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4篇
  免费   480篇
  国内免费   1291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81篇
地质学   3751篇
海洋学   5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92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60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225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77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96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纳岭沟铀矿床以北,大营及巴音青格利铀矿床以东的黑石头沟发育一层玄武岩,为探讨这期玄武岩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铀成矿的关系,文章对该玄武岩进行了地球化学与年代学的分析。该玄武岩切穿下白垩统东胜组,SiO2含量较低(46.99%),里特曼指数σ为8.69,显示出碱性玄武岩的特征;其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26.7±2.4) Ma,表明黑石头沟玄武岩形成于早白垩世,反映鄂尔多斯地块在早白垩世发生了一次构造-岩浆-热事件,与大区域的华北地区乃至中国东部在早白垩世发生的较普遍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具有一致性。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这次构造-岩浆-热事件是由于岩石圈地幔减薄造成的。该事件使地下深部热流体上涌及板内运移,导致早白垩世古地温梯度增高,这一过程为铀元素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迁移、沉淀、富集成矿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963.
共伴生铀资源的综合开发是近年来铀矿勘查的工作重点之一。湖南水口山铅锌多金属矿田中产有诸多铅锌多金属矿床,且这些矿床中均共伴生有一定规模的铀矿化,是开展共伴生铀资源综合开发的有利地区,但铀矿化的微观地质特征尚不清楚。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α径迹蚀刻、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电子探针分析,对水口山矿田铅锌多金属矿床中的铀矿石开展了岩矿相学研究。结果显示,水口山矿田中铀矿石多具角砾状构造,铀主要以独立铀矿物(沥青铀矿和铀石)的形式存在,与石英、伊利石和黄铁矿共生,广泛分布在胶结物内,围绕早期硫化物及其氧化后的次生矿物生长,或切穿早期硫化物,少量沿微裂隙充填进入早期含黄铁矿硅质角砾中。铀矿化的产出特征及共生矿物组合揭示其应是铅锌矿化之后构造-热液活动的产物,矿质沉淀发生在还原、中性-弱酸性、低温环境中。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水口山矿田中的铀矿化具有一定的规模、较高的品位、成熟的开采利用条件,通过现有的地质工程,可实现对共伴生铀资源的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964.
白阳  张连昌  朱明田  黄柯  周伶俐 《岩石学报》2022,38(4):993-1024
三叠纪是华北克拉通重要的成矿期,三叠纪金矿主要分布在华北克拉通北缘,构成一条近东西向延伸、长约1500km的金成矿带,其中包括乌拉山-大青山、张家口、冀东-辽西、青城子及夹皮沟等多个金矿集中区。华北克拉通北缘三叠纪金矿带的赋矿围岩主要为新太古代-中元古代变质岩系和中生代花岗岩类,金矿床以石英脉型矿化为主,伴随蚀变岩型矿化;中、西段金矿集中区矿化组合表现为金或金钼矿化,东段则以金多金属矿化为主。同位素年代学资料表明,该带金矿主要形成于晚三叠世(240~220Ma);流体包裹体特征表明,成矿流体具中温、低盐度、低密度特征,属于H_(2)O-NaCl-CO_(2)±CH_(4)体系,相分离作用可能是石英脉型金矿金沉淀的主要机制;氢-氧同位素组成进一步表明,成矿流体早期为岩浆水或变质水,后期混入了大气降水。矿石碳、硫、铅、氦-氩同位素及金矿集中区内成矿相关岩体的钕、铪同位素组成表明,华北克拉通北缘三叠纪金矿床的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均与壳-幔混合作用有关,其中,幔源物质及流体的贡献与区域三叠纪岩浆活动有关,壳源组分的贡献主要来自前寒武纪变质围岩。金矿床形成的构造背景整体上与中亚造山带造山后伸展作用有关:晚三叠世,华北北缘受中亚造山带碰撞后伸展作用的影响,发生岩石圈首次减薄事件,同时发育多条深大断裂及碱性花岗岩-碱性岩的侵入活动,为大规模区域金矿的形成提供了优越条件。金矿带的东段可能同时受扬子克拉通与华北板块碰撞作用的影响,是造成其与中、西段金矿集中区成矿特征有一定差异的主因。  相似文献   
965.
为了认清在泥水盾构泥浆泵选型设计时的规律性和差异性,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采用统计分析法,从15个实际工程案例入手,统计了包括开挖直径、隧道长度、穿越主要地层、进排泥的管径、密度和流量在内的17个关键参数,分析在选型设计阶段关键参数之间的规律性和差异性,得到了进排泥的管径、密度与开挖直径的一次线性回归方程,不同地层的进排泥密度选取规律等6点结论,最后将结论成功运用于福州地铁F1线滨海新城站—机场站中间风井泥水盾构区间,研究成果可为今后泥浆泵选型或评估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66.
南岭成矿带加里东期大花岗岩基的钨锡成矿潜力是近年来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本文以湖南省彭公庙岩体为研究对象,精确厘定了产于彭公庙岩体内部的石牛仙钨矿的形成时代,同时厘定了彭公庙岩体中粗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形成时代,分析了其地球化学特征,并与典型的成钨锡矿花岗岩进行对比,以此评估其钨锡成矿潜力。黑云母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和独居石U-Pb年龄分别为436.1±2.5 Ma(MSWD=1.9,n=19)和436.8±2.8 Ma(MSWD=2.7,n=20),指示其侵位于早志留世。石牛仙钨矿床白云母39Ar/40Ar同位素坪年龄为150.2±1.2 Ma(MSWD=0.42),成矿时代与彭公庙成岩时代明显不同。彭公庙岩体分异程度不高,成矿元素W和Sn含量低,主要来源于上地壳贫粘土的变质砂岩,与南岭典型的成钨、成锡花岗岩分异程度高、成矿元素含量高、来源于富粘土的上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区别明显,说明其成矿潜力有限。最后,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指出应综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构造蚀变信息等资料,重点评价彭公庙岩体内部及周缘晚期晚侏罗世花岗岩岩脉或...  相似文献   
967.
甄别生源要素参与的海洋沉积物矿化过程对探析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重要的作用,矿化作用包括有氧呼吸、硝酸盐还原、铁锰异化还原及硫酸盐还原等多个过程,但如何区分这些过程一直是海洋沉积物矿化研究的难点。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对热带西太平洋沉积物中的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 PLFA)的组成进行了解析,并分析不同矿化过程中的主要PLFA种类及其影响因素,探究PLFA对沉积物矿化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PLFA总量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最高,而在硝酸盐还原过程中最低;且14:0、i14:0、i15:0和i19:0是有氧呼吸过程中微生物PLFA的主要组成,当其含量明显降低时可以指示沉积物矿化从有氧呼吸转变为硝酸盐还原;而10:0、17:0、20:0和22:0含量之和显著增加时则指示了硫酸盐还原过程的发生。在热带西太平洋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和总有机氮(TON)含量以及间隙水NO3-N含量是PLFA含量的重要影响因素,PLFA总量随着TOC和TON含量的减少而减少,并且TOC和TON的降解能够促进PLFA降解的发生,对PLFA组成有更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8.
碳酸岩是地表出露较少的地幔来源的岩石,其地幔交代作用已被广泛研究,而碳酸岩岩浆与地壳的反应过程却研究较少,目前已在中国草滩和丰镇地区、德国Kaiserstuhl地区、俄罗斯Petyayan-Vara地区和澳大利亚Nolans Bore矿床等各地被报道。碳酸岩岩浆与地壳反应的特征是可能形成大量富铁云母、辉石、榍石、钡冰长石等硅酸盐矿物并造成C-O和Sr-Nd同位素体系的扰动。实验岩石学研究发现碳酸岩岩浆在地幔与橄榄岩反应形成异剥橄榄岩,对应的在中下地壳反应形成反夕卡岩。碳酸岩岩浆与围岩的反应会造成局部Si的富集促使REE在早期岩浆阶段进入磷灰石,从而抑制稀土成矿。深部地壳的碳酸岩-硅酸岩反应在相同构造背景下通常不像浅部热液系统容易出露地表,并且其反应产物容易被误认为是夕卡岩矿物组合。因此,更多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以及对硅酸盐流体来源不是很清楚的高温夕卡岩矿物组合进行重新评估,将是揭示地壳深部反夕卡岩过程,特别是相关成矿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969.
闽北浦城羊角尾萤石矿产于侏罗系梨山组火山碎屑岩中的断裂破碎带内, 对其地质矿产特征和矿石、围岩及矿区内黑云母正长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羊角尾萤石矿矿石∑REE为65.17×10–6~125.87×10–6, 重稀土相对富集, δEu和δCe无明显异常; Ni、Cd、Pb和As等中低温微量元素相对地壳富集。围岩梨山组火山碎屑岩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 Eu负异常明显, Sm/Nd值与萤石接近, 微量元素相对地壳的含量曲线趋势与萤石基本一致。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则显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 Eu正异常和Ce负异常的特征, Sm/Nd值远小于萤石矿。结合稀土微量元素特征及矿床成因判别图解, 认为羊角尾萤石矿的主要成矿物质来源为梨山组火山碎屑岩。成矿流体在形成后经历了长期的演化, 在此过程中与围岩发生了充分的水岩反映, 使Ca、F、REE等重新活化, 最终在构造破碎带就位沉淀形成矿体, 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充填型。羊角尾萤石矿的矿床成因研究表明晚侏罗世火山-沉积岩系是区域萤石矿成矿的重要物源基础, 在区域找矿工作中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970.
巴林左旗双尖子山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南段, 是亚洲最大银矿。早期研究认为双尖子山矿床主要为中低温热液成矿, 主要经济金属是银铅锌; 随着研究的深入, 发现了少量中高温铜锡矿化。2021年新施工钻孔首次揭露了大规模铜矿化。矿石主要为块状、角砾状、细脉状及稠密浸染状; 矿物组合主要是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毒砂和含银矿物。双尖子山矿床大规模铜矿化的发现, 证实了双尖子山矿床是一个从中高温到低温的完整演化序列的大规模岩浆热液型多金属矿床, 铜也可能成为该矿的新增工业矿种。成矿特征和矿体分布规律显示, 该矿区铜矿体尚未完全探明, 深部存在较大铜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