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4篇
  免费   452篇
  国内免费   1204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127篇
地球物理   249篇
地质学   2469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29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127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174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99篇
  2006年   245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西藏羌塘地区几个地质构造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提出了西藏羌塘地区的六个地质构造问题。包括冈瓦纳与欧亚大陆古特提斯界线;羌塘地区是否存在加里东期或更古老基底;羌塘地区的地层系统及其对比;狮头山、黑熊山一带蓝片岩的地球动力学意义;龙木错─双湖蛇绿岩的性质、成因及年代;羌塘盆地中三叠世以前是一个统一的盆地还是分属两大陆的边缘海盆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更加清楚、完整地认识青藏高原的地质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82.
The 1500-m-thick marine strata of the Tethys Himalaya of the Zhepure Mountain (Tingri, Tibet) comprise the Upper Albian to Eocene and represent the sedimentary development of the passive northern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Indian plate. Investigations of foraminifera have led to a detailed biozonation which is compared with the west Tethyan record. Five stratigraphic units can be distinguished: The Gamba group (Upper Albian - Lower Santonian) re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from a basin and slope to an outer-shelf environment. In the following Zhepure Shanbei formation (Lower Santonian - Middle Maastrichtian), outer-shelf deposits continue. Pebbles in the top layers point to beginning redeposition on a continental slope. Intensified redeposition continues within the Zhepure Shanpo formation (Middle Maastrichtian - Lower Paleocene). The series is capped by sandstones of the Jidula formation (Danian) deposited from a seaward prograding delta plain. The overall succession of these units represents a sea-level high at the Cenomanian/Turonian boundary followed, from the Turonian to Danian, by an overall shallowing-upward megasequence. This is followed by a final transgression — regression cycle during the Paleocene and Eocene, documented in the Zhepure Shan formation (?Upper Danian - Lutetian) and by Upper Eocene continental deposits. The section represents the narrowing and closure of the Tethys as a result of the convergence between northward-drifting India and Eurasia. The plate collision started in the Lower Maastrichtian and caused rapid changes in sedimentation patterns affected by tectonic subsidence and uplift. Stronger subsidence and deposition took place from the Middle Maastrichtian to the Lower Paleocene. The final closure of remnant Tethys in the Tingri area took place in the Lutetian.  相似文献   
83.
滇西北金沙江带蛇绿岩,蛇绿混杂岩形成环境及时代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孙晓猛  张保民 《地质论评》1997,43(2):113-120
本文对滇西北金沙江带蛇绿岩及其混杂岩的产状、规模,岩石学及岩石化学特征等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并根据大量的化石资料,将该区蛇绿岩的形成时代厘定为晚石炭世至二叠纪,蛇绿要岩的形成时代厘定为早、中三叠世,论证了本区蛇绿岩产于规模较小的洋盆环境之中,由于金沙江洋盆发育阶段较短暂,不具有隔离冈瓦纳及扬子两大古生物地理区系的作用,因此,金沙江缝合带不能构成古特提斯域的主缝合带。  相似文献   
84.
由震源机制和地震波各向异性探讨青藏高原岩石圈变形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吕庆田  许志琴 《地质论评》1997,43(4):337-346
本文据青藏高原天然地震震源参数和地震波各向异性资料,讨论了高原岩圈不同圈层的变形特性。  相似文献   
85.
冀西北麻粒岩区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事件的年代格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耿元生  刘敦一 《地质学报》1997,71(4):316-327
本文通过年代学资料和其它地质依据建立了冀西北及邻区麻粒岩地体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事件的年代格架。早期的基性火山喷发事件发生在2868—2932Ma期间,形成本区的早期地壳。在2761Ma左右发生了大规模的TTG岩浆侵位事件,在2650Ma时发生了基性岩浆侵位,使地壳加厚。在2561—2503Ma期间,花岗闪长质岩浆在本区广泛侵入,使地壳进一步加厚。2477—2461Ma期间,紫苏花岗岩以岩株形式侵入,同时发生区域麻粒岩相变质,早期地壳受到改造。大约在2300Ma时发生第二阶段的麻粒岩相变质。此后,在2144—2087Ma期间红色花岗岩侵位,形成花岗岩带。  相似文献   
86.
措勤地区在泥盆纪浅海碳酸盐台地的背景基础上,在石炭纪—早二叠世发育了一套陆源碎屑为主的海相沉积,古地理呈北部以陆棚海为主、南部发育斜坡-深海相的特征。早石炭世永珠组陆棚浅海限于北部的甲龙到阿布勒一带,其南侧至格嘎一措勤一线发育较宽的斜坡相沉积,晚石炭世时发生海侵,并随着冰期气候的盛行在边缘斜坡海环境内沉积了多套冰海砾岩,随着冰期气候的结束和海退,早二叠世昂杰组陆棚海沉积范围向南扩展到格嘎-达雄南部,陆棚海地边缘发育了生物礁或生物滩。古地理演化反映了研究区在早石炭世受南北向拉张的构造背景下形成了不同于泥盆纪碳酸盐台地的陆棚海—斜坡—深海盆地的古地理格局,晚石炭世拉张达到鼎盛,其后的早二叠世主要发育了稳定陆棚海沉积。  相似文献   
87.
在野外实地考察和追索的基础上,详细厘定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晚古生代以来火山岩的分布特点和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晚古生代以来的地层系统中,从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共有11个层位含规模不等的火山岩,它们以透镜体、薄夹层或以块状玄武岩、玄武质安山岩等形式产出于不同地层系统中;从二叠纪→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侏罗纪和白垩纪,具有由西向东、从南→北→南→北的迁移规律。这些火山活动的发现和厘定,对填补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火山岩研究的空白,了解陆下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地幔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新特提斯洋盆的形成演化都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8.
西藏羌塘角木日地区二叠纪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23,自引:24,他引:23  
1:25万玛依岗日幅区域地质调查期间,在角木日地区发现了一套保存十分完整的蛇绿岩,岩石由放射虫硅质岩、枕状玄武岩、辉长辉绿岩和变质橄榄岩组成。这套岩石是羌塘中部地区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蛇绿岩组合。  相似文献   
89.
青藏高原南羌塘基性岩墙群U-Pb和Sm-Nd同位素定年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羌塘地区是青藏高原古特提斯研究的关键地区,羌塘南部地区基性岩墙群的侵位时代与构造背景对确定古特提斯阶段联合古陆解体的具体时间和青藏高原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选择单颗粒锆石U-Pb法和全岩Sm-Nd等时线法对基性岩墙进行定年研究,获得了(312±4)Ma单颗锆石U—Pb谐合线年龄和(299±13)Ma和(314±5)Ma两个Sm-Nd全岩等时年龄。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研究认为,基性岩墙群为羌塘地块裂离作用的产物,所获得的同位素年龄代表了基性岩墙群的侵位时间,为羌塘地块裂解提供了构造事件年龄,为重塑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盆的形成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0.
柴达木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中的岛弧火山岩   总被引:45,自引:3,他引:4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北部柴北缘发育一套与超高压变质带并行的早古生代岛弧火山岩带,岛弧火山岩以玄武岩类为主,包括一些中酸性岩类,岩石以普遍遭受绿片岩相蚀变为特征,区别于该地区普遍遭受角闪岩相区域变质的元古代的基性火山岩。该早古生代的岛孤火山岩显示三组地球化学特征:①VTG-Ⅰ,岛弧拉斑玄武岩(IAT);②VTG-Ⅱ,高Al次钙碱性-碱性过渡型玄武岩;③VTG-Ⅲ,较N-MORB更亏损的拉斑玄武岩(异常MORB)。研究认为前两组火山岩是成熟岛弧两个发育阶段的特征性产物:洋壳俯冲到陆壳的初用,由俯冲洋壳和地幔楔的部分熔融形成岛弧拉斑玄武岩(IAT),随着俯冲板块的速度加快和岛弧周围地壳的加厚,则形成钙碱性玄武岩(CA)、高Al玄武岩。第三组火山岩形成于弧间盆地,由亏损的地幔楔高度部分熔融形成比N-MORB亏损的的火山岩(异常MORB)。岛弧火山岩的锆石LA-ICP-MS法U-Pb年龄为514.2±8.5 Ma,说明柴北缘在早古生代发生过洋壳向陆壳的俯冲作用。鉴于该地区代表陆-陆俯冲作用的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岩石也是形成于早古生代(494Ma),认为陆-陆俯冲作用发生在洋-陆俯冲作用之后,二者时间和空间相伴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