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6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60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71.
甘肃阳山金矿带属于类卡林型金矿床,金资源量是达到318t,矿区花岗岩脉较为发育,与金矿化关系密切,重要的找矿标志之一。通过花岗岩的系统取样和主微量、稀土元素的分析结果,分析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原斜长花岗斑岩,称为花岗岩较为准确,归类为I型花岗岩和S型花岗岩,为活动大陆边缘的产物及同碰撞和碰撞后形成花岗岩的特点。矿带花岗岩成矿潜力大,可以加强矿区多金属综合利用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2.
大兴安岭东北部秀山林场一带的早白垩世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体由喷发旋回期的流纹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粗面英安岩、粗安岩和浅成侵入期的二长花岗斑岩-晶洞正长花岗岩-文象碱长正长花岗岩构成。晚期侵入岩体充填于火山喷发形成的塌陷破火山口中央, 岩石具文象结构、晶洞构造等特征, 未见碱性暗色矿物。流纹岩(118.20 ±1.90 Ma) 与侵入岩形成时代(116.86~118.3 Ma) 相近。杂岩体岩石大多数属碱性系列, 具高硅、富碱、铝、Ga和高场强元素(HFSE) 的特征, 各岩石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曲线形态基本一致, 均出现Sr、Ba谷, 稀土配分曲线也相似, 呈轻稀土富集的不对称右倾“海鸥”型, δEu 中等亏损。流纹岩与石英正长岩的86 Sr /87 Sr 初始值( 0.708 734 ~ 0.711 488) 、143Nd /144Nd初始值(0.512 485~0.512 503) 相近。杂岩体具时、空、源的一致性, 为铝质A1型火山-侵入杂岩体, 形成于岩石圈伸展机制下的非造山板内拉张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73.
山东韩旺新太古代条带状铁矿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山东韩旺条带状铁矿是一个新太古代大型鞍山式铁矿床, 本文主要对韩旺条带状铁矿进行了岩石学和岩石化学方面的研究, 并与国内外该类型矿床进行对比。岩石学研究结果认为其经受了绿片岩相至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 磁铁矿部分受到变质重结晶, 但局部仍保存有化学沉积的特征。在TFe-(CaO+MgO)-SiO2图解中, 其分布与五台山条带状铁矿和世界条带状铁矿分布区一致。韩旺铁矿稀土元素含量较低, 具有太古宙海洋沉积的特征, 在PAAS(太古宙后平均澳大利亚沉积岩)标准化的稀土配分曲线中显示轻稀土的相对亏损和重稀土的相对富集, 具有较强的Eu的正异常和明显的Y的正异常, 无明显的Ce异常, 这一特征与我国鞍山弓长岭和五台山及世界许多地区的太古宙BIF特征一致。微量元素中Ti、V、Co、Ni、Mn、Sr、Ba等元素的含量都较低, 在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微量元素配分曲线中具U、Ta、La、Ce、P正异常, K、Nb、Sr、Hf、Zr负异常。文章中也对韩旺条带状铁矿中Sr/Ba、Ti/V等元素的比值与其他地区进行了对比。综合研究结果认为韩旺条带状铁矿具有与火山热液伴生的铁质, 形成于海洋化学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74.
对湘东北井冲钴铜矿区连云山细粒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分析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149. 4±1. 1Ma。岩石属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钙碱性系列,富集Th、U、Pb等元素,亏损Nb、Ta、Zr、Ti等元素,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为右倾型,Eu表现为强烈到弱亏损。岩石中燕山期锆石176Hf/177Hf值为0. 282 314~0. 282 461,εHf(t)值为-13. 0~-7. 8,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在2 018~1 690 Ma之间。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岩石来源于下地壳岩石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75.
张鹏  张爱民 《现代地质》1997,11(2):244-252
晚侏罗世金刚台组火山岩分布在北淮阳中生代火山岩带的中部,主要岩石类型为火山碎屑岩类。据岩石化学成分,金刚台组火山岩可划分为安山质、英安质、粗面英安质和流纹质几种类型,并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其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显示岩浆起源于下地壳,并经历了正常的分离结晶作用,有轻微的混染,岩浆开始结晶温度为936~1122℃,压力约为024GPa。据岩石地球化学方法判别,其构造环境具有类似于火山弧的特点,结合区域构造动力学背景分析,其形成可能与大别山造山带后期的陆内俯冲而引起的陆壳增厚有关  相似文献   
76.
乔治王岛北海岸的第三纪火山岩包括菲尔德斯半岛组(FPG)熔岩、Admiralty湾组(ABG)岩颈和Wegger峰组(WPG)侵入岩。大多数中基性熔岩为斑状结构,斜长石和普通辉石是岩石中最主要的斑晶相。安山岩中尚含有少量斜方辉石,英安岩质熔岩则为细晶质结构。岩颈相岩石的物质组成与熔岩相似,但斑晶含量往往较少。岩石化学成分表明,所有岩石均富铝,为亚碱性火山岩,属于钙碱性岩石系列。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轻稀土元素略为富集,稀土元素总含量落在钙碱性岩石的含量范围之内并基本随硅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岩石具有很低的87Sr/86Sr比值(0.7034左右)和较高的143Nd/144Nd比值(0.51278-0.51288),εNd平均值在+6左右。87Sr/86Sr比值与Si、K、Rb、1/Sr等元素呈水平线性关系。在Ce/Yb-Ce和Th/Ta-Th图解上所有岩石的投影点分布趋势相同,趋势线的斜率>0。上述特征表明,乔治王岛北海岸第三纪火山岩均由上地幔物质直接生成而未受壳源物质的混染。推测在古太平洋板块向南极板块下俯冲的过程中,上地幔发生的不同程度部分熔融所生成的玄武岩岩浆从深部岩浆囊沿构造薄弱带穿过地壳直接喷出形成  相似文献   
77.
赣东北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岩石学及岩石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石学及岩石化学特征表明,赣东北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及次火山岩主要有:玄武岩、伊丁石化橄榄玄武岩、橄榄玄武粗安岩、粗面玄武岩、安粗岩、粗面英安岩、粗面岩、流纹岩、凝灰岩及花岗斑岩等,可划分为高钾钙碱性、橄榄安粗岩和碱性玄武岩3个系列。高钾钙碱性系列富Si、K,贫Mg、Fe、Ca、Al;橄榄安粗岩系列和碱性玄武岩系列富碱,尤其富K,富Al、Ti,贫Si。相比之下,橄榄安粗岩系列比碱性玄武岩系列更富K、Al、Ti、Si。本区复杂的火山岩很可能是晚中生代时期古太平洋巨大板块中Faralong、Izanagi、Kula等板块相对亚洲大陆走滑和斜向俯冲及在大陆内产生的NE-NNE向平移剪切-伸展拉张的结果。  相似文献   
78.
南苏鲁造山带的超高压变质岩及岩石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南苏鲁造山带核部,古老的表壳岩和花岗质侵人岩经历了三叠纪的超高压变质作用,在超高压变质岩石抬升过程中经历了强烈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改造。据岩相学和岩石化学研究,可以区分出六大类典型超高压变质岩:榴辉岩、石榴石橄榄岩、石英硬玉岩、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片岩、硬玉石英岩和石榴石绿辉石文石岩。这些岩石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产物分别是斜长角闪岩、蛇纹岩、长英质片麻岩、长石石英云母片岩、石英岩和大理岩。地球化学研究揭示,榴辉岩的原岩很可能是形成在大陆内部构造环境的拉斑玄武岩,而石榴石橄榄岩可能是起源于亏损的残余地幔。石英硬玉岩原岩包括正变质的花岗岩和奥长花岗岩、副变质的酸性火山碎屑岩和长石石英砂岩。大面积分布的古老花岗岩很可能是形成在大陆或大陆边缘环境。长石石英云母片岩、石英岩和大理岩的原岩为沉积岩,与副变质的长英质片麻岩和基性火山岩—起构成了古老的表壳岩组合。双峰式的酸性和基性火山岩组合的存在也证明部分表壳岩是形成在大陆环境。因此,可以推测南苏鲁造山带核部的超高压变质岩原岩为形成在大陆板内环境的沉积岩—酸性和基性火山岩—花岗岩和奥长花岗岩建造。  相似文献   
79.
运用GIS技术研制石化管线管理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曾文  乔炜 《地球科学》2002,27(3):353-356
石化企业中运输各类原料和产品的管道种类繁多、空间关系复杂、安全管理要求高,因而需要应用GIS技术对石化管线实施信息化管理,于是研制了一个专门用于大型石化企业的管线管理系统。该系统在MAPGIS上开发,运用层次化的数据模型,包括图库管理、管网输入编辑、管网维护、WEB发布、辅助设计等多个子系统,采用了三维空间数据分析、虚拟现实、基于ASP和组件的管线信息WEB发布、断面图自动实时生成等新技术。该系统已在上海石化安装运行,并被证明稳定可靠。同时还介绍了系统的数据模型和总体结构、关键技术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0.
Abstract. Kuroko deposits are a representative volcanic‐hosted massive sulfide deposit and the Hokuroku district is economically the most important Kuroko containing province in Japan. There are two cycles of the bimodal volcanic sequence in the Hokuroku district. The pre‐ore volcanism started with basaltic activity and was followed by intensive felsic hyaloclas‐tic activity under bathyal conditions. The post‐ore sequence also began with basaltic activity intercalated with mudstone and was followed by alternating beds of pumice tuff with several lava flows and mudstone. Kuroko deposits are situated in the final period of the pre‐ore felsic volcanic sequence of the first bimodal volcanic cycle. Based on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existing age data,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felsic volcanic sequences in the pre‐and post‐Kuroko form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a pre‐ore dacite group (16–13.5 Ma), a D2 dacite group (lower unit of the post‐ore volcanic sequence, 12.7±0.6~ ll Ma) and a Dl dacite group (upper unit of the post‐ore sequence including quartz‐porphyry and granitoid, 11sim;10 Ma) in ascending order. Field and microscopic observations show that the pre‐ore dacite is characterized by aphyric to plagioclase‐phyric lava and the post‐ore dacitic rocks are characterized by quartz‐plagioclase‐phyric aphanitic lava and dome. These three dacite groups are petrochemically discriminated by SiO2‐Al2O3 and CaO‐TiO2 diagrams, excluding altered specimen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normative compositions on the Q‐An‐Ab‐Or diagram suggests that the pre‐ore dacites trend on the 5 kb cotectic line (equilibrated to 10—15 km deep) and those of the post‐ore trend along the 1 kb line (a few km deep). The secular variation of the major elements indicates that the rhyolitic members genetically related to the Kuroko formation could be the most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in the pre‐ore felsic volcanism. The distribution of Nb against SiO2 content in the pre‐ and post‐ore bimodal volcanic cycles indicates that these two volcanisms could have been generated by different magmatic origins. The difference would have been caused by the tectonic conversion from a back‐arc to an island‐arc set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