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2篇
  免费   517篇
  国内免费   1570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307篇
地质学   3387篇
海洋学   206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97篇
自然地理   132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56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157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187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209篇
  2012年   216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200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The sedimentary-volcanic tuff (locally called "green-bean rock") formed during the early Middle Triassic volcanic event in Guizhou Province is characterized as being thin, stable, widespread, short in forming time and predominantly green in color. The green-bean rock is a perfect indicator for stratigraphic division. Its petrographic and geochemical features are unique, and it is composed mainly of glassy fragments and subordinately of crystal fragments and volcanic ash balls. Analysis of the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and rare-earth elements ( REE), as well as the related diagrams, permits us to believe that the green-bean rock is acidic volcanic material of the calc-alkaline series formed in the Indosinian orogenic belt on the Sino-Vietnam border, which was atmospherically transported to the tectonically stable areas and then deposited as sedimentary-volcanic rocks there. According to the age of green-bean rock, it is deduced that the boundary age of the Middle-Lower Triassic overlain by the sedimentary-volcanic tuff is about 247 Ma.  相似文献   
992.
长江三角洲(江南)地区第四纪海侵层的划分及时代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多年积累的钻孔剖面、微体生物化石、孢子花粉、古地磁和“C测年等资料综合分析研究,本区第四系有5个主要海侵层,从老到新为第V海侵层(宝山海侵)、第Ⅳ海侵层(嘉定海侵)、第Ⅲ海侵层(昆山海侵)和第Ⅱ海侵层(涌湖海侵)、第1海侵层(镇江海侵),其时代分别为早更新亚世中期(1.8-2.0Ma B.P.)、中更新亚世早期(0.78-0.45MaB.P.)、晚更新亚世早期(126~70Ka B.P.)、晚更新亚世晚期(40-20Ka B.P.)、全新世(始于10Ka B.P.)。  相似文献   
993.
柴达木盆地北缘滩间山群新厘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滩间山群是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重要的火山-沉积建造,总体为一套绿片岩相和强烈变形岩石。基于野外地质特征、古生物组合、同位素年龄、构造-热事件和火山-沉积演化等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滩间山群形成于早—晚奥陶世,同位素年龄在496~440Ma。重新厘定的滩间山群从老到新岩石地层单位有:早—中奥陶世火山-碎屑岩组;晚奥陶世沉积岩组;晚奥陶世熔岩-次火山岩组。原滩间山群c岩组(紫色砂砾岩组)变质微弱,仅达千枚岩相,与晚奥陶世熔岩-次火山岩组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其中的泥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313±1.0Ma(代表其千枚岩相的变质年龄),将其从滩间山群中剥离,归属早志留世。新的层序总体反映柴北缘早古生代经历了大陆裂谷开合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94.
张华锋  翟明国  彭澎 《地学前缘》2006,13(3):190-199
为了揭示华北克拉通桑干地区古元古代高压麻粒岩变质峰期时限,对选自该区的两个高压麻粒岩样品(DST02,XYS01)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测年。锆石样品的阴极发光图像显示为球形和无内部结构,Th/U比值变化为0.01~0.93。这些特征表明两样品的锆石应属于变质成因锆石。两样品的SHRIMP测年结果分别给出(1 792±12)Ma和(1 891±46)Ma。根据前人的年代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未变质强过铝花岗岩中获得的1 900~1 850 Ma的锆石U-Pb年龄(郭敬辉等,2002)结果来看,本区高压麻粒岩峰期变质时代不会晚于此。因此本文获得的1 850~1 800 Ma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应代表退变年龄。而(1 891±46)Ma的年龄限定了峰期高压变质年龄上限。  相似文献   
995.
甘肃北山红尖兵山钨矿床的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文章对红尖兵山钨矿云英岩中的白云母进行了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的坪年龄为(216.6±1.6)Ma(2σ),等时线年龄为(215.2±2.8)Ma,MSWD=0.47,40Ar/36Ar初始比值为333±47。等时线年龄与坪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可认为该结果近似代表了黑钨矿的形成时代,即红尖兵山的黑钨矿形成于印支期。  相似文献   
996.
文章通过对哈密镜儿泉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中白云母的40Ar/39Ar同位素定年研究,测得该矿床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其坪年龄为(243±2)Ma。这一结果显示,镜儿泉的含稀有金属伟晶岩脉是在印支期形成的,并且在形成之后没有再受到后期地质事件的影响。与阿尔泰成矿省相似,东天山在印支期也发生了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的成矿作用。这表明,东天山地区的成矿演化与阿尔泰地区具有可比性,从而为2个地区的地质找矿指出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97.
辛洪波  曲晓明 《矿床地质》2006,25(4):477-482
藏西地区措勤县日阿铜矿产于拉萨地块内,是一个与二长花岗斑岩岩株有关的矽卡岩型铜矿床。由矿体中金云母测得的40Ar/39Ar成矿年龄为(87.69±0.64)Ma,MSWD=0.42,与二长花岗斑岩的锆石U_PbSHRIMP年龄(90.1Ma)一致。同时,矿区内的辉绿玢岩脉,与二长花岗斑岩具有相近的年龄(87.2Ma)及相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套含铜的双峰式岩石组合,代表了中—晚白垩世拉萨地块内的伸展构造环境下的铜成矿事件。文章指出,造成该矿区铜矿化的双峰式岩系(二长花岗斑岩—辉绿玢岩组合)是由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南俯冲,在碰撞后伸展阶段形成的。该矿床的发现表明,西藏高原除了与板块缝合带有关的斑岩型铜矿(包括玉龙、冈底斯、班公湖—怒江3条斑岩铜矿带)外,拉萨地块内部还有一期与双峰式岩系有关的斑岩_矽卡岩型铜矿成矿事件。  相似文献   
998.
位于西藏西北部和新疆西南部中间地带的西昆仑-喀喇昆仑山地区的羊湖、昝坎和苦子干火山岩岩体是哀牢山-金沙江新生代钾质碱性岩浆岩带的西延部分,A r-A r测年结果为18 M a~12 M a,结合该地区岩体的岩石化学成分研究,表明哀牢山-金沙江新生代钾质碱性岩浆岩带的岩浆作用东早西晚,始于始新世中期(41 M a)到更新世(0.3 M a~0.07 M a),岩浆作用时间长达40 M a。这一现象与印度、欧亚两大陆碰撞时间在50 M a~45M a至今是一致的,暗示其成因与印度、欧亚两大陆碰撞有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999.
东准噶尔贝尔库都克锡矿成矿年龄测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东准噶尔地区的贝尔库都克锡矿产于晚石炭世花岗岩中,是石英脉型-云英岩型锡矿床,石英脉中白云母钾氩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为296.3 M a±2.6 M a,反映成矿的时间,并证明成矿作用确实发生在陆陆碰撞过程。云英岩中的白云母钾氩年龄只有177.9M a±2.6 M a,低于实际形成时间的年龄值,反映了成矿后研究区构造热事件的干扰。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西北干旱环境的形成时代与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北干旱环境的形成时代是我国古环境研究的重要问题。干旱环境的存在可据地层中风成沉积、风化沉积、水成沉积、古生物等信息综合确定。对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河西走廊、陕甘宁等盆地的中、新生界干旱环境沉积记录分析表明,我国西北干旱沉积及其时代可上溯到晚侏罗世初期(约160Ma以来),其间可分为三大阶段:1)晚侏罗世至古近纪(约160~24Ma),以红色干旱沉积与亚热带干旱环境为主; 2)晚第三纪(约24.0~2.5Ma),以红色干旱沉积与亚热带干旱环境向灰、黄色干旱沉积与温带干旱环境逐渐过渡为特征;3)第四纪(约2.5Ma以来),以灰、黄色干旱沉积与温带干旱环境为主。干旱环境在晚侏罗世的大范围出现主要是侏罗纪全球气温回升、北亚热带北界北推引起的。相比可见,新近纪温带干旱环境的形成主要与古特提斯海关闭、青藏高原及盆地外围山脉的隆升等构造运动引起内陆盆地干旱效应的加强有关。进而推知,我国西北在新近纪出现的温带内陆干旱环境既是盆地外围高原、山脉隆升的重要直接结果,也是亚洲季风系统的重要直接形成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