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8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206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827篇
海洋学   132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 毫秒
971.
石油对紫贻贝早期发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贻贝(Mytilus edulis L.)不同发育阶段,对海洋石油污染的敏感性差异很大。本文初步研究了20号轻柴油,对胚胎和早期面盘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污染(1.25、2.50mg·L~(-1)),对早期生长率的影响较小;中等浓度(5.00mg·L~(-1))对生长率的影响显著(P<0.05);高浓度污染(10.00mg·L~(-1)),影响极显著(P<0.01)。油污染对早期发育死亡率影响较明显,随着浓度梯度的增加,早期发育阶段死亡率也随之增加。实验过程中发现,石油污染,对紫贻贝担轮幼虫阶段,有较强的致畸效应,而对面盘幼虫阶段的致畸效应,有所下降。随着胚胎不断发育,畸形个体大量死亡,畸形率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72.
~IOX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sumer demand, oil pollutants have been one of themain marine pollutants in the coastal regal Of China. The oil-contaminated area incrsharply to 69% in 1995 and its average criterion index reached up to 2. 17 in the ChangjiangEstuary (NBEP, 1996). TO assess the influences Of the oil POllutants on the marine ~tern,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a mathematical kinetic model of the tranSport, distribution andfate in the marine ~teln, espeCially to esthate …  相似文献   
973.
渤海新构造运动对渤海东部油气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郯庐断裂带控制了渤海东部凹陷、凸起的形成、演化,也控制了烃源岩、储盖层及圈闭的展布,进而影响了渤海东部地区油气的性质。郯庐断裂带在渤东地区的强烈构造作用,使得该地区油气勘探变得很复杂,同时也使得油气性质变得更加难以进行分类。因此,准确分析该地区的构造作用方式(特别是渤海新构造的晚期运动方式)以及断裂带对该地区地层油气的影响方式,有助于准确分析郯庐断裂带在渤海湾地区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有助于今后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974.
The Cenozoic continental sedimentary basins in eastern China are rich in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Based on their paleogeographic location and fossils, these basins can be grouped into inland and near-shore basins. Before the collision of India and Eurasia about 45 million years ago, the inland basins were dominated by arid climates that were unfavorable for the substantial preservation of oil source rocks. In contrast, the contemporary near-shore basins experienced alternating arid and humid climates, probably induced by sea level changes, which produced conditions that favoured the form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oil source rocks. With the ris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Asian monsoon was initiated or significantly intensified in the Late Eocene. This, in turn, changed the arid climates in the inland basins to humid or to alternating arid and humid, providing ideal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in the inland basins. Th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ibetan uplift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gener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Cenozoic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in eastern China.This is the third paper in a series of papers published in this issue on Climatic and Tectonic Rhythms in Lake Deposits.  相似文献   
975.
对准噶尔、塔里木等盆地沉积环境的研究表明,古生代时,中国西北区为海相沉积,沉积盆地的基底是一些离散的古老结晶地块,其上海水侵漫,地块之间为大洋或窄大洋的海槽。地块之间的海槽或地块与海槽过渡的边缘带盆地是油气形成的有利地带。在海槽遭受压缩褶皱而回返的造山过程中,"地块-海槽"体系发生转化,形成中新生代"山系-盆地"的陆相沉积体系。边缘带的油气源岩系被埋藏在盆地外围的山系之下。但其中形成的部分油气已运移到盆地内的储集层中聚集,形成"外生内储"的油气藏。在这种类型的盆地中,存在陆相生油和海相生油、"内生内储"和"外生内储"的两类生油岩系和两种生储组合配置体系。这一油气形成分布的理论,已不断地被油气地球化学研究和勘探实践所证实。"地块-海槽"边缘带油气形成观点的提出,突破了以现今盆地为界限研究古生代油气形成分布规律的传统观念,增大了中国西北区可以发现的油气资源量,扩展了找油找气的新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76.
南海西部中建南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和勘探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建南盆地位于南海西部陆架—陆坡区,承接了南海北部陆坡和南沙海域构造域的地质特点,并受到南海西缘大断裂的控制,地质构造十分复杂。研究表明,中建南盆地新生代陆相、过渡相、海相各种沉积体系发育;具备有利于烃源岩发育的沼泽、泻湖、浅湖(海)—半深湖(海)、半深湖(海)—深湖(海)环境;地温梯度中—高,有利于干酪根成熟;河流、扇体、三角洲砂体和风化基岩、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全球地球动力体系联合作用控制,以及南海海底扩张运动产生的区域性应力影响,盆地演化过程具有多旋回发育的特点,导致发育多套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断裂体系和多种类型圈闭。以上各种地质要素为盆地含油气系统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储存空间。同时盆地具有明显油气显示。据国内外地震勘探资料,发现在盆地西北隆起带及盆地中部、南部等多处地方都有气显示,同时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吴必豪等在该区海底表层柱状样品中先后发现了碎块状沥青,断面新鲜,经荧光显微镜鉴定为油脂沥青,证明中建南盆地具有油气生成的潜力。因此,中建南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具备较高的油气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977.
中国海相层系油气地质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之钧  蔡立国 《地质学报》2007,81(8):1017-1024
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分布面积广,残余厚度大,油气显示多。由于我国海相碳酸盐岩的复杂性和勘探难度大的客观条件,制约了对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资源潜力的认识。陆相生油理论的建立以及陆相盆地的成功勘探,使我国的石油工业走上了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经历了几多兴奋,几多困惑,勘探实践表明,随着理论认识的升华、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发现的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田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是我国油气资源战略接替的重要领域。中国东部的陆相油气勘探理论及国外海相油气勘探理论均不能有效的指导我国海相层系的油气勘探,海相油气地质理论必须在继承陆相与国外海相油气地质理论基本要素基础上,进一步创新适用于我国海相碳酸盐岩特点的油气地质理论。  相似文献   
978.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重磁剖面异常与基底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穿越羌塘盆地的实测重磁剖面数据为基础,密切结合平面重磁异常资料,通过对重磁异常特征进行分析,采用位场转换和正反演拟合计算方法,推断了羌塘盆地的基底埋深、断裂构造及盆地样式,并对盆地的油气远景进行了探讨。认为南羌塘基底埋深浅,呈台阶状,且构造复杂,北羌塘埋深深,其间的龙木错-双湖构造带有明显的重磁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979.
顾家裕  张兴阳 《沉积学报》2003,21(1):137-141
将我国解放后油气沉积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即向国外学习和创建实践阶段 ( 1949~ 1970年 )、油气沉积理论的充实和完善阶段 ( 1970~ 1990 )和油气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地震、测井和实验、计算机新技术相结合的生产实用阶段 ( 1990年以后 )。同时论述了现阶段油气沉积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特别强调了层序地层学、测井沉积学和地球物理学全面应用于油气沉积研究中所产生的良好效果 ,它们使沉积研究在宏观和微观上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研究更全面、更精确可靠 ,并实现了沉积研究的三维可视化。  相似文献   
980.
东秦岭南部推覆带地质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东秦岭南部逆冲推覆带构造展布及基本地质特征,认为东秦岭南部经过加里东期以来陆间海槽多次启闭与陆陆碰撞、陆内俯冲等岩石圈演变过程,形成现今前陆盆地,其原型盆地具备成油气地质条件,勘探潜力大。在这一勘探领域开展逆冲、逆抡推覆体的勘探研究工作,有望实现前新生代海相地层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