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0篇
  免费   529篇
  国内免费   592篇
测绘学   393篇
大气科学   575篇
地球物理   553篇
地质学   1289篇
海洋学   274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336篇
自然地理   172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68篇
  2021年   202篇
  2020年   213篇
  2019年   229篇
  2018年   170篇
  2017年   198篇
  2016年   202篇
  2015年   205篇
  2014年   228篇
  2013年   262篇
  2012年   206篇
  2011年   274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226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209篇
  2006年   204篇
  2005年   201篇
  2004年   199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由于传统二维景观格局指数未考虑地形特征对景观格局指数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地形结构对景观格局指数的影响,以重庆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ENVI5.2、ArcGIS10.5、Fragstats4.2平台,对重庆主城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Landsat影像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和三维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8年研究区...  相似文献   
992.
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时空演变遥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使用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地区1978,1987和2000年的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选取岸线指标与波段,提取岸线信息,生成1978-1987年和1987-2000年海岸土地增减时空变化分布图,建立岸线变化距离及增速衡量指标,定量分析了废黄河三角洲海岸面积变化特征,以及灌河口-中山河口、中山河口-扁担港口和扁担港口-双洋河口以南岸段的时空变化格局与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废黄河三角洲海岸的自然侵蚀速率呈减小趋势,但侵蚀作用仍在继续.侵蚀强度以废黄河口地区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弱.人工保滩护岸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然侵蚀格局.其内部各岸段分别呈现缓蚀、侵蚀和基本侵淤平衡的变化格局.  相似文献   
993.
采用室内水泥池及活饵培育配套技术进行尖吻鲈苗种阶段工厂化育苗。投放刚孵化出膜的仔鱼160万尾,经室内池8d的培育,成活率为90%;经13d的培育其规格超过1cm,成活率为56.9%;经24d的培育平均规格达2cm左右,平均成活率为50%,共育出80万尾。苗种生长快,体质健壮,成活率高。关键技术是:基础设施配套;采用不同活饵,做到适口、及时转化、足量;定期过筛分级培育;水质控制良好;注意防病。2cm以上鱼种阶段采用多种方式培育,经15~20d的饲养,规格达3~4cm,平均成活率为65%~75%。  相似文献   
994.
Recent advances in studies of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emporal-spatial variations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EAM) system and the impact of this system on severe climate disasters in China are reviewed. Previous studies have improv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tructures and the annual cycle of the EAM system and the water vapor transports in the EAM region.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EAM system i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subsystem of the Asian- Australian monsoon system, and that there exists an obvious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with a meridional tripole pattern distribution in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EAM system. Further analyses of the basic physical processes,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that influence the variability of the EAM system indicate that the EAM system may be viewed as an atmosphere-ocean-land coupled system, referred to the EAM climate system in this paper. Further,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he interaction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various components of this system can be described through the East Asia Pacific (EAP) teleconnection pattern and the teleconnection pattern of meridional upper-tropospheric wind anomalies along the westerly jet over East Asia. Such reasoning suggests that the occurrence of severe floods in the Yangtze and Hualhe River valleys and prolonged droughts in North China are linked, respectively~ to the background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EAM climate system. Besides, outstanding scientific issues related to the EAM system and its impact on climate disasters in China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95.
渤海湾地区前第三系构造样式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渤海湾盆地内黄骅坳陷等潜山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结合周缘隆起区露头区野外构造考察,对渤海湾地区前第三系主要发育的拉张构造、挤压构造、走滑构造、负反转构造、重力滑动构造等5种进行了研究,这些构造在南北向上大致以沧东断裂、北西西向上大致以张家口-蓬莱断裂和齐河-广饶断裂为界分为六个区,不同区之间的构造线走向及构造样式组合存在较大差异.渤海湾地区前第三系的这种构造样式分布格局可能是印支期华北板块与北部的西伯利亚板块、南部的扬子板块先后闭合碰撞以及燕山中、晚期滨太平洋构造域影响作用不断增强和深部岩石圈的大规模减薄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6.
近20年来湖南公路网络优化与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兵  金凤君  于良 《地理研究》2007,26(4):712-722
基于最短路径模型,以经济权重可达性和经济潜力指数为主要指标,对近20年湖南公路网络演化和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4~2004年,湖南公路网络通达性呈现以长株潭为核心的同心圈层结构,呈现"中心-外围"向外递减,到2004年等值线密度趋于平缓,显示以长株潭为强极,外围湘北(岳阳)、湘南(郴州)为次极和湘西(怀化和吉首)为弱极的空间结构;20年来,湖南省内部可达性绝对差距逐步缩小,相对差距逐步加大,经济发展潜力以长株潭为核心沿主要交通轴线呈指状递减。可达性和经济结构相关分析表明,湖南空间结构由1980年代的低级无序状态变为2004年的多核不均衡集聚扩散状态,未来需要大力优化湘西地区可达性和加快经济的发展,促进空间格局向均衡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97.
珠东区的轻中度石漠化主要由人为因素引起,强度以上石漠化则由人为因素和恶劣的自然条件共同造成;保基区的轻中度石漠化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强度以上石漠化则由自然因素造成;红果区的自然条件好于其它两个研究区,石漠化尤其是强度石漠化主要是土地利用强度大造成的,坡耕地发生中度甚至极强度石漠化。喀斯特石漠化土地的成因类型与恢复治理模式密切相关,在确定石漠化土地的治理恢复模式和治理重点时,有必要考虑石漠化土地的土地利用成因和成因的地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998.
林赛南  王雨  马海涛 《地理研究》2022,41(12):3229-3244
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未取得流入地户籍的高学历流动人口成为各地竞相引进的重要资源。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精细刻画高学历流动人口流动的空间格局,并借助嵌套Logit模型揭示其空间选择机制。结果发现:(1)中国高学历流动人口不断集聚,形成以京、沪为核心的流动网络;各城市流出的人口中高学历人才占比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中部塌陷”特征,但各城市吸引的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在南北方向上的空间分异较小;高学历流动人口流动的空间依赖性显著,呈现出城市群的雏形。(2)在机制方面,个体因素对高学历流动人口的空间选择影响更大;其普遍表现出近距离、跨级别向上流动的倾向;学历越高、户籍所在地行政等级越高、50岁以下年龄越大的人才越倾向于流入一线城市。(3)城市特征变量中,经济因素变量如工资水平、第三产业占比等和地方品质变量如公共服务、高等教育、空气质量等均对高学历流动人口的空间选择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本研究为不同城市制定人才引进政策、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和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99.
盐城海岸带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4个时相的陆地卫星遥感影像及相关资料,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对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进行了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从1988~2002年,淤泥质滩涂面积增长了13.33%;分形维数从1.0991上升到1.1166,蔓延度指数从76.4426下降到53.1142,表明研究区形状趋于规则,人为干扰程度增大,景观有破碎有上升的趋势,该边缘生境异质性在逐步增强;人类对滩涂的影响增加,逐渐成为影响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000.
以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期间,4个季节的4个航次对37°N断面的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并讨论了该断面四季生源要素的分布特征以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该断面受黄海冷水团和陆源输入的影响,东西两侧的生源要素及温盐特征明显不同。夏季断面东侧由于受到冷水团的控制,底层出现明显的低温、高盐、高营养盐和高溶解氧的特征,并且跃层明显;西侧浅水区的温盐及生源要素的变化则相对均匀。冬季由于温跃层的消失,上下水体混合均匀,故而温盐及生源要素的垂直分布趋于均匀,断面西侧由于受到陆源输入的影响营养盐的浓度明显较东侧高。春季是增温降盐,营养盐逐渐消耗,东侧温跃层逐渐形成的过程;而秋季则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