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83篇
  免费   2705篇
  国内免费   3864篇
测绘学   231篇
大气科学   1479篇
地球物理   1558篇
地质学   10558篇
海洋学   1161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930篇
自然地理   1212篇
  2024年   73篇
  2023年   307篇
  2022年   551篇
  2021年   664篇
  2020年   654篇
  2019年   828篇
  2018年   633篇
  2017年   581篇
  2016年   667篇
  2015年   691篇
  2014年   968篇
  2013年   746篇
  2012年   874篇
  2011年   847篇
  2010年   724篇
  2009年   724篇
  2008年   699篇
  2007年   716篇
  2006年   660篇
  2005年   622篇
  2004年   548篇
  2003年   473篇
  2002年   397篇
  2001年   350篇
  2000年   338篇
  1999年   296篇
  1998年   272篇
  1997年   249篇
  1996年   195篇
  1995年   175篇
  1994年   150篇
  1993年   121篇
  1992年   115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1.
采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数据仓库技术,以激光单分子海洋油气化探数据处理与评价作为数据仓库主题,实现了激光单分子海洋油气化探数据的可视化处理。将可视化处理分为4个步骤:数据预处理、异常背景分析、异常分析、异常综合评价;使用MAPX、DELPHI等软件研制开发了相应的可视化软件模块。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某测区实测的甲苯化探数据的处理,验证了所开发技术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2.
泉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矿物碎屑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泉州湾1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矿物碎屑定量分析.通过矿物分析,发现泉州湾不同站位的轻、重矿物组分、含量和表征存在差异.根据矿物的分布和组合特征.将耒州湾划分为4个组合区,不同组合区所处沉积环境是不同的.分析表明,研完区表层沉积物的碎屑矿物具有明显的亲陆性,物质来源主要为河流输砂和沿湾海岸侵蚀来砂,且其分布受物源、水动力条件和矿物物理性质等因素所控制。  相似文献   
93.
台湾岛及其邻域地层和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碰撞造山带作为世界上最年青的造山带之一,具有其独特的地质环境。它位于菲律宾海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汇处,东北面为东北-近东西走向的琉球沟-弧-盆系,东侧为西北向运动的菲律宾海板块,向南为近南北走向的吕宋岛弧,并与冲绳海槽和马尼拉海沟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从而造就了众多形态复杂、成因各异的区域地层和构造现象。台湾岛自东向西可划分为海岸山脉带、台东纵谷、中央山脉、西部山麓带和沿海平原带五个构造-沉积单元。以台东纵谷为界,两侧在地形地貌、地层组成、岩石性质、重力、磁力等地质地球物理特征上均表现为明显不同,分别隶属于不同的板块构造单元,西侧属于欧亚板块的中国大陆边缘,东侧的海岸山脉带则是北吕宋火山岛弧的向北延伸。  相似文献   
94.
The distribution and ge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uspended-particulate matter (SPM) in the East China Sea (ECS)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the summer period of high continental runoff to elucidate SPM sources, distribution and cross-shelf transport.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PM distribution (0.3–6.5 mg l−1) and geochemical composition (POC, Al, Si, Fe, Mn, Ca, Mg and K) in the ECS was pronounced during summer when the continental fluxes of freshwater and terrestrial materials were highest during the year.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Changjiang runoff, Kuroshio intrusion, surface production and bottom resuspension, the distribution generally showed strong gradients decreasing seaward for both biogenic and lithogenic materials.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was enriched in surface water (mean ∼18%)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and was diluted by resuspended and/or laterally-transported materials in bottom water (mean 9.4%). The abundance of lithogenic elements (Al, Si, Fe, Mn) increased toward the bottom, and the distribution correlations were highly significant. Particulate CaCO3 distribution provided evidence that the SPM of the bottom water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 was likely mixed with sediments originally derived from Huanghe. A distinct benthic nepheloid layer (BNL) was present in all seaward transects of the ECS shelf. Sediment resuspension may be caused by tidal fluctuation and other forcing and be regarded as the principal agent in the formation of BNL. This BNL was likely responsible for the transport of biogenic and lithogenic particles across or along the ECS shelf. Total inventories of SPM, POC and PN are 46, 2.8 and 0.4 Tg, respectively, measured over the total area of 0.45 × 106 km2 of the ECS shelf. Their mean residence times are about 27, 13 and 11 days, respectively. The inventory of SPM in the water column was higher in the northernmost and southernmost transects and lower in the middle transects, reflecting the influences of terrestrial inputs from Changjiang and/or resuspended materials from Huanghe deposits in the north and perhaps from Minjiang and/or Taiwan’s rivers in the south. The distribution and transport patterns of SPM and geochemical elements strongly indicate that continental sources and cross-shelf transport modulate ECS particulate matter in summer.  相似文献   
95.
本文根据1983—1984年,1987—1988年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调查资料,着重讨论了该海域夏季溶解氧分布特征及其与上升流、生物活动的关系。该上升流区温度、盐度、溶解氧含量及其饱和度的特征值分别为24.4℃,34.3,4.49mlO_2/L和93%。溶解氧含量及其饱和度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盐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6.
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水环境空间变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琳  聂红涛  陶建华 《海洋学报》2007,29(6):134-140
由于海岸带的地理条件和海洋动力特性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开发活动对海岸带的影响,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系统在空间分布上有很大的变异性.基于现场实测资料,建立系统的空间变异分析模型,对海岸带生态环境空间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可以充分了解不同区域的污染特征和变化趋势.应用所构建的空间变异分析模型对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的水环境特性进行分析,结合对应年份的入海流量及其变化,分析了天津渤海湾海岸带污染的主因子和区域水环境的分布特征,结果可以对海洋功能区的划分和水环境综合评价结果进行验证和补充.  相似文献   
97.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探测技术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是未来的新型能源,地球化学探测与分析技术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研究和开发中发挥巨大作用。简要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探测方法及相关的分析测试技术,包括海底沉积物、海水、海面低层大气中烃类气体(主要为甲烷)、孔隙水中阴阳离子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异常等。并对发展天然气水舍物地球化学探测与分析新技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8.
辽东半岛南部地区滨海黄土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李雪铭 《海洋科学》2001,25(1):32-35
分布在孙东半岛南端滨海地区的黄民庙岛群岛、胶辽半岛黄土一起构成了我国大陆黄土分布的最东界。通过对滨海马兰黄土粒度分布的因子对应分析、拟合度计算,结合滨海黄土的孢粉分析资料,初步认为:滨海黄土是风成的,是来自西北内陆的粉砂与冰期低海面海底砂混合堆积的产物,对应的样品因子载荷值及拟合度值计算表明,粒度分布中>4φ粒级的细粒部分主要来自西北内陆,<4φ粒级源于渤海湾西部。  相似文献   
99.
从2001年春、秋季于热带太平洋区采集到的深海样品中共分离到110株微生物,从中挑取31株进行形态特征和对环境理化因子适应特征的研究,同时利用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进行菌种鉴定和碳源代谢分析.结果表明:31株微生物中2株为酵母,21株为革兰氏阳性细菌,8株为革兰氏阴性细菌,来自底质的细菌菌株阳性菌占优势,而海水、蓝藻中阴性菌居多;温度、盐度、pH适应性试验表明,严格意义上的狭适性微生物不到总数的1/3,而具有较宽生态幅的广适性微生物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另一方面,耐冷菌、中度嗜盐菌和抗碱菌在这些微生物中的比例很高,同时,来自蓝藻的菌株大多数在4℃下不生长,而来自上覆水和底质的菌株可在4℃生长,这些都体现了微生物对生存环境的响应.31株微生物经Biolog鉴定12株得出鉴定结果.15株革兰氏阳性细菌对95种碳源的利用能力分析表明,不同菌株可利用碳源的数目从3种到46种不等,差异很大,体现了深海微生物营养类型的极大多样性;同时,发现有8种碳源可被一半以上的受试菌株所利用,这些碳源均是微生物各类代谢途径中的重要中间代谢物.  相似文献   
100.
根据 1 998年 1 0月和 1 999年 5月的调查资料 ,阐述了钦州湾内湾水环境特征及 N/P的变化 ,以 DIN、DIP、COD和 Chl- a为富营养化指标 ,用营养状态质量指数 (NQI )分析探讨了该湾的营养状态 ,并从富营养角度讨论了该湾的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