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93篇
  免费   867篇
  国内免费   1642篇
测绘学   401篇
大气科学   575篇
地球物理   551篇
地质学   4337篇
海洋学   307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465篇
自然地理   1749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231篇
  2021年   296篇
  2020年   307篇
  2019年   341篇
  2018年   252篇
  2017年   308篇
  2016年   322篇
  2015年   318篇
  2014年   388篇
  2013年   375篇
  2012年   343篇
  2011年   428篇
  2010年   337篇
  2009年   379篇
  2008年   291篇
  2007年   341篇
  2006年   324篇
  2005年   314篇
  2004年   317篇
  2003年   225篇
  2002年   221篇
  2001年   190篇
  2000年   182篇
  1999年   195篇
  1998年   170篇
  1997年   164篇
  1996年   144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121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78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1.
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风、压场资料得到1958—1997年5—10月月际场的局地型相似系数(LPAC)。多年平均LPAC表明了对流层和平流层低层印度夏季风环流的建立、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北进和南亚高压上高原的过程,这些区域LPAC值较同纬度非季风区明显偏低。在平流层中层,夏季型环流表现出纬向对称性和由高纬向低纬的传播特征。对东亚LPAC气候变率时空剖面及3个涝年LPAC异常的分析反映出环流型季节转变异常及其与东亚月降水异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92.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雪灾的环流型及水汽场分析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10  
冬、春季雪灾是青藏高原东部牧区重要的灾害性天气。本文利用历史天气图和国家气象中心T106L19全球模式的分析值格点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牧区近20年来冬,冬季降雨的天气形势和水汽场。结果表明,北脊南槽型、乌山脊型、阶梯槽型和国境槽型是造成高原东部牧区降雪的四类主要环流型;在高原东部牧区强降雪天气过程时气柱可降水量有明显增加,记要降雪区与水汽通量辐合区吻合,主要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地区。  相似文献   
93.
西藏甲马铜多金属矿床远景预测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近年研究表明,作为西藏境内少数几个大型矿床之一的甲马铜多金属矿床先后经历了燕山晚期海底喷流积积成矿作用和喜马拉雅期斑岩型成矿作用,相应形成矿区层状主矿休和斑岩型矿体。矿区地质特征、主成矿元素空间分布规律分析后认为:矿区东、西段各存在一个喷流中心,与之相关的层状矿体及深部脉状、网脉状矿体是今后找矿的重点靶区;喜马拉雅期斑岩成矿作用在区域及矿区内均有显示,具有不可忽视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94.
百色盆地那读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运用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的识别标志将百色盆地那读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A 型)、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B 型)、向上变深复变浅的对称型(C型)等三种基本结构类型,再根据可容纳空间大小和上下两个半旋回的厚度进一步划分为七个亚类型:即低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的对称型(A1型),高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A2型),低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B1型),高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B2型),完全-近完全对称型(C1型),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2型),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3型)。文中详细讨论了每个基本类型和亚类型的沉积背景、叠加样式、岩性组成和沉积动力学过程,并指出有利储集砂体在每种类型中的发育部位。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变化规律和分布模式,指出从陆地向湖盆,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类型具有从A1型!A2型!C2型!C1型!C3型!B1型!B2型的变化规律,并简述了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95.
区域水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正确的不资源开发模式对于指导合理开发利用区域水资源并最大限度降低环境生态负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松嫩盆地为例,根据研究区内的水文、水文地质条件,应用模糊集理论与方法确定出松嫩盆地各县市的水资源开发模式,并对各种开发模式做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96.
成矿系统与矿化网络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成矿系统研究体现了系统观和历史观的结合,是现代矿床学的一个发展趋势,本文简要总结了成矿系统及演化论的几个要点,即(1)按构造动力体制划分成矿系统大类;(2)我因耦合,临界转换的成矿作用机理;(3)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构成的矿化网络;(4)矿床形成-变化-保存的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矿化网络是在一个成矿系统中形成的诸类矿床和相关异常的时空分布和结构,它是成矿系统的具体内容的表达。对成矿系统的深入研究应从矿化网络入手,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1)各类矿床的发育程度;(3)各类矿床的空间关系;(3)各类矿床的时间关系;(4)各类矿床的成因联系;(5)各类矿床被改造的情况。这些都是矿床学和找矿预测研究的基础内容。  相似文献   
97.
小热泉子铜矿床成矿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小热泉子铜矿床主要产于下石岩统小热泉子组一套滨,浅海相火山-沉积组合夹不等量正常沉积组合的岩石中,矿体在较深部呈层状,似层状而在浅部呈脉状,构成立交桥式矿化格架,通过基础地质,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认为小热泉子铜锌矿床的形成过程至少经历了4期6个阶段;即喷流沉积-成岩成矿期,混合热液叠加改造期,构造改造期和表生风化期,主成矿期为热液叠加改造期。  相似文献   
98.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按基准面旋回原理,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本溪组(C2b)、太原组(P1t)、山西组(P1s)和下石盒子组(P1xs)划分为3个超长期、8个长期、19个中期和62个短期旋回层序: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各级别层序的结构类型、叠加样式和沉积演化序列;建立以长期旋回层序为年代地层框架,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的层序的地层格架;并讨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天然气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
通过对拉拉矿床物共生组合、矿物生成顺序、矿石特征的研究,发现其矿石物以磁铁矿为主,铁和铜的硫化物次之,并含有大量稀土矿物和自然金。拉拉矿床至少经历了两期成矿作用:早期为区域变质成矿作用,晚期为热液成矿作用。早期形成Fe-REE-P矿化,晚期为Cu-Mo-Au-Co-(U)矿化。根据这些特征,首次指出该矿床属于铁氧化物-铜-金-铀-稀土型矿床,而不是以往所称的块状硫化物型铜矿。  相似文献   
100.
大别山东部花岗岩类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大别山东部主要花岗岩体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稀土元素配分型式的基础上 ,探讨了花岗岩体的物质来源、成岩模式及其构造意义。研究表明 :(1)大别山东部出露的主要花岗岩类岩体的物质来源基本相同 ,且源区具有古岛弧的特征 ;(2 )各岩体的成岩模式呈现以分离结晶作用为主的特征 ;(3)花岗质岩浆上侵的构造环境与中国东部燕山期构造转折的大背景有关。伸展拉张过程造成的地幔上涌不但是花岗岩类形成的构造条件 ,也对超高压变质岩的快速折返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