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0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92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岫岩软玉 (透闪石玉) 的矿物岩石学特征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系统叙述了辽宁岫岩软玉(透闪石玉)的产出类型、颜色分类、矿物组成、化学成分、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结构和构造类型及物理性质,综合分析了成矿物质的来源和成矿过程.  相似文献   
52.
江苏省溧阳梅岭玉(软玉)的宝石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江苏省溧阳市南部小梅岭地区的梅岭玉(软玉)产于花岗岩和大理岩的外接触带中.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分析、X射线粉晶衍射物相分析、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和物理性质测定表明梅岭玉的主要矿物组成为透闪石,含有少量磁铁矿和粘土矿物,具纤维状变晶结构;梅岭玉中透闪石的主要化学组分为SiO2、MgO、CaO,次要组分Na2O、P2O5的含量明显高于和田玉中透闪石;玉石的颜色可分为白色、青白色和青色,随Fe2+含量增加颜色加深,半透明至不透明,玻璃光泽,平均密度为2.99 g/cm3,硬度5~6,折射率1.61(点测).梅岭玉的特殊内部结构使其块度较大、裂隙较少,具有较好的加工工艺性.  相似文献   
53.
岫岩软玉(透闪石玉)的稳定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岫岩软玉的氢、氧、硅、硫同位素分析,探讨了岫岩软玉的成矿溶液特征和硅的来源.岫岩软玉的δD值为-70‰~-76‰,δ18O值为8.1‰~13.3‰,位于变质水的区域,故其形成于变质热液中.岫岩软玉的δ30Si值为-0.2‰~0.5‰,和变质岩的δ30Si值有交叠,而和大理岩的δ30Si值范围相差较大,故岫岩软玉中的硅主要来源于变质热液,同时也有大理岩中硅质条带和燧石结核的混入.与岫岩软玉共生的黄铁矿、磁黄铁矿的δ34S值为8.2‰~18.0‰,表明成矿溶液中的硫并非来源于地幔,而是来源于变质岩,也反映了岫岩软玉的变质成因.  相似文献   
54.
江苏省溧阳县透闪石岩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江苏省溧阳县小梅岭地区透闪石岩矿床,经研究后认为其矿石主要是钙镁透闪石岩,其中部分岩石微透明,与软玉中的粗玉极相似。本文对透闪石岩的产状、用途做一简介,从矿物学、岩石学方面对透闪石岩矿床进行研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透闪石岩是典型的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55.
采集阿拉玛斯和田玉山料和喀拉喀什河(墨玉河)的和田玉样品,利用显微镜和背散射图像、电子探针等研究手段,结合以往全岩数据对和田玉的形成和致色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除透闪石以外,和田玉中还含有大量的绿帘石、透辉石、绿泥石、锆石、磷灰石、尖晶石、石榴石、重晶石、阳起石、闪锌矿、磁黄铁矿、石墨、方解石和氢氧化铁等多种副矿物; Cr、Ni含量(100×10-6)及Mg/(Mg+Fe2+)-Si投点显示这些样品均属于大理岩型软玉(和田玉)。全岩及其微区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从白玉(TFe_2O_3=0. 33%~1. 42%)、青白玉(TFe_2O_3=0. 43%~0. 96%)至青玉(TFe_2O_3=0. 77%~3. 97%),TFe_2O_3含量逐渐增加,而且所有样品的Cr和Ni含量都分别低于60×10-6和20×10-6,说明从白玉、青白玉至青玉,颜色的加深与透闪石中铁元素含量逐渐增加有关。墨玉的颜色主要与透闪石集合体中的石墨和Fe(OH)3等细脉大量出现有关。为深入研究和田玉的致色因素,同时采集了加拿大的碧玉样品进行对比,发现同样主要为透闪石组成的加拿大碧玉,除Fe外,还含有大量的Cr元素(1 400×10-6~5 100×10-6),碧玉的颜色鲜艳与透闪石C位中含有0. 01~0. 03 a. p. f. u.的Cr有关,而和田玉中Cr含量较低,在C位中几乎为0。通过野外观察和岩相学分析认为,含和田玉的镁质矽卡岩的形成经历了接触变质、接触交代变质和硫化物阶段,主要通过交代镁质大理岩、透辉石、绿帘石等矿物形成,而和田玉的主要形成机制是多期次的细粒透闪石交代粗粒透闪石。  相似文献   
56.
世界范围内代表性碧玉的矿物特征和成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由于碧玉的样品来源、测试技术单一,有关碧玉的成因及其与大理岩型软玉之间的成因差别都不明确。本文采集了我国青海、俄罗斯、加拿大、新西兰、巴基斯坦等全球代表性碧玉样品,采用显微镜观察、X射线粉晶衍射、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稳定同位素质谱等技术进行岩相学、矿物组成、微量和主量元素、氢氧同位素测试,对碧玉的成因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和澳大利亚大理岩型软玉进行对比性研究,以明确两种类型的软玉之间的成因差别。碧玉样品测试结果表明:(1)碧玉的主要组成是透闪石,次要矿物有石英、滑石、黑云母、铬铁矿、石墨、石榴石等;(2)氢氧同位素组成(δD值-69. 763‰~-29. 251‰,δ~(18)O值4. 7‰~13. 4‰)显示由明显的变质水组成;(3)全岩Fe~(2+)/(Mg+Fe~(2+))值为0. 11~0. 32,Cr含量约22. 9~3400μg/g,Ni含量为700~1800μg/g,表明了明显的幔源物质参与成矿的特征。通过对比发现,碧玉与大理岩型软玉的地球化学性质有明显不同,这种差别与两者的产出环境有关:大理岩型软玉的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受控于花岗岩和镁质大理岩,而碧玉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幔源物质组成和变质流体相关。  相似文献   
57.
王春云 《矿物学报》2008,28(2):227-230
本文基于翡翠历史概念研究的一些过往突破,通过训诂学的方法分析了<辞源>与<汉语大词典>关于翡翠玉石词汇的解释,发现了在古文记载引用和解释方面存在失误,需要修改.古代的"金翠"、"珠翠"、"翠玉"概念和东汉班固<西都赋>中的"翡翠火齐"概念都是渊源于点翠工艺,分别指黄金 翠羽、珍珠 翠羽、翠羽 美玉、翠羽 火齐宝石."翠玉"和"翡翠"都可衍生为指"翠竹",而南宋杜绾著<云林石谱>中的"于阗石"或者"于阗翡翠"指的实际是青金(lapis lazuli).因此,将清代以前的"翡翠"概念简单地解释为"碧玉"或者"绿玉"(绿色软玉)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58.
四川软玉猫眼的谱学综合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拉曼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电子探针波谱以及X射线粉晶衍射谱对四川软玉猫眼进行谱学研究。结果表明软玉猫眼主要由透闪石组成。计算所得的平均化学式为:(Ca1.96Na0.02)(Mg4.52Fe0.59Mn0.03)5.14[(Si7.92Al0.04)7.96O23]。其红外吸收频率主要出现在940 cm^-1-1105 cm^-1、650 cm^-1-760 cm^-1和450 cm^-1-510 cm^-1范围内。3600cm^-1-3800 cm^-1范围内OH基伸缩振动拉曼谱带分裂,并向低波数方向位移,主要与Mg^2+和Fe^2+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59.
对四川软玉猫眼的赋存围岩一蛇纹石化辉橄岩和橄榄岩的岩石显微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围岩的主要结构类型为网格状结构和交代假象结构。交代假象结构又可分为橄榄石假象和辉石假象两种。辉石假象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为蛇纹石交代辉石而保留辉石的晶形;另一种表现为由辉石蚀变所析出的磁铁矿经浓集而形成肋状条纹以及磁铁矿向辉石边缘迁移而形成浓缩边。研究认为:在超基性岩体蚀变过程中,首先发生橄榄石化和辉石化,生成蛇纹石。而后蛇纹石对与其接触的碳酸盐岩发生接触交代,吸收围岩中的钙而形成软玉。  相似文献   
60.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12,54(16):1932-1944
Nephrite in the Fengtien area of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Central Mountain Range, Taiwan, is associated with antigorite-serpentinite within the Yuli belt, a late Cenozoic subduction–accretionary complex related to the eastward subduc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plate forming the Luzon arc. Diopsidite and clinozoisite rock are two other metasomatic components accompanying nephrite between serpentinites and the greenschist-facies country rock (carbonaceous material-)quartz-mica schist. Detrital zircons were separated from one clinozoisite rock sample, formed through metasomatic replacement after mica-quartz schist at temperatures of 320–420°C or slightly lower, which is lower than the metamorphic temperature conditions of the Yuli belt. Most of the detrital zircons have thin zircon rims less than 15–20 μm wide. These zircon rims, considered as newly formed during metasomatism leading to nephrite/diopsidite/clinozoisite rock formation, were dated by a high lateral resolution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er (CAMECA NanoSIMS NS50). The resulting 238U/206Pb-204Pb/206Pb inverse isochron gave an age of 3.3 ± 1.7 Ma. The collision of the Eurasian continental margin with the Luzon arc has been suggested to have begun at ca. 6.5 Ma in the Taiwan area. The nephrite formation processes therefore clearly post-dated South China Sea plate subduction. The present date, substantiated by the metamorphic and metasomatic temperature information, demonstrates that the fluid–rock interaction forming Fengtien nephrite would have taken place during a Barrovian-type metamorphic overprint resulting from arc-continent collision, leading to the exhumation of the Yuli belt. This conclusion on nephrite formation with regard to regional tectonics can serve as a working model for future studies on other nephrite deposits with similar occurrences, mostly embedded within Mesozoic or older subduction-accretionary complexes. The Fengtien nephrite deposit is therefore the youngest one of its kind exposed on Earth’s surf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