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114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432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本文根据理论上灰岩中36Cl的5个来源,论述了36Cl在灰岩深度剖面上的4个分布特征,描述了36Cl的采样方法和AMS的分析技术。计算出北京石花洞地区奥陶纪(O2)灰岩的表面侵蚀速度(ε=17.40μm/a)。  相似文献   
22.
铅锌矿是湘西-黔东地区的优势矿种,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找矿潜力巨大。综合分析前人有关湘西-黔东生物礁的资料,介绍了藻灰岩的沉积特征,并结合大量实际地质资料,对藻灰岩控矿进行了论述。结果表明: 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藻类及碳酸盐泥对Pb2+、Zn2+离子的吸取,矿床成因属于沉积成岩矿床类型,兼有成岩期后矿床性质; 藻礁灰岩与不同岩性的接合部位及其附近等微地球化学障区,往往就是铅锌富矿体产出部位; 藻礁灰岩与礁间通道的薄层泥质白云质灰岩呈指状交叉接触处,也常有铅锌富矿体产出; 铅锌富矿体基本上产于清虚洞组灰岩段中,且明显受该段藻礁灰岩控制。为满足国内外对铅锌矿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深入研究区内铅锌矿的地层岩相岩石控矿因素及其富集规律,指导该地区藻灰岩中铅锌矿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3.
柏杨 《地质与勘探》2021,57(4):762-783
云南省澜沧地区位于滇西南地区,地处西南"三江"造山带南段,主体属班公湖-怒江-昌宁-孟连结合带南段,是云南省重要的铅锌银多金属矿分布区,以往在澜沧地区开展了诸多铅锌银矿调查工作,未对澜沧地区稀土矿化进行详细工作,本次通过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发现有花岗岩风化壳型、火山岩风化壳型、灰岩风化壳型三种不同的稀土矿化类型,其中花岗岩风化壳型稀土矿化具有较大的含矿层位面积,估算稀土资源量达大型;灰岩风化壳型矿化为调查区新发现类型稀土矿化,矿化与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吻合,稀土总量品位较高,含矿层位具有连续性,已开展概略调查地区估算稀土资源潜力达中型以上,具有较好的稀土矿找矿前景,今后对研究区开展详细的验证工作,特别是对灰岩风化壳型稀土矿化区开展研究,全面探索矿化层位特征、含矿性特征,有望取得新的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24.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research study of complex limestone karst engineering-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the municipality Valaská near Banská Bystrica in Slovakia.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demonstrate the impossibility of spatial identification of cave spaces using surface geophysical methods due to the specific engineering-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a thick surface layer of anthropogenic fill containing highly heterogeneous anthropogenic material. Its maximum thickness is 3 m. Another specificific condition of the study area is its location in the built-up area, due to which the applicability of geophysical methods was limited. The article contains methodological recommendations to be used in analogous geological conditions with karst structures topped with anthropogenic fill, which complicat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cave spaces. The recommended solution herein i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ave system using underground mapping of the karst and its projection onto the surface for which surface geophysical methods have been combined.  相似文献   
25.
赣西南下奥陶统樟木曲组笔石带的修正和补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笔石作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樟木曲组的笔石带进行了补充和修正。由原来的9个笔石带划分为11个笔石带,厘定了各笔石带的范围和笔石群的总体面貌,并逐带与国内外进行了对比。文内还涉及到宁国阶的顶界、上下两层下垂时笔石以及关于肿笔石与心笔石混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26.
南京梁代石刻微侵蚀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捷  陈舒泛 《地理学报》1994,49(5):418-428,T001
从地貌学角度较系统地分析了梁代石灰岩石刻表面自然毁损的微侵蚀机制,本文指出,雨水沿缝合线渗流,经多种地衣及兰藻、绿藻等生物作用而大大加强了溶蚀作用,导致石刻的崩解,并讨论此种特殊微侵蚀形态的形成机制在地貌学理论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7.
湖南晚奥陶世的沉积,由于受区域构造控制,其沉积类型计有地台型(湘西)北区);过渡型(湘中区);地槽型(湘南区)等三种。它们以江南列岛和白马山—龙山东西向构造带为分界线。五峰早期除了江华汝城隆起和江南列岛外均接受海侵,海水自北向南逐渐加深。在湘南沉积了巨厚的砂页岩复理石建造。在湘中、湘西北区沉积厚度逐渐变薄。生物群在湘南,湘中为纯笔石相,湘西北为以笔石为主有三叶虫和腕足类等构成的混合相。五峰晚期湖南境内大部分抬升为陆,仅在东安县苏水冲和桃源县九溪等地形成滞流海盆。  相似文献   
28.
钟建华 《湖南地质》1991,10(1):68-73
保和堂大冶灰岩中发育丰富的沉积构造,对之研究有助于保和堂、乃至整个湘中的大冶灰岩形成环境的探讨。其第一段岩石发育了丘状波痕、丘状交错层理及粒序层理,是风暴作用的反映;泥裂、水雹痕属于暴露环境。说明大冶灰岩沉积的早期仍属潮上或潮间碳酸盐台地相。中期海水加深,发育了水平层理、变形层理及包卷层理等,近于台地边缘斜坡相。晚期的粒序层理、虫迹等构造,反映了海水再度变浅的趋势。  相似文献   
29.
Results from long term microerosion meter (MEM) studies indicate that microenvironments are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t erosion rates. A complementary study, carried out on the same sites, examines the microscale morphology in each environment. Optical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were used to identify a range of features thought to reflect different processes. Under subaerial conditions micromorphology is dominated by biological weathering features owing to the presence of microflora. Sites permanently covered by soil or stream water have only dissolution etch features, though stream sites may exhibit microfractures. Sites with periodic exposure exhibit both dissolution and biological etch feature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more accurately reflected by allowing some microflora colonization of MEM sites rather than preventing colonization by artificial means.  相似文献   
30.
河北唐山地区中寒武统张夏组鲕粒灰岩的岩石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区张夏组鲕粒灰岩内,广泛见到细径放射鲕和较粗的同心-放射鲕.放射鲕中存在连生体,我们称之“连生鲕”.与赵震等(1984)人工合成的静水鲕对比,区内放射鲕亦系静水条件下生成;因未见长串连生体,仅呈现数鲕(2—4个)连生,表明鲕粒生成后遭到搅动水拆开.由此可以认为,本组鲕粒灰岩属间歇高能成因模式的产物。又按该类岩石显示的成岩特征,可知本区鲕粒灰岩经历过多种成岩环境,至今仍保留较为明显的大气成岩环境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