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4篇
  免费   1116篇
  国内免费   2580篇
测绘学   290篇
大气科学   895篇
地球物理   1740篇
地质学   4243篇
海洋学   872篇
天文学   54篇
综合类   268篇
自然地理   518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216篇
  2021年   208篇
  2020年   289篇
  2019年   408篇
  2018年   358篇
  2017年   240篇
  2016年   360篇
  2015年   364篇
  2014年   456篇
  2013年   489篇
  2012年   467篇
  2011年   497篇
  2010年   399篇
  2009年   457篇
  2008年   435篇
  2007年   401篇
  2006年   426篇
  2005年   342篇
  2004年   326篇
  2003年   251篇
  2002年   211篇
  2001年   165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151篇
  1998年   138篇
  1997年   105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41.
基桩缺陷逐步能量恢复递推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大量正演计算,对不同桩周土条件下缺陷程度与时域速度响应波形中入射波波幅与反射波波幅的比值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拟合出桩侧土为粘土、砂土、粉土条件下桩径变化程度与波幅比之间的关系式。通过理论分析,在基桩存在多缺陷时,导出了缩颈与扩颈对下一个缺陷引起的反射波幅值的影响系数,进而,提出了逐步能量恢复递推缺陷程度的理论与方法,在时间域中,实现了基桩存在多缺陷时的低应变动测缺陷量化分析。模型桩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缺陷量化分析方法可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42.
根据某一大型油罐软基加固处理工程方案设计和优选需要,按照离心模型相似律,开展了三组模型试验,分别模拟了天然地基、土工合成材料袋装碎石垫层和既在填土层中设置袋装碎石垫层又在淤泥质粘土层设置土工合成材料排水板三种情况,以研究这一加固布置形式对减小高压缩性软土层地基上油罐罐底的差异沉降效果反应。模型油罐地基采用原型土重塑制备,现场土工合成材料袋装碎石采用柔性机织玻璃纤维细管塞装粗砂条模拟,并在不停机运转条件下模拟了多次充放水预压加载。试验结果表明,油罐软弱地基经土工合成材料袋装碎石加固后,罐底总沉降值和差异沉降值均明显小于天然地基情形下对应的沉降值,罐底畸变得到显著减小,就本文所述的土质条件、土层厚度和预压荷载强度,地基经加固处理后,油罐罐底畸变减小了近50 %。最后就土工合成材料在加固油罐地基布置形式的合理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3.
选用平板荷载试验、轻便动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三种测试手段,对潭邵公路软土地基承载力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N10与Cu的回归方程,且其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表明二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以Cu-fk关系为桥梁,推导出N10-fk的关系表达式,该公式同时考虑了埋置深度对承载力的影响。该研究为湖南地区同类地基土承载力的确定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4.
桩基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简要地介绍了桩基现场模型试验、桩基渗水力模型试验、桩基室内普通模型试验的研究成果及其模拟桩基特性的局限性,并着重分析了桩基离心模型试验的研究成果及其模拟桩基特性时的优点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5.
Rivers, chemical weathering and Earth's climate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We detail the results of recent studies describing and quantifying the large-scale chemical weathering of the main types of continental silicate rocks: granites and basalts. These studies aim at establishing chemical weathering laws for these two lithologies, describing the dependence of chemical weathering on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such as climate and mechanical erosion. As shown within this contribution, such mathematical laws are of primary importance for numerical models calculat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partial pressure of atmospheric CO2 and the Earth climate at geological timescales. The major result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 (1) weathering of continental basaltic lithologies accounts for about 30% of the total consumption of atmospheric CO2 through weathering of continental silicate rocks. This is related to their high weatherability (about eight times greater than the granite weatherability); (2) a simple weathering law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 basaltic lithologies, giving the consumption of atmospheric CO2 as a function of regional continental runoff, and mean annual regional temperature; (3) no such simple weathering law can be proposed for granitic lithologies, since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can only be identified for regions displaying high continental runoff; (4) a general law relating mechanical erosion and chemical weathering has been validated on small and large catchments. The consequences of these major advances on the climatic evolution of the Earth are discussed. Particularly, the impacts of the onset of the Deccan trapps and the Himalayan orogeny o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are reinvestigated. To cite this article: B. Dupré et al., C. R. Geoscience 335 (2003).  相似文献   
146.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Cone Penetration Tests (CPT) and estimated correlations with the results of other in-situ tests (standard penetration test, cross-hole, seismocone) and laboratory tests (classification and undrained shear strength tests). These tests cover nearly all types of penetrable soils in Greece and, together with the formulation of empirical correlations, complement and improve on previous studies due to the significant number of CPT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147.
中尺度模式中各种湿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利用PSU/NCAR的MM5对1999年6月下旬发生在江淮流域的梅雨锋暴雨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研究MM5中不同湿物理过程中对MM5模拟梅雨锋暴雨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中尺度模式MM5能一定程度再现一些观测的中尺度特征,对流参数化方案对网格格距的大小比较敏感;显式云物理方案考虑冰相后可明显改善模式对暴雨的模拟能力,尤其是采用Reisner包含霰的混合相双变参数谱方案的双重嵌套网格对降水量的模拟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8.
2002年6月9日汉中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俊辉  徐愫莲 《气象》2003,29(4):53-55
通过分析2002年6月8~9日汉中大暴雨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场的特征及其演变,表明热力、水汽条件在降水开始前24小时有一定的反映,中低层大的正涡度和高空的负涡度集中在非常狭窄的同一地区,是产生强降水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9.
广东省空气质量预报系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介绍了广东省气象系统开展空气质量预报的概况,包括使用的预报工具,其预报能力与业务运行的预报质量分析,以及进一步提高预报水平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50.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气候增暖进程的统计事实   总被引:44,自引:8,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我国年平均及四季的气温变化特征,重点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气温变化的主要差异及其增暖进程。结果表明,我国年平均气温是呈上升趋势的,但80年代以前年代际变化并不明显, 升温幅度不大。我国气候增暖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增暖加速,急剧增暖的主要原因是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经历了由偏冷向偏暖的趋势转变。我国四季气温变化趋势在80~90年代增暖的进程中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冬季增暖开始时间最早、幅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90年代我国气候增暖急剧加速,其原因除了冬季气温持续攀升作用外,春、夏、秋季气温上升, 特别是春、夏季增暖幅度的加大增暖区域的显著扩展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