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2篇
  免费   886篇
  国内免费   1770篇
测绘学   84篇
大气科学   454篇
地球物理   1257篇
地质学   3512篇
海洋学   716篇
天文学   73篇
综合类   136篇
自然地理   29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195篇
  2019年   213篇
  2018年   186篇
  2017年   188篇
  2016年   228篇
  2015年   262篇
  2014年   270篇
  2013年   293篇
  2012年   282篇
  2011年   280篇
  2010年   272篇
  2009年   367篇
  2008年   335篇
  2007年   345篇
  2006年   380篇
  2005年   295篇
  2004年   279篇
  2003年   233篇
  2002年   181篇
  2001年   187篇
  2000年   190篇
  1999年   160篇
  1998年   165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100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张辉  秦玉斌 《安徽地质》2002,12(4):293-297
本文以桥目标成本管理等现代化管理方法,系统地指出了降低灌注桩工程成本的途径.对于桥梁灌注桩以外的企业的经营活动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2.
介绍了交流变频调速CD-2B型岩心钻机研制情况,技术参数,主要特点及型式检验,生产试验等情况。  相似文献   
103.
桩土接触面单元参数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桩的抗拔特性与接触面的特性密切相关,正确选定接触面的力学参数对于分析桩的抗拔机理有重要意义。根据桩土接触面点面接触模型和库仑摩擦变形原理,在10组土-结构(钢、混凝土)剪切摩擦试验分析的基础上,对桩土接触面摩擦参数的取值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一些结论,对于桩土接触面力学参数正确取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4.
均匀土-箱基-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计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针对捱动台试验中的均匀土-箱基-结构试验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分析,计算中土体的本构模型采用等效线性模型,利用面-面接触单元考虑土体与基础交界面的状态非线性。计算表明,基础底面和土体发生滑移,基础侧面和土体之间发生了滑移和脱离,上部结构柱顶加速度反应主要由基础转动引起的摆动分量组成,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照研究,二者得出的规律基本一致,验证了采用的计算模型与分析方法的合理性,为进一步计算研究和实际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5.
A three-dimensional soil–structure–liquid interaction problem is numerically simulated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a base-isolated liquid storage tank subjected to seismic ground motion. A dynamic analysis of a liquid storage tank is carried out using a hybrid formulation, which combines the finite shell elements for structures and the boundary elements for liquid and soil. The system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the liq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part, the soil–foundation interaction part, and the base-isolation part. In the liq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part, the tank structure is modeled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s and the liquid is modeled using the internal boundary elements, which satisfy the free surface boundary condition. In the soil–foundation interaction part, the foundation is modeled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s and the half-space soil media are modeled using the external boundary elements, which satisfy the radiation condition in the infinite domain. Finally, above two parts are connected with the base-isolation system to solve the system's behavior. Numerical examples are presented to demonstrate the accuracy of the developed method, and an earthquake response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to demonstr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developed technique. The properties of a real LNG tank located in the west coast of Korea are used. The effects of the ground and the base-isolation system on the behavior of the tank are analyzed.  相似文献   
106.
用ANSYS模拟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的建模方法   总被引:37,自引:6,他引:37  
本文以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模型试验为基础,结合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体系进行有限元计算建模的一些问题作了研究,主要包括柔性土容器的模拟、土体动力本构模型的选用、土体与结构交界面上的状态非线性模型、网格划分、重力的考虑、结构中钢筋的处理以及对称性的应用等。文中给出了利用上述建模方法对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体系进行计算的一些加速度时程结果,并与试验结果相对照,吻合较好。通过计算分析,验证了简化处理方法的合理性和计算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7.
液化场地桩-土-桥梁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本文在全面归纳与总结液化场地桩-土-桥梁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及与之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基础上,直接针对我国桥梁工程中的主要震害问题,提出在我国开展液化场地桩-土-桥梁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研究的必要性,并阐述作者对液化场地桩-土-张桥梁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中若干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8.
在实际地震作用下,高层,特别是高宽比较大的高层结构中,由于倾覆力矩的作用、柱子、特别是外边柱所受轴力的变化将不可忽略。轴向变形与双轴弯曲的耦合作用,将是柱子塑性变形的显著特征。基于材料本构关系的“纤维模型”,能较精确地反映轴向变形,双轴弯曲三者之间的耦合作用。一组钢筋混凝土柱子双轴压弯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证明了“纤维模型”的有效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109.
吕建华  季劲钧 《大气科学》2002,26(1):111-126
在原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的基础上作了改进,包括对值被生理过程,如(1)光合作用:(2)呼吸;(3)分配和(4)物候等新的描述方法。对青藏高原上30个站点进行模拟计算,给出了高压上地表辐射及水热物理通量以及地表拖曳系数和地面反照率的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净辐射和感热通量由东南和西北增加,高原西北部地表反照率较高,东南部地表反照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0.
吕建华  季劲钧 《大气科学》2002,26(2):255-262
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对青藏高原上30个站点进行模拟计算,给出了青藏高原上植被叶面积指数和净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高原上叶面积指数、净初级生产力由东南向西北减少,模拟和观测的分布相一致。分析指出,青藏高原净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决定于水热条件的共同作用,降水充沛、温度适宜的青藏高原东南部净初级生产力较高,而青藏高原西北部由于降水过少或温度过低,初级生产力很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