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0篇
  免费   893篇
  国内免费   959篇
测绘学   71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326篇
地质学   4008篇
海洋学   638篇
综合类   182篇
自然地理   12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165篇
  2021年   192篇
  2020年   167篇
  2019年   219篇
  2018年   189篇
  2017年   208篇
  2016年   312篇
  2015年   209篇
  2014年   262篇
  2013年   220篇
  2012年   257篇
  2011年   209篇
  2010年   187篇
  2009年   239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223篇
  2006年   250篇
  2005年   188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73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105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分析了油页岩地层钻进中压差卡钻发生的原因,提出了预防压差卡钻的途径及处理方法,并通过工程实例来强调预防为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GF-1卫星数据对2013年11月22日青岛黄潍输油管道爆炸造成的海面溢油进行定量监测。研究首先采用2013年11月26日GF-1卫星数据对海面溢油进行提取,其统计面积为0.67 km2;其次,结合肖剑伟提出的油膜厚度单波段反演模型估算油膜厚度,最终计算得到溢油量为0.28 t;最后,对Band 1反射率与油膜厚度结果进行灰度分割,将溢油污染程度分为6级,对比发现两者分级结果较为一致。由此得出,通过反射率直接进行灰度分割可以对溢油污染进行有效的等级评定。  相似文献   
13.
The trend of previous estimates of the world's ultimate recovery of oil suggests a figure of 1650 BBO, of which 1438 BBO have been discovered and 978 BBO remain to be produced. Some large reported reserve figures are questioned. Importance is attached to the mid-point of depletion when rising production tends to give way to decline. The share of the world's supply coming from six Middle East countries is set to continue to rise from its 1986 low of 16% to as much as 50% by 2010, with the likely consequence of higher oil prices and serious political implications. The world is rapidly approaching a turning point when it has to face the consequences of an irreversible decline in oil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4.
高志刚  李程  李欢  王国松 《海洋通报》2020,39(2):272-280
近些年,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原油需求逐年增长,同时海上溢油事故发生的风险也在加剧。海上溢油会严重破坏海洋环境,危害我国经济发展,加强溢油漂移扩散预报研究能够为海上溢油应急响应提供技术支撑。因此,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研发了海上突发事件应急一体化预测预警系统。该系统基于GIS平台研发,能够在二维电子海图基础上叠加相关的海洋环境动力要素信息,模拟溢油扩散和漂移态势,同时计算剩余油量,估算溢油面积以及岸线吸附程度等。2013年11月22日,山东黄岛发生输油管道爆炸事故,造成大量原油溢入胶州湾。本文利用该系统结合高分辨率大气模型WRF的三重嵌套技术和海流模型SELFE的非结构化网格加密技术,对事故溢油漂移扩散开展了预测工作。预测结果显示,油污受胶州湾内往复流的影响极大,72 h后,胶州湾内外大部分海域都将存在油污,主要集中在黄岛沿岸海域、团岛及浮山湾附近,预测扫海面积为70.32 km2。经海事部门高分辨率卫星观测结果印证,系统模拟的溢油分布较为合理。该系统的业务化应用为相关海上溢油污染应急工作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埕岛油田海区海底地形变化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综合在胜利石油管理局埕岛油田海区多年来工程测绘与地质勘察资料 ,对埕岛油田海区地形地貌特征及其变化与发育趋势进行了论述 ,同时讨论了埕岛油田海上工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以及有关的工程防护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The Kimmeridge Clay is considered a major oil source rock for the North Sea hydrocarbon province. The formation is also developed onshore in an organic-rich mudstone facie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ossibility of onshore oil generation from the Kimmeridge Clay. Geochemically, onshore basin margin sediments contain rich, potential source horizons with mainly Type l/Type ll oil-prone kerogen, but are immature. Some deeper Cleveland Basin sediments have reached marginal maturity. Burial history reconstruction suggests significant formation palaeoburial depths in central areas of the Cleveland and Wessex Basins. Computed vitrinite isoreflectance contours show the Wealden and Isle of Wight Kimmeridge Clay to be thermally mature. Basin modelling suggests an early Palaeogene onset of oil generation in parts of the Cleveland Basin, while maximum oil generation could have been reached by the formation base in the Isle of Wight area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 Although basin subsidence ceased in the Neogene, in the Weald and Isle of Wight, where the formation is still deeply buried, oil generation probably continued for some time during uplift. Thus significant quantities of oil could have been generated. Whether or not this oil is present today however, would depend on the correct timing of suitable migration and trap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8.
大民屯凹陷地层水水文地质特征与油气聚集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大民屯凹陷前第三系潜山、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地层水化学场研究发现,本区油田水总矿化度及二价阳离子浓度偏低,地层水总矿化度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带性,水体主要为陆相成因并受地表水渗入的影响较大,变质程度高,油田水的演化与盐类的溶解有关。该区地层水的流动受断裂和沉积砂体的控制,在水头压力、浮力动力场控制下其流动样式和分布规律反映了凹陷内油气的运聚规律,可为本区自生自储、新生古储式油气藏的判别提供有利证据。  相似文献   
19.
陆相储层单砂体内的薄夹层是形成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单砂体内部薄夹层极薄、规模小、测井全部识别有一定困难,且位于层内。在油田开发初、中期作用不明显,而在高含水期、三采阶段,单砂体及其渗透率宏观分布已不能详尽揭示层内剩余油分布,层内薄夹层对注入剂驱油的影响及其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与渗透率在储层内韵律性分布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也是储层精细表征的重要内容。以往只是着重从渗透率在储层内分布的不均衡的角度来研究储层中驱油效率问题,忽略了薄夹层的对储层驱油效率的影响。以大庆油田葡萄花油层组PⅠ2小层曲流河道砂体为例,对曲流河道砂体内部薄夹层构形对驱油效率及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作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在排除开发因素差异的同井单砂体分析条件下,提出了“单砂体内部薄夹层空间构形 渗透率垂向序列 重力”三因素共同控制剩余油分布、驱油效率多段垂向序列模式。  相似文献   
20.
胶莱盆地发育演化及其油气前景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胶莱盆地区域地质特征,地球动力学背景及盆地中、新生代沉积特征分析,论述盆地的发育和演化阶段,并对胶莱盆地含油气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