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篇
  免费   219篇
  国内免费   132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525篇
海洋学   160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71.
采用固体培养基体外抑菌法,在不同浓度,相同pH条件下,研究了采自浙江秀山海泥制备的不同浓度的海泥水溶体系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效果及其最低抑菌浓度,同时与目前公认较好的合成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进行对比,考察了海泥水溶体系的抑菌动力学曲线。结果表明,浙江秀山滩涂海泥对各种指示菌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强,海泥水溶体系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分别为0.75、1.00、0.50、2.00,对细菌的抑菌效果与对羟基苯甲酸丙酯相当,且优于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霉菌的抑菌效果与两个阳性对照相当,对酵母菌的抑菌作用弱于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和对羟基苯甲酸甲酯。抑菌动力学曲线显示接种72h内,含有海泥水溶体系的培养基中的供试菌生长均被抑制在一个较低水平,达到100%的抑制。因此将其用于食品防腐、化妆品工业、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772.
Seafloor blister-like mounds, methane migration and gas hydrate formation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detailed seafloor surveys in Santa Monica Basin, offshore of Los Angeles, California. Two distinct deep-water (≥ 800 m water depth) topographic mounds were surveyed using an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carrying a multibeam sonar and a chirp sub-bottom profiler) and one of these was explored with the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 Tiburon. The mounds are > 10 m high and > 100 m wide dome-shaped bathymetric features. These mounds protrude from crests of broad anticlines (~ 20 m high and 1 to 3 km long) formed within latest Quaternary-aged seafloor sediment associated with compression between lateral offsets in regional faults. No allochthonous sediments were observed on the mounds, except slumped material off the steep slopes of the mounds. Continuous streams of methane gas bubbles emanate from the crest of the northeastern mound, and extensive methane-derived authigenic carbonate pavements and chemosynthetic communities mantle the mound surface. The large local vertical displacements needed to produce these mounds suggests a corresponding net mass accumulation has occurred within the immediate subsurface. 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pure gas hydrate lenses in the subsurface is proposed as a mechanism to blister the seafloor and form these mounds.  相似文献   
773.
浙江秀山海泥营养物质对环境生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浙江秀山海泥样品通过水浸提、离心沉降处理得到水溶相体系海泥提取液,按照20%(体积分数)加入到抗氧化性能评价体系中,采用BCS-Trolox法测定体系的总抗氧化性能,研究了温度、pH和时间对水溶相体系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含水量为50%的浙江秀山海泥的营养成分,测定了生长于秀山滩涂海泥的菲律宾蛤仔和泥螺肌肉的SOD和GSH-Px的活力。结果表明,与已经开发成保健或泥疗产品的对照泥样相比,秀山海泥富含抗氧化活性营养成分V_A、V_E、V_C、Ge、Fe、Mg、Zn、Sr、Ca,总蛋白酶活性较强;该水溶相体系的抗氧化性能显著,20%的海泥提取液的抗氧化性能与(3.68±0.25)μmol/L的Trolox相当;温度对水溶相体系的抗氧化性能影响显著,pH、时间没有显著影响,因此确定最佳的水溶相体系制备条件为温度60℃、pH 5.6、时间10min;与对照组相比,秀山滩涂海泥能够激活菲律宾蛤仔和泥螺肌肉的SOD、GSH-Px的活性,提高机体的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774.
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发育演化与天然气及CO2运聚成藏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泥底辟是南海北部边缘西区莺歌海盆地颇具特色的地震地质异常体,具有低密、低速及高温高压特征,其发育演化及所伴生的热流体上侵活动与天然气及CO2运聚分布乃至富集成藏均密切相关。将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划分为"深埋型"(低幅度弱-中能量泥底辟)、"浅埋型"(高幅度中-强能量泥底辟)及"喷口型"(高幅度特强能量泥底辟)三大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晚期泥底辟及热流体活动不仅为浅层天然气及CO2运聚成藏提供了纵向的高速运移通道和运聚动力条件,促使深部天然气及CO2向浅层大量运移聚集,而且导致盆地具有烃源岩早熟、天然气运聚供大于散的晚期动平衡成藏,以及泥底辟热流体上侵活动控制天然气及CO2运聚规律之特点。  相似文献   
775.
东海北部泥质区敏感粒度组分对东亚季风演变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粒级-标准偏差方法对FJ04孔146 cm以上部分进行敏感粒度组分分析与提取,证明选取的敏感粒度组分是本区重要的环境替代性指标,其平均粒径的变化可以用来指示东亚季风的强弱.获得了东海北部泥质区3 kaBP以来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东亚季风经历了两个主要的演变阶段:①3~1.15 kaBP为东亚冬季风较弱,中等程度波动阶段,期间也存在几次冬季风加强期;②1.15 kaBP到现代为东亚冬季风强盛、高频率波动阶段.1.15 kaBP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此外,3 kaBP来敏感粒度组分平均粒级的变化还记录了11次冬季风增强事件,与全球其他地区的气候记录具有极好的对应关系,但在不同的地区的响应程度不同,说明气候变化存在全球一致性和区域响应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776.
百年来长江口泥质区高分辨率沉积粒度变化及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29,自引:19,他引:10  
对长江口泥质区Chjk01与E4站位的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210Pb测年和粒度分析,结果显示Chjk01孔与E4孔的沉积年代分别为132年(1873~2005年)与41年(1962~2003年),平均沉积速率达2.8cm/a与3.5cm/a.高密度间隔(0.5~1.0cm)粒度分析达到了反映粒度季节性变化的高分辨尺度.两孔粉砂含量随深度基本保持不变,粘土与砂含量则互为消长.Chjk01孔沉积物粒度自1873年以来明显呈三段式变化,1873~1957年间的84年中粒度稳定地逐渐变粗、砂含量增加、粘土含量减少、分选变差; 1957~1981年间的24年中粒度逐渐变细、粘土含量增加、砂含量减少、分选变好,在1970~1981年间的11年中粒度最细; 1981~2005年间的24年中粒度总体变粗、砂含量波动式增大,但变化趋势不明显.E4孔在1962~2003年间的41年中,沉积粒度特征与Chjk01孔基本一致.1873年以来的132年期间长江口泥质区粒度变化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与同时期长江水沙入海主泓位置,以及主汊道的分沙比阶段性演变相对应; 长江口泥质区粒度长尺度的阶段性变化,对长江大通站(1950~2004年)水沙变化和东亚季风强度指数(1873~1995年)变化不敏感.因此,长江水沙入海主泓位置与两孔位置距离的变化是影响泥质区粗、细粒级含量相对变化的主控因素,掩盖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77.
Small mudstone diapirs in multi-layer Ordovician rocks near Llanwrtyd, Wales, match in anatomy those produced experimentally by Ramberg (1981) and Jackson and Talbot (1989). This appears to be the first record of natural examples at this scale, and they cast light on the relative viscosities of the sediments during early diagenesis.  相似文献   
778.
对南海北部陆架琼东沿岸泥质区$20孔进行了岩性、粒度和常量元素分析,初步探讨了该泥质区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S20孔岩性较均一,主要为黏土质粉砂,研究区受相对单一而稳定的水动力条件控制.常量元素含量变化符合“元素的粒度控制律”,R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因子P2O5,MnO,TiO2,A12O3,Fe2O3和K2O等的...  相似文献   
779.
粒度组分是影响黄土震陷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采集新疆艾其沟泥火山泥质碎屑喷出样品和泥火山发育区域出露的沉积剖面泥质碎屑样品,利用激光粒度分析测试的实验方法对样品进行粒度测试,分别对样品中值(Md)、均值(Mz)、标准偏差(σφ)、偏度(SK1)、峰度(KG)等粒度参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艾其沟泥火山泥质沉积物粒度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