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3篇
  免费   200篇
  国内免费   315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65篇
地球物理   211篇
地质学   824篇
海洋学   17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65篇
自然地理   20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杨兴柱  殷程强 《热带地理》2022,42(5):813-823
在旅游发展快速驱动下,旅游地人居空间正处于多功能转型的关键阶段。多功能理论为旅游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理论与新范式,也为中国典型地域环境下旅游地人居环境建设与调控开拓了新思路。文章系统梳理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旅游地人居空间多功能的概念演变、评估体系、变化特征、驱动机制和适应性调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揭示已有研究的演进路径,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主要结论包括:1)概念内涵与评估体系层面,研究视域逐渐关注高质量人居空间的多样化需求。2)空间变化特征方面,更多的研究呈现从宏观区域整体描述、中观尺度的村镇重点分析到微观住宅内部空间深入探究的空间转变。3)驱动机制层面,研究结合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2个层面来判定驱动因子。驱动力变化呈现初期“自然资源基础决定空间功能类型”,中期“产业发展引领空间功能转型”,后期“人居环境自然舒适追求”的阶段性特征。4)适应性调控层面,研究对策主要通过协调多元主体的社会关系和优化物质空间组合实现。最后,建构了旅游地人居空间多功能研究三阶段的演进路径,提出后续研究关注的重点,包括构建更全面的多功能评估指标体系、多元主体之间多功能诉求的耦合权衡机制,以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功能转型优化策略。研究方法方面,跨学科方法的融合与创新将成为一个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992.
詹子歆  戴林琳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12):2271-2285
由于各地资源禀赋差异和各级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城市群交界地区不可避免地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矛盾和不平衡。已有研究揭示了行政边界效应在省域、城市群等不同尺度均普遍存在,且在不同阶段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程度大小不一,但多将行政边界转化为虚拟变量而非空间地理要素,不足以理解中微观尺度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论文旨在利用1985—2020年的中国年度土地覆盖数据集,以区县为单元,运用质心迁移、核密度分析和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京津冀典型城市群交界地区“通州—武清—廊坊(通武廊)地区”不透水面(ISA)的扩张机理并测度行政边界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① 不同行政区因资源禀赋和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城市用地扩张的速度和主要时期存在一定的差异;② 由于要素的高度流动,地理邻近的行政区城市扩张驱动要素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③ 在不同区域分工水平下,行政界线的边界效应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表现出一定差异性。通过“强—弱”管控提高通武廊地区各要素协调水平,减少行政边界对地方之间资源整合的负面影响,对于实现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3.
世界能源结构正面临着从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过渡的第3次转变,氢气作为易燃且燃烧时不产生污染的清洁能源,将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氢的工业生产主要通过煤、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以及电解水制取,对天然氢的勘探开发刚刚起步,仅在非洲马里开采出天然氢.但是,天然氢已在世界各地被陆续发现,据相关文献报道:天然氢可能来源于深源、水岩反...  相似文献   
994.
张鹏  袁晓玲  张青  阳珊 《安徽地质》2011,21(1):35-39
采用光、薄片观察、物相分析、电子探针和X粉晶衍射等分析手段,经过综合研究认为:安徽省青阳县高家塝钨、钼矿床矿石中主要有益元素为钨,次要为钼,其它元素皆不达综合利用含量,经选矿后有害成份可能不存在;主要含钨矿物为白钨矿,主要含钼矿物为2H1型辉钼矿;成矿温度在700~900。C间;矿石主要自然类型为夕卡岩型和角岩型;矿石中白钨矿呈自形-半自形结构,粒径多为0.1~0.5mm,辉钼矿自形片状结构,粒径多为0.1~0.15mm;矿石的主要构造类型为浸染状,次要为细脉浸染状,主要嵌布类型为间隙充填型。  相似文献   
995.
土壤硒的赋存状态与迁移转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沈燕春  周俊 《安徽地质》2011,21(3):186-191
随着硒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被广泛认识,硒在自然界赋存形态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对土壤中硒赋存状态与转化富集特征进行了归结,并据此分析了影响土壤硒赋存状态的环境因子,可为土壤硒的研究和硒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孙莉  楚之潮 《安徽地质》2006,16(2):94-100
安徽省铁帽型金、银矿床在全国发现比较早,分布广,并且有一定规律,工业利用程度高,效益好。铁帽型金、银矿广泛产于各类型原生含Au、Ag硫化矿床的氧化带,以产于石炭系层状含(Cu)硫化矿床的上部氧化次生富集带规模较大,品位富。本次积累完整的矿床地质特征资料,探索矿床分类、氧化分带,研究金、银的赋矿规律和成矿条件,总结找矿标志和评价准则。  相似文献   
997.
安徽白岭金矿金的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岭金矿位于下扬子台坳、长江褶断隆起带中段。金矿体赋存于三叠系中统铜头尖组中,矿体形态呈不规则脉状。矿石类型主要有以含金褐铁矿为主的氧化矿石和以含金黄铁矿为主的原生矿石两大类。载金矿物主要有黄铁矿、褐铁矿、石英、伊利石、黄铜矿等。通过矿相鉴定,单矿物含金分析、物相分析、多点分析、电子探针分析等,查明了金的赋存状态。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其次为银金矿。金的粒度较细,主要为中细粒显微金。金的嵌布类型有包体金、晶隙金、裂隙金。金的成色较高,平均为906.5。金主要呈矿物态存在。  相似文献   
998.
Low‐flow events can cause significant impacts to river ecosystems and water‐use sectors; as such,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ir variability and drivers. In this study, we characterise the variability and timing of annual total frequency of low‐streamflow days across a range of headwater streams within the continental United States. To quantify this, we use a metric that counts the annual number of low‐flow days below a given threshold, defined as the cumulative dry days occurrence (CDO). First, we identify three large clusters of stream gauge locations using a Partitioning Around Medoids (PAM) clustering algorithm. In terms of timing, results reveal that for most clusters, the majority of low‐streamflow days occur from the middle of summer until early fall, although several locations in Central and Western United States also experience low‐flow days in cold seasons. Further, we aim to identify the regional climate and larger scale drivers for these low‐streamflow days. Regionally, we find that precipitation deficits largely associate with low‐streamflow days in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whereas with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U.S. clusters, high temperature indicators are also linked to low‐streamflow days. In terms of larger scale, we examin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omalies, finding that extreme dry years exhibit a high degree of co‐occurrence with different patterns of warmer SST anomalies across the Pacific and Northern Atlantic Oceans. The linkages identified with regional climate and SSTs offer promise towards regional prediction of changing conditions of low‐streamflow events.  相似文献   
999.
顾康康  朱鹏祥  宁杨  汪斐 《地理科学》2019,39(8):1312-1320
空气污染是城市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影响到城市人类健康,而交通尾气排放是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绿色出行是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低碳、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城市污染等问题的一种交通理念。基于绿色出行理念的城市空气污染分区调控研究,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具有重大意义。以合肥市区为例,构建基于绿色出行理念的城市空气污染评估框架,提出公共交通、步行及自行车的3类绿色出行评价指标,运用大数据分析绿色出行方式降低空气污染物排放的潜力。结果表明:合肥市区公共交通出行呈现东西、南北2条带状分布,步行及自行车出行集中于路网密度较高的城市二环内,“一核两轴”地区的绿色出行条件较好,改善空气污染物排放的潜力较强;城市空气污染空间呈现城市一环、滨湖新区核心区2个凹地;探讨绿色出行与城市空气污染的空间关系,发现两者存在一定的空间权衡关系;最后,基于绿色出行与城市空气污染的空间分布关系,将合肥市区分为绿色出行区、优化建设区、潜力提升区、出行限制区4类区域,并对不同区域提出城市空气污染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00.
Wen‐Cheng Liu 《水文研究》2005,19(20):4039-4054
A vertical (laterally integrated) two‐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was applied to study the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salt‐water intrusion and residual circulation in the Danshuei River estuarine system. The cross‐sectional profiles measured in 2001 and 1990 respectively represent the conditions after and before channel regulation in the Keelung River. The model was re‐verified with the available hydrological data measured in 2001. Detailed model re‐verification has been conducted with water surface elevations, tidal current, and salinity distributions measured.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 is in qualitative agreement with the available field data. The model was then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 in tidal ranges, salt‐water intrusion, and residual circulation as a result of channel regulation in the Keelung River. The model simulations indicate that more tidal energy propagates into the estuarine system before channel regulation because of the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river cross‐sections. The residual circulations before channel regulation are greater than those after channel regulation and result in the limits of the salt intrusion before channel regulation being extended farther inland than those after channel regulation. This may show that channel regulation for flood control in the Keelung River did not contribute to the expansion of the mangrove areas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freshwater marshes at the Kuan‐Du wetlands. Copyright © 200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