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131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69篇
地质学   442篇
海洋学   46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91.
宁波洋沙山近岸海域浅部地层特征与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宁波洋沙山近岸海域进行了浅部地层探测和浅部地层特征描述、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该区地层中不良工程地质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结果表明:(1)在海底面以下约20m的剖面记录中,有3个反射界面比较清晰,地层自上而下可分为4个层组,前三层为全新世的海相沉积地层,第四层为晚更新世时期的沉积地层。(2)海底面以下地层中存在着埋藏基岩和浅层气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埋藏基岩分布区共有4处,其中3处集中分布在洋沙山沿岸,基岩顶面埋藏深度一般为8~12m,最小埋深为3~4m;另一处埋藏基岩位于平石礁以南约1900m处,其顶面埋藏深度大多超过14m,最小埋深为9m。相当一部分海域地层中含有浅层气,分布面积约占调查海区面积的25%,其东部浅层气顶面埋深一般为6~8m,而西部埋深一般达11~15m,显示出该区浅层气分布较分散,强度不大,气顶面埋得较深等特点。  相似文献   
592.
朱良峰  孙建中  张成娟 《岩土力学》2012,33(11):3243-3250
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沉积地层系统三维实体构模的原理、方法及实施过程。针对沉积地层系统的几何结构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钻孔数据的三维实体模型生成方法“钻孔-层面-实体法”。该方法首先使用二分拓扑结构将钻孔数据离散化为一系列散点,基于这些散点插值拟合出各个地层顶、底界面的初始高程,自动推算出缺失地层的地质成因;然后按照不同的地质成因,自动对缺失地层及其控制界面进行交切处理、高程调整与一致性处理;最后生成用三维块体或三棱柱体元充填的三维实体模型。通过上海城建工程中的一个应用实例验证了“钻孔-层面-实体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93.
隧道纵向整体抗震分析的近似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伟  严松宏  杨永东 《岩土力学》2012,33(7):2081-2088
根据隧道工程的特点,考虑隧道与围岩的相互作用,依据抗震动力学理论、结构-围岩相互作用理论及当量半径的思想,建立隧道结构动力平衡方程,该方程从理论上考虑了隧道的自重惯性力。从方程可以看出,经典反应变位法是该方法的特例。通过算例分析了隧道埋深、地层剪切波速、基岩剪切波输入方向、上覆地层的特征周期、弹性地基系数及围岩弹性模量对衬砌纵向应力的影响。通过算例分析可知,(1)围岩-结构相互作用对隧道抗震分析具有较大的影响,不考虑相互作用得到的结果是相对保守的;(2)隧道的自重惯性力只有在超浅埋结构中有一定的影响,随着隧道埋深的增加,自重惯性力的影响完全可以不计;(3)本方法实际上是隧道纵向抗震分析的一种工程算法,所得的结论对于深埋隧道结构的整体抗震概念分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94.
基于关键层理论的地表下沉盆地模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成  曹树刚 《岩土力学》2012,33(3):719-724
目前,开采沉陷的研究主要是现场观测和以概率积分法为代表的开采沉陷预测。这些方法仅是对地表沉陷稳定后的现象进行观测和推断,不涉及对采场上覆岩层整体移动规律的研究。因长壁式布置工作面开采煤层的深厚比较大时,采场上覆岩层在靠近地表处会形成明显的弯曲带。在假设此弯曲带是控制地表沉陷及沉陷盆地最终形态的离地表最近一层主关键层且地表的下沉量远远小于该岩层厚度的基础上,用关键层位置的判别方法找出离地表最近一层关键层的位置后,用弹性薄板理论的半逆解法选择了较适合地表沉陷盆地形状的挠度函数,用薄板理论建立了缓倾斜煤层和倾斜煤层开采地表沉陷盆地力学模型,并对该模型的适用范围和参数进行了讨论。该模型考虑了影响地表下沉的多种因素,比概率积分法更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95.
根据地层的抬升剥蚀(或沉降沉积)与古地温降低(或升高)之间的关系,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的方法和其他地质资料,精确地确定了松辽盆地新生代的不整合和依安组、大安组、泰康组等地层沉积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松辽盆地新生代存在3次抬升和3次沉降:65.50~53.49 Ma盆地降温、抬升,产生依安组和白垩系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53.49~40.31 Ma盆地升温、沉降,依安组沉积;40.31~36.18 Ma盆地降温、抬升剥蚀,产生大安组和依安组之间的不整合面;36.18~5.83 Ma盆地升温、持续沉降,大安组沉积;5.83~1.79 Ma盆地降温、抬升剥蚀,产生泰康组与大安组之间的不整合面;1.79~?Ma盆地沉降,泰康组沉积。确定了依安组是始新统早、中期的地层,起止年龄为53.49~40.31 Ma;大安组是始新统末期-中新统的地层,起止年龄为36.18~5.83 Ma;泰康组是更新统的地层,开始年龄为1.79 Ma。  相似文献   
596.
播种期对栽培甘草越冬性及根系生长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草不同播种期的试验研究表明:甘草的适宜播种期较长,4月下旬至8月初播种都能较安全地越冬,但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完全安全,越冬率达100%,6月上旬至8月初播种的甘草抗寒能力有所下降,有一部分植株在越冬时死亡,但越冬率仍在90%以上。不同播种期播种的甘草越冬后植株的地上茎和根系都能正常生长发育,而且播种期晚的甘草在根长和根粗生长特征上表现出“追长”和“追粗”效应,光合产物也有明显向根系转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597.
GPS����λˮ׼   总被引:2,自引:9,他引:2  
????????????θ?????????GPS????λ??,????????????????????????GPS???????EIGEN-CG03C????????λ?????е?????????????????????GPS????λ???????θ??????????0.5 m???????θ??????????????????????????10 cm?? ????????λ??????????????θ??????????, GPS???????????????????????????θ???????????????GPS????λ??????????????????????  相似文献   
598.
模糊聚类在地层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鹏  张在明  杨宇友  胡鹏飞 《岩土力学》2009,30(8):2348-2352
传统上,对于依据原始资料进行地层的划分与合并往往依靠工程师个人的经验与习惯。引入了模糊聚类概念,提出了一种根据基本物理力学指标进行土层归并分类的合理方法,物理意义明确,计算简捷,具有普遍意义。还提出了一种用参数的变异系数来检验模糊聚类结果的方法,使模糊聚类的结果与统计参数对应起来,从而使验证结果满足规范的规定,保证了地层归并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99.
基于地质雷达和钻孔数据的三维地层建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朱发华  贺怀建 《岩土力学》2009,30(Z1):267-270
为了结合地质雷达探测图像和钻孔数据共同用于地层的三维建模,根据反射波组的同相性和反射波形的相似性,通过与钻孔采样数据的对比,从处理后的地质雷达数据中提取出虚拟钻孔数据用于建模;基于该类数据的一般分布特点,根据曲面光顺的条件构建了网格的插值算法。采用该方法对某区域进行了三维地层建模。  相似文献   
600.
王林  杨海朋  聂庆科 《岩土力学》2009,30(Z2):485-488
介绍利用工程类比法预估建筑物沉降及其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计算方法。首先建立某区域地层的标准地层体系,然后根据建立的地层标准和标准地层划分方法将工程地层归一化为标准地层,再利用已建工程资料反演分析得到数值模拟计算参数,最后用得到的计算参数预估拟建工程沉降。以两个工程模拟计算结果和实际观测结果对照,说明这种模拟计算方法预估建筑工程沉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