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93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319篇
海洋学   59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Incorporation of 14C-depleted (old)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on/into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has been suggested as a possible mechanism to explain the low Δ14C-POC values observed in the deep ocean [Druffel, E.R.M., Williams, P.M., 1990. Identification of a deep marine source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using bomb 14C. Nature, 347, 172–174.]. A shipboard incubation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in the Sargasso Sea to test this hypothesis. Finely ground dried plankton was incubated in seawater samples from the deep Sargasso Sea, both with and without a biological poison (HgCl2). Changes in parameters such as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carbon isotopic signatures of bulk POC and its organic compound classes were examined to study the roles of sorptive processes and biotic activity on POC character. Following a 13-day incubation,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the acid-insoluble organic fraction increased. Abundances of extractable lipids and total hydrolyzable amino acids decreased for both treatments, but by a greater extent in the non-poisoned treatment. The Δ14C values of POC recovered from the non-poisoned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value of the unaltered plankton material used for the incubation, indicating incorporation of 14C-depleted carbon, most likely DOC. The old carbon was present only in the lipid and acid-insoluble fractions.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findings of old carbon dominating the same organic fractions of sinking POC from the deep Northeast Pacific [Hwang, J., Druffel, E.R.M., 2003. Lipid-like material as the source of the uncharacterized organic carbon in the ocean? Science, 299, 881–884.]. However, the Δ14C values of POC recovered from the poisoned treatment did not change as much as those from the non-poisoned treatment suggesting that biological processes were involved in the incorporation of DOC on/into POC.  相似文献   
122.
复式河道滩地植物对水流紊动结构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室内变坡水槽,精细模拟了复式河道滩地不同植物对漫滩水流的干扰作用,并借助声学多普勒测速仪(ADV)观测了不同垂线、不同测点的瞬时流速,计算了水质点三维相对紊动强度,分析了其变化特征,探讨了滩地不同种类植物对水流内部结构的影响。试验发现,滩地植物改变了复式河道水流内部结构,导致植物带内近床面处各个方向水流相对紊动强度明显减弱,横向因植物丛内阻力和流速变化引起的滩区壅水导致横比降增加,主槽相对紊动强度显著增强;植物淹没条件下水流相对紊动强度沿水深的分布明显存在转折点,此位置可以认为是滩地植物对水流影响的“第二边界”。  相似文献   
123.
近年来水环境中硝酸盐污染与抗生素污染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复合抗生素污染对反硝化过程产生的影响并不明确。本研究以水环境中检出率较高的诺氟沙星和洛美沙星为代表进行模拟实验,探究ng级的两种抗生素复合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硝氮和亚硝氮的降解情况表明,实验浓度条件下,洛美沙星、诺氟沙星单用与二者联用对水环境中的反硝化过程存在不同的抑制作用。洛美沙星单用前期轻微促进反硝化,后期表现抑制作用,而诺氟沙星单用始终表现出抑制作用;洛美沙星和诺氟沙星联用抑制作用小于诺氟沙星单用,联用表现为拮抗作用。各体系的抑制作用大小为诺氟沙星>诺氟沙星+洛美沙星>洛美沙星。该模拟试验条件虽与实际条件有所差异,但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抗生素联用表现出拮抗作用与反硝化体系内微生物数量、活性,反硝化酶活性,反硝化菌优势物种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Acinetobacter baumanniiPseudomonas sp.KY及功能基因nosZ和aac的丰度的变化有关。抗生素加入反硝化体系后会产生持续的影响,随反应时间的增加,反硝化菌逐渐适应有低浓度抗生素存在的环境,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基因数量增加,微生物的耐药性增强,反硝化菌在数量和活性、反硝化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层面均有回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4.
钻井提速用振动冲击工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甘心 《探矿工程》2021,48(2):85-93
振动冲击工具作为降本增效的有效手段之一,正在得到行业内的广泛认同和重视。本文通过详细列举轴向冲击器、扭转冲击器和复合冲击器等工具的最新研究进展,可以看出振动冲击工具通过合理利用泥浆水力能量并将其转化为冲击破岩能量,有效提高了破岩效率,改善了钻头破岩环境,降低了破岩阻力。并根据现场应用情况来看,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钻井过程中的机械钻速,缩短钻井周期。  相似文献   
125.
大口径页岩气地质调查井(川沐地2井)部署在四川盆地西南缘五指山—天宫堂构造带建全—龙华复向斜的核部,设计井深2500 m,完钻井深2406.00 m。钻探目的是主探须家河组陆相页岩气,兼探雷口坡组常规气。本文介绍了川沐地2井的钻探施工情况,针对侏罗系易垮塌的泥岩和三叠系可钻性差的砂岩,开展了高效提速复合钻进、复杂地层钻井液、下套管固井工艺等应用研究,解决了垮塌段下套管固井难题,提高了钻探效率,建成了一口可供地层含气性测试的合格井,获取了岩心等实物资料,查明了该井区的地层层序,在三叠系须家河组—雷口坡组钻遇37层油气显示,实现了钻探目的及油气发现,为页岩气地质调查评价奠定了基础,对巩固乌蒙山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6.
以俄罗斯两个铍矿开采区的环评数据为例,分析铍矿在开采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污染,提出了不同时期防治污染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7.
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全球大陆范围内,广泛分布的造山带纪录了板块汇聚的历史和碰撞造山的过程,因此,造山带的研究一直是地球科学经久不衰的重要领域。研究表明,世界上许多造山带是长期活动(300Ma)的复合造山带,活动域的宽度可超过1000km,并具有造山前的热结构,是大陆生长的最好见证。近10年来,全球造山带的研究已摆脱传统地质学和经典板块观念的束缚,面临一个新的起点,即由单一造山带向复合造山带研究转轨,由造山类型、造山作用向造山动力学研究聚焦。复合造山带长期活动的原因、大陆增生机制、造山带的流变学结构和造山热对造山作用的控制等已成为当前大陆复合造山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复合造山动力学已成为当今地球科学前沿——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中央造山带位于北中国板块与南中国板块之间,是中国大陆上一条十分醒目而又极其重要的巨型(长5000km)构造带。中央造山带是经历了大致600Ma的活动历史,泥盆纪和三叠纪的两次碰撞造山以及白垩纪以来的陆内造山过程而构筑成的典型"复合造山带"。在全球复合造山带中,中国中央巨型造山带具有结构复杂性、活动长期性和非原地型,造山过程多期性以及造山带拼贴与大陆增生方式特殊性的特点,特别是世界最大规模的中央超高压变质带及其两期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发现,揭示了中央造山带的形成还经历了板块汇聚边界洋壳/陆壳深俯冲至100km以上的地幔深处的两次壮观地质事件,使中央造山带成为全球造山带中最为精彩和不可多得的典型,与青藏高原一样,被国内外地学家们誉为当今中国地学研究的"瑰宝"。中国中央巨型复合造山带可以作为研究复合造山过程与复合造山动力学的重大地学问题的范例,重要的核心科学问题是:中国中央巨型复合造山带的早古生代和三叠纪陆块汇聚、碰撞造山过程以及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与周缘盆地互馈;两期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时空关系、形成条件和洋壳/陆壳的俯冲-深俯冲与折返动力学机制;揭示和探讨中国中央复合造山带的长期活动性,造山作用的多期性和叠置性,造山热结构以及复合造山过程;洋壳/陆壳深俯冲、复合造山与大陆增生理论的创新。此外,中央复合造山带的研究对于金属矿产资源的开拓、周缘中新生代盆地含油气资源的战略前景以及现今南北中国的气候、环境、人文、地理、生态和灾害的制约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与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128.
庞建勇  闾沛 《岩土力学》2010,31(12):3829-3834
根据大跨度空间壳体力学原理,研究聚丙烯网壳锚喷支护新技术。其技术特色是用一种在地面加工成型的特殊三维钢筋支架代替普通的二维钢筋网,大幅度提高了锚网喷结构的支撑能力,不需要使用型钢支架、锚索、围岩注浆等手段进行加固就能有效地支护高地压大变形巷道、跨采动压巷道、冲击地压巷道以及大断面硐室等。依托西山煤电集团大巷破碎段修复工程,完成了聚丙烯纤维混凝土钢筋网壳复合衬砌支护结构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复合衬砌的变形、破坏形态与发展规律。现场应用表明,在不降低支护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与重型金属支架相比,该支护形式降低了钢材用量和混凝土回弹量,且具有良好的柔性,是软岩巷道一种优良的让压支护结构,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9.
古吉黑造山带的演化与陆壳的增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当把全球性洋陆结构体制用于区域性地质构造、特别是大陆古造山带研究时 ,我们发现还存在着一种“块带结构体制”区。本文所讨论的东北亚古吉黑造山带即是其中一例。古吉黑造山带 ,在空间上指松辽平原及其以东的吉林和黑龙江二省的东部山区。在时间上是指新元古代—早、中三叠世的造山演化历史。该区从新元古代起 ,就存在着晚太古宙所形成的松嫩、佳木斯、兴凯和龙岗等地块 ,及挟持其间的陆缘活动带 ,它是由古、中元古宙变质岩花岗岩系为结晶基底所形成的过渡型陆壳 ,从而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块带结构体制区。通过阿森特兴凯期的弱造山 ,加里东期的次弱造山 ,早华力西期的次强造山和晚华力西期—早印支的强造山 ,使过渡型陆壳在造山作用的岩石圈深部动力学过程中 ,实现了壳幔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通过地幔物质的添加、陆壳物质的再循环 ,以英云闪长质深成岩垂直增生的模式 ,得到增长的同时成熟度不断提高 ,最终实现了向成熟陆壳的转化 ,并和诸地块实现了一体化 ,成为东北亚复合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过程 ,在陆壳物质成分的演化上表现尤为明显。无论是沉积物还是火山和侵入体的物质组成 ,总体上都向着富硅、富碱、特别是富钾的方向发展。作为造山带演化结束、成熟陆壳形成、复合大陆诞生的物质成分标志—  相似文献   
130.
根据复合地基的形成条件和工作特性,分析复合地基柔性垫层设备的必要性及调节作用,并利用Vesic小孔扩张理论分析计算桩体向上刺入垫层量,从而确定垫层的设置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