篇
  国内免费   1458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443篇
地球物理   648篇
地质学   3942篇
海洋学   299篇
天文学   79篇
综合类   274篇
自然地理   311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71篇
  2020年   166篇
  2019年   205篇
  2018年   139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179篇
  2015年   208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248篇
  2012年   270篇
  2011年   272篇
  2010年   237篇
  2009年   278篇
  2008年   214篇
  2007年   269篇
  2006年   234篇
  2005年   213篇
  2004年   248篇
  2003年   179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177篇
  2000年   160篇
  1999年   148篇
  1998年   165篇
  1997年   157篇
  1996年   139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100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69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灵山岩体演化特征及其与稀有金属的成矿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岩体时空分布、岩石化学成分、造岩矿物、副矿物、微量元素、稳定同位素、成岩温度、压力等特征,论述了灵山岩体演化与钽铌等稀有金属成矿的关系,简述了区内典型稀有金属矿床主要成矿地质特征及其与岩体的成因联系,进而肯定了区内钽铌等稀有金属找矿的良好前景,并提出了今后找矿的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82.
丁家林-太阳坪金矿带与丁家林-太阳坪脆-韧性剪切带同位分布、同能源作用、同步生成,是脆-韧性剪切变形形成的石英脉型金矿,总体走向NE,主要由丁家林和太阳坪2个金矿床组成,分石英单脉、单脉密集带、复脉带3个亚型。丁家林以含Au石英复脉为主,太阳坪以含Au石英单脉为主;成矿物质来源于富含Si质的志留系黄坪组,成矿流体主要是构造水;内生成矿作用分脆.韧性剪切变形-构造分异热液期和韧-脆性剪切变形-构造分异热液期,与2期脆-韧性剪切变形相对应,第2期为主成矿期。其成矿机理是脆-韧性剪切变形动力成岩成矿。  相似文献   
83.
骑田岭北部地区锡多金属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介绍骑田岭北部地区成矿地质环境的基础上,概述了区内两种主要矿床类型--矽卡岩型钨钼矿及热液充填交代型锡铅锌矿的成矿地质特征,进而总结了区内矿床的成矿规律和预测标志。认为该区矿质来源丰富,矿体严格受岩体和构造控制,据此提出了进一步找矿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84.
The Mesoproterozoic Kunyang rift, which is located o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platform and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the Kangdian axis, is a rare massive Precambrian iron-copper 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zone in China. The Mesoproterozoic Wulu (Wuding-Lufeng) basin in the middle of the rift is an elliptic basin controlled by a ring fracture system. Moreover, volcanic activities in the basin display zonation of an outer ring, a middle ring and an inner ring with carbonatitic volcanic rocks and sub-volcanic dykes discovered in the outer and middle rings. The Sm-Nd isochron ages have been determined for the outer-ring carbonatitic lavas (1685 Ma) and basaltic porphyrite of the radiating dyke swarm (1645 Ma) and the Rb-Sr isochron ages for the out-ring carbonatitic lavas (893 Ma) and the middle-ring dykes (1048 Ma). In combination of the U-Pb concordant ages of zircon (1743 Ma) in trachy-andesite of the corresponding period and stratum (1569 Ma) of the Etouchang Formation, as well as the Rb-Sr iso  相似文献   
85.
大青山古元古代变质卯独庆金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杨亮 《华北地质》2003,26(3):177-182
九八年以来,在内蒙大青山地区古元古界二道洼群地层中陆续发现了一批以卯独庆金矿为典型代表的层控特征十分明显的新类型金矿。二道洼群是一套大陆裂谷盆形碎屑岩建造,以杂砂岩、碳酸岩、砂质泥岩、粘土岩为主,上部夹中基性火山岩建造;变质从低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变形复杂。金矿体产于固定的层位二道洼群红山沟组的云母片岩和大理岩中,受顺层滑脱作用形成糜棱岩化带控制,矿化均匀,厚度大,平均品位可达6×10-6以上,最高达23×10-6。矿石矿物成分主要有银金矿、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等。成矿时代早于中元古代。而且该类金矿物化探异常显示良好,Au、Ag、Cu、Pb四种元素为矿体晕元素组合。这些特征都表明其成矿作用具特殊性,与产于内蒙新太古界乌拉山群及色尔腾山群中的金矿类型完全不同。因此,有必要对该类金矿的成矿机制及成矿时代进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86.
青海东昆仑肯德可克金-有色金属矿床矿物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肯德可克贵金属-有色金属矿床有多种元素达到工业要求,矿物组成复杂,本文在详细的光、薄片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该矿床的矿物组成特征,并根据成矿地质特征、矿物组合特点和矿物间的穿插关系,划分了成矿期次,进而确定该矿床为-多期成矿作用叠加的叠生型金-有色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87.
天津地区井水位年变异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 ,中国地震预报学者开始关注井水位的年变异常及其中短期预测意义问题 ,但井水位年变异常判别采用动态图像的定性对比方法 ,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针对这种现状 ,文中引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随机过程理论与时间序列分析技术 (盛骤等 ,1989) ,提出了“井水位动态年周期法”与“相对时段速率比较法” ,解决了井水位年变异常的定量识别方法 ,并应用到天津井网 2 1口井的观测数据 (1985年以来 )分析中 ,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 ,天津井网中有 7口井在首都圈邻区 4次中强 (MS≥ 5 .8)地震之前 ,表现出 17井次的井水位年变异常 ,且多在震前 1.5~6个月内出现 ,从而再次证明了井水位年变异常具有一定的中短期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88.
邓韫 《华南地震》2003,23(1):51-56
根据1900~2000年中国大陆、台湾及全球地层记录及前人的研究,论证了地层周期存在的可能性及形成机制。作者认为,是太阳活动、月球运动轨道及各行星运动轨道的周期性变化,通过磁力及万有引力改变地球内部物质的分布,从而引起地球自转速度的周期性变化,最终致使地展出现周期性的活跃期及平静期。  相似文献   
89.
在分析了成矿预测的特点并在对澜沧江南段铜多金属的成矿规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MORPAS系统抽取构置了来自地质异常场、成矿异常场和矿化异常场等多源信息的16个预测变量;把研究区划分为2.5 km×2.5 km大小的1334个统计单元,利用证据权重法的数学模型对研究区铜多金属矿产进行预测;圈定了3级成矿远景区;研究表明证据权法用于成矿预测方法简单,结果可靠性较高;利用MORPAS系统进行成矿预测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精确度.  相似文献   
90.
Shear‐wall dominant multistorey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constructed by using a special tunnel form technique are commonly built in countries facing a substantial seismic risk, such as Chile, Japan, Italy and Turkey. In spite of their high resistance to earthquake excitations, current seismic code provisions including the Uniform Building Cod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Building Officials, Whittier, CA, 1997) and the Turkish Seismic Code (Specification for Structures to be Built in Disaster Areas, Ankara, Turkey, 1998) present limited information for their design criteria. In this study, consistency of equations in those seismic codes related to their dynamic properties are investigated and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given empirical equations for prediction of fundamental periods of this specific type of structures yield inaccurate results. For that reason, a total of 80 different building configurations were analysed by using three‐dimensional finite‐element modelling and a set of new empirical equations was proposed.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es demonstrate that given formulas including new parameters provide accurate predictions for the broad range of different architectural configurations, roof heights and shear‐wall distributions, and may be used as an efficient tool for the implicit design of these structures.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