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39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93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434篇
海洋学   54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1.
电气石是一种含硼的铝硅酸盐矿物,是重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和成岩成矿作用的灵敏示踪剂,因类质同象置换普遍使其组成成分多变,主量元素为Si、B、Al、Fe和Mg,微量元素有稀土元素、Cu、Pb、Zn、Sn、Ag和Sr等。电气石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不能被一般的酸或碱完全溶解,本文采用硝酸-氢氟酸封闭压力溶矿,50%王水封闭压力复溶进行样品前处理,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电气石中稀有轻金属、重金属、放射性金属、稀土元素等29种元素的分析方法。方法检出限为0.003~0.4μg/g,精密度(RSD,n=12)为0.9%~9.2%;国家标准物质的测定值与标准值基本相符,各元素的加标回收率为95%~105%。本方法解决了电气石样品难分解、复溶时易出现氢氧化铝微细残渣的问题,样品试液中B、Al、Fe等主要共存离子的干扰小,各待测元素测定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92.
灰化法和微波消解法作为地电化学泡塑样品的预处理方法适用于多数元素,但二者都存在局限性,如灰化法的高温加热过程会造成As、Hg等元素的损失影响测定结果,微波消解法则因用样量小(0.1 g),存在样品代表性和检出限方面的问题。湿法消解是一种传统的样品预处理方法,具有消解完全、元素损失量低、样品代表性好等优点,可以有效解决以上两种方法的不足。但因为加入高氯酸消解泡塑(有机物)样品过程中易爆炸和酸空白等问题,一直没有在泡塑样品的预处理中得到推广。本文选取内蒙古洛恪顿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床一条地电化学勘查剖面,用20 m L硝酸+5 m L高氯酸和5 m L王水对泡塑样品(约0.5 g)进行预处理,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和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大多数元素的空白含量都比较低,地球化学剖面图上有良好的异常显示;湿法消解处理泡塑样品是可行的,分析泡塑样品主要使用这种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3.
应用电弧直读发射光谱法测定化探样品,样品无需消解,采用固体进样的方式可以同时测定多个元素。但目前化探分析中常采用的固体缓冲剂(如焦硫酸钾、氟化钠)的电弧温度较低,只能分析银、硼、锡、铅、钼、铜等易挥发元素,而不能分析铬、锰、钛等沸点较高的难挥发性元素。本文通过碱金属控制较低的电弧温度,并利用难挥发元素能在高温条件下与氟离子发生化学反应降低其激发温度,配制了一种以氟化铝、聚三氟氯乙烯等氟化效率较高的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固体缓冲剂,通过优化分析线对的选择、曝光时间、电极形状等分析条件,实现了一次制样可同时分析地球化学样品中14种易挥发和难挥发元素。方法检出限为0.016~46.93μg/g,相对标准偏差为4.1%~12.3%,通过国家标准物质验证了准确度,测定值与标准值相符,各项参数都能满足地球化学普查规范要求。本方法分析效率高,在化探分析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4.
95.
There is a significant body of work demonstrating the importance of hydrologic control on land energy feedbacks. Yet, quantitative data on aquifer conductivity can be difficult to assemble. Furthermore, how subsurface uncertainty propagates into land-surface processes is not well understood.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impact of aquifer characterization on land energy fluxes, using a coupled hydrology–land-surface model. Four gridded subsurface conductivity fields are developed for the Upper Klamath basin using two data sources and different levels of imposed heterogeneity. Each model is forced with the same transient, observed meteorology for 3 years prior to the final year presented here. Results are analyzed to quantify the impact of subsurface heterogeneity on groundwater surface water interactions and spatial patterns in hydrologic variables. Analysis shows that heterogeneity does not fundamentally alter the connection between groundwater and land surface processes. However, differences between scenarios impact the extent and location of the critical zone.  相似文献   
96.
基于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观测数据集(CERES),对比分析了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CMIP5)和第六阶段(CMIP6)模拟的历史大气层顶和地表辐射收支的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布,明确了多模式间不确定性大的关键区域。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除地表向上长波辐射外,CMIP6的辐射分量的集合均值较CMIP5更接近于CERES观测值,全球地表向下短波辐射的高估和大气逆辐射的低估在CMIP6中分别降低了1.9 W/m2和3.3 W/m2。除大气逆辐射外,CMIP6的辐射分量在多模式间的一致性较CMIP5提高。在北极,CMIP6对大气层顶反射短波、大气层顶出射长波和地表向下短波辐射的模拟偏差较CMIP5大。在南北纬60°,CMIP6对大气逆辐射的模拟偏差较CMIP5大。其他区域CMIP6的辐射分量更接近CERES观测值。CMIP6模拟的地表向下短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不确定性较大区域面积较CMIP5减小,但不确定性极大区域面积无变化。地表净辐射的不确定性空间分布在两代CMIP间变化甚小。青藏高原、赤道太平洋、热带雨林、阿拉伯半岛和南极洲沿海依然是地球系统模式模拟辐射收支不确定性极大的关键区域。  相似文献   
97.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ies of simulated sea surface salinity (SSS) and freshwater flux (FWF)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from phases 5 and 6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CMIP5 and CMIP6). The authors focus on comparing the simulated SSS and FWF responses to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from two generations of models developed by the same group. The results show that CMIP5 and CMIP6 models can perform well in simula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he SSS and FWF responses associated with ENSO, 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ship. It is found that most CMIP6 models have improved in simulating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SSS and FWF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compared to CMIP5 models. In particular, CMIP6 models have corrected the underestimation of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of the FWF and SSS variability with ENSO in the central-western Pacific. In addition, CMIP6 models outperform CMIP5 models in simulating the FWF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tensity)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However, as a whole, CMIP6 models do not show improved skill scores for SSS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which is due to their overestimation of the intensity in some models. Large uncertainties exist in simulating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SSS among CMIP5 and CMIP6 models and some improvements with respect to physical processes are needed.摘要通过比较CMIP5和CMIP6来自同一个单位两代模式模拟, 表明CMIP5和CMIP6均能较好地模拟出热带太平洋的海表盐度 (SSS) 和淡水通量 (FWF) 对ENSO响应的分布及其响应间的关系. 与CMIP5模式相比, 大部份CMIP6模式模拟的SSS和FWF年际变化分布均呈现改进, 特别是纠正了较低的中西太平洋SSS和FWF变化的空间关系. 但是, 整体上, CMIP6模式模拟的SSS年际变化技巧没有提高, 与SSS年际变率的强度被高估有关. CMIP5和CMIP6模式模拟SSS的年际变化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在物理方面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98.
采用HNO3-HClO4-HF常压消解、HNO3-H2O2-HF高压密闭消解、HNO3-H2O2微波消解,干法灰化后残渣用HNO3-HF-HClO4溶解等四种方法对植物样品进行前处理,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植物样品中的27种元素进行定量分析,探讨了不同前处理方法对ICP-MS测定植物样品中微量元素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 HNO3-HClO4-HF常压消解使用大量试剂,污染环境,造成空白值高;在常压体系中HClO4的加入能提高样品的消解效率,但赶酸不完全,会造成复合离子对钒和砷的干扰;干法灰化过程中某些元素(硼、汞等)会损失;常压消解和高压密闭消解中加入HF能有效地提高铍、稀土、钇、钛、锑、铀等元素的回收率,但在蒸干赶HF的过程中,会造成硼和汞的损失,并且钢套的生锈会造成铬、镍空白值高。尽管没有一种方法能适用于所有元素的分析,但相比较而言,HNO3-H2O2微波消解体系操作简单,大部分元素(除铍、钛、锑、铋、稀土)能得到满意的结果,精密度(RSD)均小于10%(n=10),相对误差(RE)为-4.6%~13.6%。  相似文献   
99.
姚朝英  任兰 《岩矿测试》2012,31(6):975-979
铍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金属元素,土壤中铍的测定目前尚无国家标准方法.本文采用盐酸-硝酸-氢氟酸体系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样品中的铍,实验了钯、硝酸铝、硝酸镁、钙盐的增敏效果.结果表明,以氯化钯为基体改进剂,灰化温度和原子化温度分别提高到1100℃和2650℃,原子化峰形尖锐,背景吸收很小,提高了测定灵敏度;其他三种基体改进剂虽然也能提高测定灵敏度,但背景吸收较大.采用优化的实验条件,Fe、Mg、K、Na、Ca、Ti、Cu、Ba、Mn、Zn、Pb、Sr等共存元素对测定不产生干扰.铍的浓度在0 ~4.00 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01 μg/g,精密度(RSD,n=6)为3.5% ~6.7%,实际土壤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84.0% ~ 113.0%,土壤国家标准物质的测定值在标准值的误差范围内.本法与萃取光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质谱法相比,操作简便,分析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100.
山东金刚石碳同位素组成的二次离子质谱显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健  陈华  陆太进  丘志力  魏然  柯捷 《岩矿测试》2012,31(4):591-596
华北克拉通山东金刚石晶体生长的多阶段性及碳同位素组成已被人们关注,但很少有人对不同阶段金刚石及其内部的碳同位素组成变化进行分析。本文利用二次离子质谱(SIMS)微区分析技术对山东金刚石晶体内部不同阶段生长的δ13C进行了原位测试分析,得出山东金刚石δ13C的变化范围在-5.6‰~-2.01‰,平均值为-3.63‰,与前人对华北克拉通金刚石碳同位素组成测试值(δ13C在-14.71‰~-0.46‰,主要集中在-9‰~-4‰之间)大致相同,位于全球橄榄岩型金刚石及幔源碳同位素组成主要范围(-8‰~-2‰)内。结合金刚石生长环带阴极发光图像,认为金刚石自核心部位至边缘,在同一期生长环带内,其δ13C值呈变重趋势;在多期复杂生长环带之间,δ13C值因结晶时的地质环境不同而存在差异。δ13C值的这种变化揭示了该地区金刚石复杂的生长环境,为解析华北克拉通地幔碳循环提供了定量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