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97篇
海洋学   41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Imd免疫信号通路在无脊椎动物抗革兰氏阴性菌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已知中国明对虾Imd通路下游核转录因子Relish基因全长的情况下,利用同源克隆方法获得了Imd通路上游基因Imd的cDNA序列,命名为FcImd,该基因全长783bp,5’非编码区45bp,3’非编码区255bp,开放阅读框483bp,编码160个氨基酸,包括一个位于C端的死亡结构域。同源性分析表明,FcImd基因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甲壳动物的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与凡纳滨对虾和日本囊对虾的同源性分别为99%和88%。于鳗弧菌感染后的1,3,6,12,24,48,96,144h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累积死亡率,并分别取血淋巴用于检测中国明对虾Imd及Relish基因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鳗弧菌感染后,实验组Imd和Relish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Imd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Relish表达量在1h时达到最高,然后呈逐渐降低趋势。中国明对虾感染鳗弧菌后Imd和Relish基因呈不同步上调表达,说明Imd和Relish基因的表达与弧菌刺激密切相关,提示Imd和Relish基因参与了对虾抗菌反应的Imd信号转导通路。  相似文献   
102.
为探讨迟缓爱德华菌(Edwarsiellatarda)入侵途径,建立感染模型,作者通过电转化法构建GFP标记的迟缓爱德华菌EtMc1512(质粒PMDpp-EGFP),实验设立浸泡组、腹腔注射组和肌肉注射组,感染后采集各组实验诸氏鲻虾虎鱼(Mugilogobius chulae)血液、鳃、肝脏、肠、肌肉,培养法统计分析各组织中的荧光细菌数;浸泡组取样时间为0、2、4、6、8、12、24 h,腹腔注射组和肌肉注射组取样时间为6、12、24、48、72、96h。结果显示,构建的EtMc1512-GFP具有较强荧光,GFP标记前后菌株毒力基因(citC、mukF、esrB、katB、fimA、gadB)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浸泡感染后实验鱼各组织内的荧光菌随时间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最高菌量出现在肠道(2.51×106CFU/g),其次为鳃(4.19×104CFU/g)、血液(1.65×104CFU/g),肠道荧光菌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腹腔注射感染后肝脏(4.55×106CFU/g)和血液(4.65×106CFU/g)菌量最高;肌肉注射感染后肌肉在48h首先检出荧光菌,血液(2.93×104 CFU/g)菌量最高。结果表明,肠道、肝脏和肌肉分别是迟缓爱德华菌浸泡感染、腹腔注射感染和肌肉注射感染诸氏鲻虾虎鱼的主要组织器官,在自然条件下迟缓爱德华菌经口感染诸氏鲻虾虎鱼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03.
硅藻岩藻黄素特性与其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吉槺  汪辉  刘天中 《海洋科学》2019,43(12):130-138
岩藻黄素的化学结构包含丙二烯键、环氧基、以及共轭羰基和羟基,是一类珍稀类胡萝卜素。岩藻黄素能够和叶绿素a/c某些蛋白形成FCP复合物,存在于许多海洋藻类细胞的光合系统内,在光捕获和光传递方面起重要作用。此外,岩藻黄素在抗肥胖、抗炎、抗癌和抗氧化等方面的生理活性已经被证实。硅藻细胞是岩藻黄素的理想来源,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是硅藻的模式藻种。本文对三角褐指藻来源岩藻黄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主要包括岩藻黄素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生物合成途径以及合成中的关键酶,影响其生物合成的环境条件等,并对其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4.
渤中坳陷东营组沉积期以来快速沉降和强烈断裂活动的地质背景导致其呈现出不同于渤海湾盆地其他地区的油气成藏特征.凹陷周缘凸起带成为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输导体系的分布与演化控制了油气运移和成藏.在阐明渤中坳陷大型油气系统烃源岩和油气分布规律的基础上, 综合利用多种资料分析了各类潜在输导通道的发育特征及其空间配置, 识别出断裂主导型、砂体主导型和不整合主导型3类控藏输导体系.凸起边缘继承性的长期断层充当了垂向流体释放和油气运移的主输导通道, 控制了凸起带上新近系储集层中的油气聚集.特别是在构造活跃期, 开启的长期断层成为油气快速垂向运移的首选通道.古近系沙河街组和东营组的连通性砂体与活跃烃源岩直接接触, 不仅是早期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场所, 也是晚期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始发站.因此, 它们不仅控制了古近系圈闭的油气聚集, 同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控制了凸起带新近系圈闭的油气供给.不整合T8是中生代末区域构造变革的产物, 其渗透性因风化作用而得以提高, 充当了深部侧向油气运移的输导通道, 控制了潜山储集层中的油气成藏.3类输导体系对油气成藏的时间、部位、速率和规模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断裂主导型输导体系的控制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5.
对目前藻类逆境胁迫下信号传导途径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1)钙信号系统,藻类通过细胞内Ca2+的变化产生钙信号,Ca2+与钙调素等钙信号受体结合,进而影响钙调素结合蛋白等靶蛋白的活性,从而调控基因表达和生理反应;(2)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磷脂酰肌醇在磷脂酶的作用下,水解产生第二信使IP3与DAG,它们可以进一步激活离子通道或蛋白激酶,调节藻类的各种生理反应过程;(3)蛋白质的可逆磷酸化,通过藻类中蛋白质的磷酸化和脱磷酸化,传递信号,并使信号级联放大;(4)蓝藻的二元信号传导系统,蓝藻既具有类似细菌的二元传导系统,又具有真核生物的Ser/Thr或Tyr蛋白质激酶来行使信号传导功能;(5)NO,cAMP等其他信号分子也参与藻类的信号传导途径。  相似文献   
106.
库车拗陷依奇克里克构造带油气输导体系特征及输导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成藏期输导体系的演化模式及有效性验证是库车拗陷依奇克里克构造带油气成藏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断裂活动期和断层性质、砂体连通性和物性、不整合面上下地层接触及岩性配置关系,研究输导体系组合及演化特征;综合运用QGF、QGF-E及甾烷C29ββ/(αα+ββ)、三环萜烷/17(α)-藿烷等地球化学参数识别油气运移通道和运移方向,验证输导体系的有效性.在输导体系组合及演化特征和有效性验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研究区的输导模式.结果表明:成藏早期位于研究区南部依南地区的主要输导体系类型为不整合面-输导层输导体系,成藏晚期输导体系以输导层输导为主、盐下油源断层及不整合面输导为辅;北部依深地区在成藏早期主要输导体系为盐下油源断裂-不整合面-输导层输导体系,成藏晚期输导体系为穿盐断层,油气先沿断层向上部层系调整,后沿通天断层断至地表散失.不同地区、不同成藏期的输导体的差异形成现今北部贫化而南部富集的油气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07.
石油二次运移优势路径形成过程实验及机理分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填装玻璃微珠的玻璃管模型,观察静水条件下油在饱含水孔隙介质中靠浮力形成优势运移路径,以及随后沿已形成的路径运移的过程。实验发现,运移的形成过程、路径的形态以及油在已形成的路径内的运移均表现出强烈的非均一性;前缘跳跃、分段运移等现象揭示了运移过程的复杂性。运移路径一旦形成,直到运移结束,其形态和空间展布特征基本一致;再次注入的油仍基本沿原来的路径运移。连续油柱的浮力及该连续油柱所接触到的孔道的毛细管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决定了油气非均匀运移路径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08.
Continuous observations of mass concentration and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aerosol particles (PM2.5) were conducted at Tongyu, a semi-arid site in Northeast China in the spring of 2006. The average mass concentration of PM2.5 at Tongyu station was 260.9±274.4 μg m^-3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 Nine dust events were monitored with a mean concentration of 528.0±302.7 μgm^-3. The PM2.5 level during non- dust storm (NDS) period was 111.65±63.37 μg m^-3. High mass concentration shows that fine-size particles pollution was very serious in the semi-arid area in Northeast China. The enrichment factor values for crust elements during the dust storm (DS) period are close to those in the NDS period, while the enrichment factor values for pollution elements during the NDS period a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DS period, showing these elements were from anthropogenic sources. The ratios of dust elements to Fe were relative constant during the DS period. The Ca/Fe ratio in dust aerosols at Tongyu is remarkably different from that observed in other source regions and downwind regions. Meteorolog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dust events at Tongyu are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dry, low pressure and high wind speed weather conditions. Air mass back-trajectory analysis identified three kinds of general pathway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aerosol particle transport to Tongyu, and the northwest direction pathway was the main transport route.  相似文献   
109.
济阳坳陷新生界岩性油气藏特征及油气富集条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济阳坳陷是一个富含油气的新生代断陷一坳陷盆地,不同区带上岩性油气藏的富集需要同时具备3个基本条件.1)丰富的油源是油气富集的物质条件,济阳坳陷发育多套有效烃源岩,其层系厚度大,分布面积广,资源规模大,与储集砂体之间具有利接触关系.2)优质的砂岩体岩性圈闭是油气富集的聚集条件,应具有圈闭规模大、发育有利的储集相类型和良好储集层的特点.圈闭规模大表现为大规模砂岩体岩性圈闭或数量众多的小型岩性圈闭叠合连片,有利的储集相主要集中在少数3种类型即(扇)三角洲相、浊积扇相和河流相,其中各类储集相的扇中亚相最有利于油气聚集,良好的储集层表现为具有好的砂体类型,并与次生孔隙带形成匹配.3)汇流通道的存在是油气富集的输导条件,充足的油气通过断层汇流通道和孔隙(裂隙)汇流通道运移,在砂岩体圈闭聚集成藏并形成油气富集.因此,济阳坳陷岩性油气藏表现出"主元富集"的特征,即上述的3个基本条件控制了油气在部分次级单元的少数区带发生富集.  相似文献   
110.
基于对我国53个大.中型气田生储盖组合类型及天然气运移输导类型的研究,认为生储盖组合类型决定了断裂是我国大一中型气田天然气运移的主要输导通道.通过这53个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与其输导通道之间关系的剖析,发现被断裂输导的大一中型气田主要为高效和中效聚集的气田.这主要是由于断裂本身具有较强的输导能力,同时其输导时期与源岩大量排气期匹配关系好.利用断裂输导天然气的输导能力综合评价参数对我国44个大-中型气田断裂输导天然气能力进行了研究,提出我国要形成高效和中效聚集的大-中型气田的条件是:断裂输导天然气速度一般应大于0.47×10-12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